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财经》哗变 胡舒立的独立日

2009年10月18日 13:49
来源:新文化报 作者:陶维洲

人参与条评论

《财经》11年,“中国最危险的女人”遭遇天花板

另起炉灶,《财经新闻周刊》有望明年1月发行

“胡舒立将率《财经》采编团队集体离职”、“《财经》经营团队60余人国庆前集体辞职”、“胡舒立另起炉灶打造全新《财经新闻周刊》”……近日,作为国内最为锋锐的财经媒体之一——《财经》杂志人事变动的消息、传言被炒得沸沸扬扬,该杂志主编胡舒立,也在一夜间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胡舒立会否离开《财经》、突然出走背后隐藏着什么、失去她的《财经》将何去何从……一系列疑问成为业界普遍关心和猜测的焦点。

尽管《财经》发言人张立晖否认了胡舒立将离去的消息,并称采编团队仍在有条不紊的工作中,但业内多位消息人士向现代快报记者证实,胡舒立的离去已成定局。而快报记者在《财经》杂志社也发现,平静之下,人员、团队的重新整合正在悄然推进。

《财经》哗变

胡舒立出走已成定局?

“胡舒立离开《财经》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最迟11月份,同时她将带走《财经》的采编团队,人数暂时不能确定,但肯定是大部分。”供职于国内某知名财经媒体的消息人士安生(化名)向快报记者透露,网上关于《财经》人事变动的消息基本属实。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财经》杂志总经理吴传晖已于9月25日正式辞职,包括副总经理及8位部门总监在内的经营部门60多位员工,也于9月29日递交辞呈。有关人士称,《财经》杂志创办人兼主编胡舒立也将于11月份离职,《财经》采编团队将随其一同离开,离职比例占到采编总人数170余人的70%左右。

新文化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经营团队选在9月末离职,主因是第四季度要进行广告发行征订等工作,《财经》管理高层去意已决,决定由经营团队率先离职,着手筹备事宜。至于采编队伍,出于职业道德的考虑,不会立刻抽身走人,还要继续坚守两期,可能会在本月20日左右递交辞呈,11月9日的杂志出版后,正式离开。除一位主管视觉美术的高层及其团队外,其他各版块人员等将悉数离职。”

对此,10月14日下午4点11分,《财经》杂志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公告称:目前《财经》在人事上确有变动,但《财经》运行正常。感谢大家对于《财经》的关心,请不要进行猜测或炒作。《财经》会适时作出进一步的公告。《财经》指定新闻发言人张立晖女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营团队离职消息属实,目前《财经》方面正在进行相关交接事宜,但胡舒立会否离去没有时间表。

张立晖16日在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仍然表示关于胡舒立将离职的消息不实。“从来没有听舒立说过要离开,我实在不知道网上的消息是从哪里来的,还定出了所谓的时间表,舒立自己都没有时间表。”张立晖说。

但安生向快报记者表示,胡舒立不愿过早发布自己离职的消息,可能有其考虑,但她的离开是可以肯定的。“《财经》不少员工就是从我们报纸过去的,这几天我们都在聊这个事情,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两句信息,互相印证。”安生表示,《财经》如此大规模的人事变动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他所掌握的信息来看,应该是谋划已久,所以胡舒立已完全做好了离开的准备。

“依我看,胡舒立离开《财经》是八九不离十了。”活跃于财经评论界的资深媒体人士石述思——他亦是胡舒立先生的好友——告诉快报记者,在网上出现传言的半个多月前,他就听说了胡舒立将离开《财经》的消息。“当时我就是当一个笑话听的,也没当回事。但是《财经》经营团队的先期离开,证实这件事并非无中生有,以胡舒立的性格,她绝对不会打无准备之仗。”石述思说。

2001年曾任《财经》金融首席编辑、现任中央电视台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的钮文新在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虽然到目前为止,胡舒立和她的采编团队还没有辞职,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财经》的编辑记者们只是出于职业操守,站好最后一班岗而已,离开是迟早的事。

