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经济学诺奖逐旧而不追新 黑马依旧很美

2009年10月14日 11: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人参与条评论

从得奖理由来看,今年的“黑马”也与往年一样,仍然贯彻诺贝尔经济学奖“逐旧”而不“追新”的惯例,不以当下经济热点论英雄,而更关注经过时间检验的理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但结束了2009年诺贝尔奖的颁发,更将本届的“黑马”特色进行到底,此前媒体预测的热门人物全部落选。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人选虽然出乎意料,但“黑马”依旧很“美”。事实上,自1999年以来,只有两名非美国籍公民有缘与美国经济学家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2004年得主之一挪威人芬·基德兰德的大部分研究还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的。

回顾历史,美国更包揽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史上最年轻与最年长的得奖人: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1972年获奖时年仅51岁;美国经济学家莱昂尼德·赫维奇2007年获奖时已是90岁高龄。

从得奖理由来看,今年的“黑马”也与往年一样,仍然贯彻诺贝尔经济学奖“逐旧”而不“追新”的惯例,不以当下经济热点论英雄,而更关注经过时间检验的理论。

“黑嘴”十年方得奖

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可谓是“逐旧”风格的典型受益人。上个世纪90年代,克鲁格曼成功预言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尽管这一预言的成真奠定了克鲁格曼作为“新一代经济大师”的地位,但直到十余年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才为他带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

在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的复兴》中,他指出“没有免费的午餐”。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想要多一样东西,必须少要另一样东西,也就是说,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但是在大衰退下,“只要我们伸出手来,就有免费午餐,因为这时候大量的闲置资源就有用武之地了”。

前仆后继 两代功成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3位得主莱昂尼德·赫维奇(Leonid Hurwicz)、埃里克·马斯金(eric s. maskin)和罗杰·B·迈尔森(RogerB.Myerson),可以依据对“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研究划分为创立和发展“两代人”。

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说,“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1917年出生的赫维奇提出,而分别出生于1950年和1951年的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早在1990年,赫维奇曾因在“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

青年成名 老年获奖

200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这一经济学最高荣誉颁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菲尔普斯(Edmund S.Phelps),他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菲尔普斯成名于1968年,以“均衡就业路径”这一重要概念一举奠定他在经济学界中的大师级地位。而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他延续罗伯特·索洛的思路,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律”,从而正式确立了经济增长理论。

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由具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Robert Aumann)和美国的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获得。

罗伯特·奥曼1930年6月出生于法兰克福,在决策制定理性观点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对博弈论和其他许多经济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乃至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他早在1983年就获得了以色列技术机构颁发的科学技术哈维奖,1994年获得了以色列颁发的经济学奖。

而托马斯·谢林1921年4月14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利亚洲,1977年就获得弗兰克·E·塞德曼(Frank E. Seidman)政治经济学杰出贡献奖。200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的新闻稿中,特别提到了他的《冲突的战略》一书,但这一代表作出版于1960年。(李媛)

(来源:国际金融报 )

[责任编辑:robot]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2009年诺贝尔奖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