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国股市浮沉
文/雪 珥
透过大清国股市浮沉,我们依稀看到了今天中国股市的影子,有一些东西至今不曾改变,也许,这也是规律
汇丰银行的门前人声鼎沸,初春的外滩还有些许寒意,但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热情。在资本和欲望面前,拖着长辫子的中国人与短发的洋人、衣着光鲜的“中产阶级”和短打装束的贩夫走卒,实现了平等。为了便于在人潮中推挤,很多中国人将脑后的辫子盘在了头顶,像座富士山。无数的“富士山”都努力向着汇丰银行的大门挪动,俗称为“红头阿三”的印度巡捕们,在努力维持着秩序。汇丰大楼顶上的英国国旗,在黄浦江的江风吹拂下,呼啦啦地飘扬着。
一股难求
上述景象出现在1910年3月中旬的一天,是一家橡胶置业有限公司(Kota Bahroe Rubber Estates Ltd)在上海发行新股、进行申购的第一天。
股票原定发行时间为上午10时,但面对人潮,银行决定提前开门。上午9:10,第一单交易完成。仅用了一个小时,原定的股票申购指标就已完成,银行不再接受后来者的认购。统计结果相当惊人:价值10万两白银的股票,吸纳了足足160万两的认购资金。
大清股民的热情是惊人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每一磅橡胶的开采成本为1.6先令,而市场价为12先令,差额高达7.5倍!东南亚橡胶企业,约有1/3在上海上市,上海成为全球橡胶股市的“发动机”之一。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由著名的麦边洋行成立的蓝格志拓殖公司,面值100两的股票早已被拉抬过了1000两大关。在似乎并没有多大风险的橡胶巨额利差之外,橡胶股票的“高流动性”,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蓝格志拓殖公司携手外资银行联手做庄,先是从银行悄悄地贷款出来,为股东们每三个月发一次红利,每股分红高达12.5两,这相当于票面价值的12.5%。随后,这几家银行又宣布可以接受蓝格志公司股票进行抵押贷款,这些都推动了其股价的飙升。
股市的巨额合法利润吸引了大量的大清股民,就连位高权重的租界法院(“会审公廨”)法官关桐之,也要到处托人情才能买到一点原始股。他后来说:“买进时30两银子一股,买进后股票天天涨,最高涨到每股90多两。许多外国人知道我有股票,拿着支票簿,盯到门口,只要我肯卖,马上签字。”
据统计,被这些橡胶股票吸纳的中国资金,总数高达4000多万两白银,相当于国家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大量的民间资本和国有资金,通过钱庄和票号汇聚到了上海。橡胶股票的癫狂,从上海向全国蔓延,大清国人民终于有机会和世界人民体验一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了,尽管梦中写满的只是“投机”二字。这是一种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地球村感觉:股票发行地在上海,发行者是欧美公司,而股票所代表的产业却在南洋。在大清国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下,老一代人所说的“睁眼看世界”变成现实,而且不只是睁眼看,还能伸手触摸世界的脉搏。仅此一点,就足以令大清国股民自豪和骄傲。
刚刚在1909年搬迁到外滩一号的上海众业公所(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当时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从橡胶板块开始,在国际证券和资本市场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当大洋彼岸的美利坚跑步进入汽车时代后,盛产橡胶的东南亚成为全球投资热土,而上海证券市场则成为融资的首选。善于积蓄、渴望投机的大清国,则成为世界资本疯狂追逐的对象。
股市癫狂引发全民炒股
这股橡胶股的热潮,是从伦敦蔓延到上海的,但在上海的表现要远胜于伦敦市场。1907~1908年,由于美国经济危机,其橡胶消费能力减弱,国际市场的橡胶价格一度疲软,在伦敦上市的橡胶公司数量有所减少,1908年只有5家。但从1909年开始,橡胶的资本游戏迅速恢复,并将主战场转移到了大清国,移到了上海。大清国的资本市场由此进入欲望勃发的青春期。
大清国极为有限的主权能力,在资本市场上强烈地表现出“心有余、力不足”的无奈。主要由洋人把持的上海证券交易所,通过众多的银行、钱庄、票号,无障碍地链接到大清国的各个角落,吸引着那些追逐暴利、或许仅仅是追逐安全的各种资金。
外资在上海股市上快速制造着橡胶神话,新的橡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接连不断地在上海上市。仅1910年6月,一个月内就有30种新的橡胶股票挂牌交易,卷走的资金量高达1350万两白银,平均每家公司筹集到45万两的巨额资金。这是一个令伦敦资本市场望洋兴叹、自愧不如的惊人业绩。
上市的橡胶公司规模不一,大的在南洋拥有5000英亩以上的橡胶园,如Anglo-Java公司,市值高达180万两白银。但整个上海市场中,市值过百万的橡胶公司只有8家。中等的则可能拥有120英亩。而超过半数的公司,都是平均市值仅为8万两的小公司。
那些熟悉中国市场的洋行大班们,纷纷投身这场圈钱运动。在汇丰银行、怡和洋行等著名公司,都有高管不惜辞去高薪职位开设自己的橡胶公司。在资本开始不断加速的同时,橡胶公司的“生产线”也开始加速:少数掌握资源的辛迪加公司,在马来亚大量圈地,甚至连橡胶树苗都还没种下去,就将这些“橡胶园”分割转卖给上海的新公司,收取现金,或者获取新公司提供的股票。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下,各种经纪和推广机构不惜进行大规模的误导式宣传,至少有3家公司在证交所追查后,承认自己有欺骗和误导投资人的行为,其中一家公司承认将“树桩描绘成了橡胶”;另一家公司经查实,仅在一半的土地上种植了橡胶树。
有限的稽查并不能阻止疯狂的扩张。钱庄、票号等内资金融机构积极推波助澜,纷纷降低贷款门槛,不仅给投机者提供信用贷款,还接受股票质押贷款,间接地参与炒股。更严峻的是,钱庄自己也赤膊上阵,利用自己的信贷优势,大发庄票(等于自己印钞),直接参与股票炒作。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钱庄、票号卷入,橡胶股引发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全民炒股运动。上市的橡胶公司为了适应大量低端的大清股民的需要,创造性地将原来50两或100两的股票面值,调低到10两,甚至5两。另一个普遍的行规是,股民可以分期付款,只需支付少量的首期,就能持有股票,余款可以在一个时期内支付完毕。当时就有报章指出,上海股票市场已经成为全民豪赌的赌场。其实,自打大清国有了股市以来,股市就一直是张巨大的麻将桌。无论国有企业、公私合营(官督商办)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变着花样做庄,“糊”天“糊”地、胡搞一通,根本没有人去关注诸如企业管理、财务状况等基本面,企业本身只是作为赌具的筹码而已。
当时报端上一篇题为《购买股分亦宜自慎说》的文章指出,华人购买股票,“无异乎卖空买空,原价购来,稍增即以售去。其或有贪小利者,或乘其贵而售去,俟其贱而又买进。若其所创之业实系一无依据,则既贱之后必不复贵,有因此而丧资者矣。”股民们“并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及可以获利与否,但知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分,则无论何如竞往附股……至于该公司之情形若何,则竟有茫然不知者,抑何可笑之甚也。”作者担忧,这和西方的股票市场及股份制差别太大了。
12 |
相关专题:1929美国股市大崩盘回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