不满压制

胡舒立寻求自己的独立日

对于胡舒立要离开《财经》的消息,很多人都表示震惊和不可思议。“这个消息还是比较突然的,特别是当我意识到这是真的时候。”石述思说,他一直视胡舒立和《财经》为一个整体,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那么胡舒立缘何要离开?其背后有什么样的内幕?这是圈内人士最为关注的焦点。快报记者日前致电《财经》多位编辑、记者,以了解真实情况,受访者均以休假、不知情等理由加以婉拒。

据新文化报的报道,胡舒立的出走源于与主办方“联办”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双方在办刊理念上有冲突。原先“联办”给了《财经》自主的采编权,不太介入《财经》采编业务,这也让《财经》成了国内观点最锐利的财经媒体,可是近一个时期以来“联办”开始经常性审稿,介入并干涉财经的具体报道。新文化报举例说,7月末,吉林通钢事件爆发后,“《财经》派出的记者,在第一时间展开采访,形成稿件后,准备作为8月3日《财经》的封面报道。‘联办’审稿后,将该稿件毙掉,不准刊发”。另一个矛盾是涉及到经济利益。虽然《财经》是“联办”旗下众媒体中最赚钱的一个,《财经》年广告收入以亿元计算,但《财经》在利润分配上没有发言权。新文化报介绍说,“一个只有200多名员工的媒体团队,创造出这样的价值,远超国内传统媒体的人均生产率”,可是现实中,《财经》采编人员的收入在业内并不算高,只能算中等。

安生告诉快报记者,事实上,《财经》杂志创办之初,为了保障杂志的采编独立性,胡舒立与财讯传媒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波明达成了实施采编部门预算制的协议。在这一协议框架下,《财经》杂志采编团队每年将获得固定数额的经费作为采编预算,不与经营部门的业绩挂钩,也不受经营部门的影响。

这一做法的优点是在采编部门和经营部门之间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保障了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及品质。“在《财经》成立之初,这种做法确实富有成效,为其迅速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财经》的成熟,关于利益的纷争迟早会出现。”安生说。

“赚来的钱,自己留不了。想要实现的理想,越来越远。这种情况下,离开在所难免。”新文化报借消息人士的口,道出这场人事震荡的原因。

此外,安生还向快报记者透露了另一个深层次原因:胡舒立在《财经》已经触摸到了自己事业的天花板,要想获得突破必须和资方重新制定“游戏规则”,而当这种重整的谈判崩溃后,她只能选择离开。

“目前,《财经》只是一个双周刊,在资讯日益快捷的今天,《财经》和一些类似的财经周刊相比显得毫无竞争力。”安生说,从2006年以来,《财经》的报道几乎都是综述性质的,比起创刊初期的锋锐已经“钝”了不少,如果没有财经网的支撑,《财经》的影响力将大大减弱。“胡舒立一直想把《财经》变成周刊,但是牵制因素太多,一要上面批,二要增加投入,三怕影响《财经》的品牌。而财经网由于没有刊登原创报道的资格,也显得畏首畏尾。”安生表示,虽然不知道胡舒立在和“联办”的谈判中摊出了什么牌,但是她的离开至少能说明双方谈崩了。

钮文新在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很难对此事作出评判。“‘联办’是老东家,胡舒立是老朋友。”钮文新说,其实双方的办刊理念差距不一定有多大,“联办”有个性,胡舒立也有个性,他们的新闻理念在目前的中国是超前的。

但钮文新透露,《财经》现在实行的是主编制,作为主编的胡舒立一直有改革为“总编制”的愿望。在总编制的框架内,《财经》的采编就可以设立部门,可以扩大结构空间;而主编制就像一个编辑部,在这个框架内,人的成长空间会小一些,很难留住人,形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尴尬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胡舒立新闻理想的实施。”

对于利益问题,钮文新介绍说,“联办”的盈利状态不太好,整体待遇都不高。《财经》想提高待遇,“联办”已经给了《财经》一些“特殊待遇”,“但是在同一个大盘子里,《财经》的想法很难实现。”

石述思则笑言胡舒立离开《财经》的那一天将是她的独立日。“在‘联办’的屋檐下,矛盾必然会产生,此次舒立出走的根源肯定来源于内部,业内人基本都能看清楚。其实像胡舒立这样有新闻理想,又有前沿思想,必然是一个创业家。以《财经》目前的成就,胡舒立在其内部想要继续超越已经不太可能,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另起炉灶。”石述思说。

