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财经》采编团队下月离职

2009年10月16日 06:50
来源:华西都市报

人参与条评论

北京消息人士透露,继《财经》总经理吴传晖及经营团队60多人辞职后,其采编队伍将于月底递交辞呈,在完成11月9日出版的杂志后集体离开。

采编团队下月集体离职

据悉,《财经》经营团队有90余人,此番离职人数比例约为70%。14日,消息人士透露,《财经》采编团队也将在下月集体离职。离职比例,也占到采编总人数170余人的70%。

“经营团队选在9月末离职,主因是第四季度要进行广告发行征订等工作,《财经》管理高层去意已决,决定由经营团队率先离职,着手筹备事宜。”消息人士说,“至于采编队伍,出于职业道德的考虑,不会立刻抽身走人,还要继续坚守两期,可能会在本月20日左右递交辞呈,11月9日的杂志出版后,正式离开。”

据称,《财经》杂志管理高层,在采编方面,除一位主管视觉美术的高层及其团队外,其他各版块人员等将悉数离职。

深层原因:自主采编权之争

是什么导致《财经》在如日中天之际,发生如此巨变?消息人士透露,从7月中旬开始,《财经》管理高层与其主办方“联办”,因采访引发的摩擦不断。此外,9月份《财经》管理层谋划的另一项目,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知情人士透露,该项目的性质是:“小超人”李泽楷办一个英文通讯社,通讯社消息并非公开报道,而是专向客户提供第一时间的专业领域资讯。《财经》团队为其供稿,收取稿费。“这件事,在‘联办’他们看来,是编辑部利用《财经》品牌揽私活。”知情人士说。不过,上述事件仅仅是导火索。引发这场动荡的,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财经》的主办单位是“联办”。知情人士透露,这决定了《财经》对于利润分配没有发言权。《财经》实行预算制,即每年的投入是固定的,《财经》并没有很好的激励机制,这是个长期以来的矛盾。

知情人士透露,种种问题出现后,一个变革的想法曾浮出水面。“就是改变《财经》的主管单位,拉进中信集团入股。当时,中信集团表示可以,要求做大股东,‘联办’做

小股东。”这位人士说,“《财经》管理高层倾向这个方案,‘联办’开始也同意。但进入到9月下旬后,谈判彻底失败。”

胡舒立新阵地:或推《财经新闻周刊》

知情人士透露,胡舒立团队离开《财经》后,将会迅速搭起新媒体平台。“目前,他们正在注册一个公司,名字大概是‘财新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大约是100万元。”

他说,这个公司由《财经》30多位离职人员出资组成,包括《财经》管理高层以及编采骨干,大家都是股东,并将得到股权的激励。同时,借用这个公司的壳,进行几亿元的增资扩股。

知情人士说,引资已有了眉目,“包括外界风传的厚朴投资方风雷,可能是投资人之一。其他投资方,可能包括部分港资,以及浙江日报集团。”消息人士透露,新媒体平台将纳入浙江日报集团旗下,利用其刊号,主攻两块阵地:一块是周刊,可能会命名为“财经新闻周刊”;一块是拥有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牌照的财经网站。

对于运作模式,知情人士透露,“可能挂靠单位只提供挂靠资源,也可能再提供少量资本。他们在资本上没有话语权,但每年可以获取一定的红利。同时,‘财新有限公司’会引进多元化股份,保证话语权的相互制衡,将尽可能保障采编和财务的独立性。”有分析人士认为,果真如所言,胡舒立团队所走之路,将是国内新闻媒体运作的突破性模式。据《新文化报》

[责任编辑:robot]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