《证券市场周刊》将全面接盘《财经》

《财经》杂志创刊于1998年,资方为“联办”。“联办”是中国证券市场设计研究中心的前身,即“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它是由9家全国性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起和集资成立,并得到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支持的非盈利、民间性、会员制事业单位。“联办系”成立财讯传媒集团在香港曲线上市,旗下拥有《财经》《证券市场周刊》《新地产》《中国汽车画报》《体育画报》等多个媒体刊物。

11年来,《财经》先后发表了“基金黑幕”“庄家吕梁”“银广夏陷阱”“SARS调查”“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上海社保案”“谁的鲁能”等一批重大财经新闻报道,成为国内最锋锐的媒体之一,主编胡舒立也因多次刊发揭黑报道,被《商业周刊》称为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如果胡舒立真的带领大批采编人员离开,那谁将来接手《财经》杂志?这是目前媒体圈内普遍关注的问题。

安生向快报记者透露,胡舒立走后的《财经》由谁接手,“联办”已经有所考虑,“联办”旗下《证券市场周刊》正在为全面接盘《财经》做积极准备。该杂志现任女主编于颖将从胡舒立手中接过“接力棒”。

□快报记者 陶维洲 北京报道

而吴传晖的位子则由财讯集团原董事王翔飞接替,15日,财讯传媒在港交所发布的公告已证实此事。

根据公告显示,原财讯传媒集团旗下旗舰《财经》杂志总经理吴传晖辞任公司法定代表职务,离职原因是“为寻求其他事业契机而辞任”。同时公告还明确了吴传晖的“接班人”,该集团原董事王翔飞获委任为法定代表,自2009年10月15日起生效。

16日,记者就此事询问张立晖,张对此表示不予过多评论。不过,记者在《财经》杂志社办公地却明显感觉到《财经》平静之下,一场人员的大调整正在进行。

《财经》杂志社位于北京朝阳门外大街的泛利大厦19层,16日记者在这里待了近两小时。从表面看,每一个记者、编辑、行政人员都在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工作。但记者发现,很多职工见面打招呼的时候总是在询问:你现在在哪个楼层?似乎很多人的办公地点都进行了调整。而他们得到的回答也惊人的相似:10楼。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一位前台接待员要装电脑,却找不到技术人员,于是她打电话给一位同事:“你现在在哪里办公?10楼啊,这边(《财经》)人都走光了,连装电脑的都没有。”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这个接待员应该是刚刚才调到《财经》,其原来的工作地点应该也在10楼。而记者从泛利大厦大堂的企业名录上看到,10楼就是《证券市场周刊》所在地。

此前,新文化报在报道中也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联办”旗下某周刊一名负责人,初步被定为《财经》下一任主编,其在国庆节前已开始物色接盘人员,包括原来效力于“联办”旗下媒体的一些离职人员,均在网罗之列。

另起炉灶 新杂志有望明年1月落地

《财经》的后任者有了着落,那么胡舒立离开了《财经》将会走向何方呢?

有消息称,胡舒立团队离开《财经》后,将会迅速搭起新媒体平台,并纳入浙江日报集团旗下,利用其刊号,主攻两块阵地:一块是周刊,可能会命名为“财经新闻周刊”;一块是拥有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牌照的财经网站。新文化报援引消息人士透露称:目前,胡舒立团队正在注册一个公司,名字大概是“财新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约为100万元。这个公司,由《财经》30多位离职人员出资组成,包括《财经》管理高层以及编采骨干,大家都是股东,并将得到股权的激励。同时,借用这个公司的壳,进行几亿元的增资扩股。厚朴投资的方风雷、浙报集团等将成为投资方,此外还可能包括一部分港资。

安生向快报记者证实胡舒立确有另起炉灶的打算,而且很快就会付诸实施。“《财经新闻周刊》可能明年1月份就会和广大读者见面。”安生透露,此次胡舒立团队的集体出走是有详细步骤的,国庆节前,经营团队首先离开,为新公司的筹建做先期的准备,11月份采编队伍集体离开,新公司和新刊物将正式开始运作,到明年1月份,《财经新闻周刊》将新鲜出炉。

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忧,当胡舒立团队另起炉灶后,由于管理高层与编采队伍仅持有百万元的原始股,资本控制的失衡,是否会导致他们的新闻理念重蹈覆辙?

据新文化报报道,有知情人透露,胡舒立团队在这方面已经有所考虑,挂靠的新单位只提供挂靠资源,也可能再提供少量资本,但他们在资本上没有话语权,每年却可以获取一定的红利。同时,“财新有限公司”会引进多元化股份,保证话语权的相互制衡。利用这种制衡,使编辑部掌握或是获得最大的话语权,新的媒体平台将尽可能保障采编和财务的独立性。

石述思表示,如果真如所言,胡舒立团队的新媒体模式将是国内新闻媒体运作的突破性模式,会对国内媒体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胡舒立也将成为一个媒体的先行者和改革者。“从我对胡舒立的印象来判断,她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有可能。”

虽然,传言中描绘了胡舒立团队的美好未来,但安生向快报记者透露,接下来采编团队的去留仍然存在变数,问题就出在新公司的原始股份分配上。“对于新的胡舒立团队,接下来最大的裂变就是核心团队的确立,以及股权分到哪一个层级。现在《财经》的采编团队最关心的就是在未来公司中,谁可以有股权,谁没有。”安生表示,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很好解决,采编团队的去留就会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

据相关媒体报道,对于此次胡舒立团队的出走,“联办”方面似乎早有准备,戴小京在第一时间迅速接任吴传晖出走的总经理职位,而留下人员中,可能已得到“联办”方面的许诺,有的可能是在薪酬上,有的可能是在职务上。

“以此推断,当然不排除‘联办’在这一阶段对采编团队进行许诺、挽留,部分采编团队成员肯定会在两者间选择其一。到时,胡究竟能带走多少采编团队人员就很难说了。”安生说。

快报记者曾就此事询问《财经》一记者,该记者表示胡舒立已经要求团队人员集体保持缄默,但其表示,这一事件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何去何从 后《财经》时代或有大变革

在探究胡舒立团队何去何从的同时,很多媒体人士也在为《财经》的前途忧心。胡舒立是《财经》的灵魂人物,《财经》能有今天的成就可以说是胡舒立一手拉扯起来的。“成了空壳的《财经》肯定会有新的人来做,但那一定不是原来那个杂志了,物是人非是肯定的,是可以想象的,不是这样的话,这场人事震荡就没有必要发生了。”钮文新感叹道。

目前,业界对于《财经》的前途多有这样的忧虑。据新文化报报道,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著名新闻媒体研究者认为,《财经》基本以胡舒立为核心人物。换言之,胡舒立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财经》的特点。“事情闹到这个地步,是一个双输的结局,不但让《财经》遭受重创,对胡本人也是个伤害。其实,我想双方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无非就是游戏规则的重新制定!可惜,胡太强势,‘联办’或许也缺乏谈判技巧,最终导致一个谁都不想看到的结果,我想这是一个悲剧。”

但安生则向快报记者表示了不同的看法,“只要《财经》的骨干能够留下几位,那么即使胡舒立走了,其风格也会在一段时间内延续,这是一种惯性。关键就看这段惯性期过了以后,《财经》的新接任者能否将这种风格延续。”

石述思表示,失去了胡舒立的《财经》,在锐气、理念上可能都会有所退步,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但他更着眼于胡舒立将新开创的东西。“我们可以失去《财经》,但是我们不可失去探索和变革的勇气。我相信,舒立肯定会给我们奉上一份更好的财经杂志。”石述思说。

最近,屡有功成名就的媒体人或转投他处,或自主创业,比如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副总裁、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高韵斐近日正式调离文广集团,到文新集团任副总;《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仲伟志于国庆前宣布离职,组建创始团队打造一本全新跨界商业类杂志,创始团队人员还包括《观察家》主编孟雷、《中国新闻周刊》执行副主编陈海等。

“最近财经媒体界频繁的人事变动,很多‘老人’出来振臂一呼创事业,这可能暗示着我国媒体发展一种新的趋势和方向。”石述思认为,胡舒立团队新公司的运作是对这种新趋势的实践和探索。

[责任编辑:lanln] 标签:财经 财经媒体 财经杂志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