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认真对待保险电话回访

2009年10月26日 17:28
来源:理财周刊

人参与条评论

人们往往将电话销售保单与电话回访混淆,其实,后者只是在有关部门规定下,保险公司必须做出的服务,目的是为了保证投保人明确自身权益,避免保险纠纷。

文 本刊记者 张安立

“您好!请问是陈菲菲小姐吗?我是XX保险公司的电话回访员,工号5089,您现在方便接受保单回访吗?”接到这样的电话,陈小姐总是找个借口推说没空,“他们不就是想再推销保险嘛!”陈小姐说,曾有保险公司给她打去电话,声称电话回访,可实际上她根本没有购买过该公司的产品,对方旁敲侧击后最终表示有款新的产品值得推荐给她。“这样的情况不是一两次了,浪费我的时间不说,还很影响心情。”于是,现在无论哪家保险公司给陈小姐打电话,她都一概不理。

与陈小姐有相同遭遇的人不在少数,不仅手机就连住宅电话都会遭到保险公司客服人员的“侵入”。有读者章先生反应,某家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一周之内拨打他的住宅电话3次,第一次他听完对方陈述后表示没有购买过产品,也不想购买新产品,之后他连解释的耐心都没有了,“可气的是,三次电话听声音是同一个工作人员打来了,真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电话回访并非全是推销

其实,消费者对于保险公司打来的电话一概拒绝接听,保险公司是有些委屈的。因为,的确有人假借保险公司电话回访的名义向潜在客户推销产品,但也有一部分来自保险公司的电话是真的回访,是一项客户服务工作,而非产品推销。

一种情况是,根据保监会《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对于分红、投连、万能险产品,保险公司必须在犹豫期内对投保人进行回访,并制作录音,电话回访如果不成功,可以采取信函、会见等方式,但必须取得投保人签名的回执。

除此之外,一些通过网络投保的投保人也会接到保险公司的电话回访。小西曾在某保险公司网站投保了一款定期寿险产品,并即刻收到了公司寄发的电子保单。几天后,该保险公司客服致电询问是否已经阅读了保单条款,对保险责任、免赔责任、保险起限等是否已经了解等等。

“第一次接到电话时,我有些不确定是否真是电话回访,不过对方很快报出了我所投保的产品名称。当我告诉她需要再仔细阅读一次条款,对方表示可以过一天再打来,而第二次打来时客服人员也没有推荐其他产品的意思,只是需要我明确已经了解自身的权利、义务。”有了这样的电话回访经历,小西对保险公司的认识有了改善。

电话回访需认真对待

其实,电话回访对投保人和保险公司来说都是有好处的。从投保人角度出发,电话回访可以督促投保人阅读正式的保单条款,防止销售人员的误导以及投保人自己理解上的偏差。如果投保人难以理解保单条款,可以及时向保险公司咨询,甚至在犹豫期内退保将损失降到最低。而对保险公司来说,得到投保人已经阅读条款、明确自身权益的答复后,一旦日后有所纷争,也好有录音为证。可以说,电话回访业务也是保障合同双方权益的关键一步。

谈到这里,我们还需要特别提醒广大投保人,如果你在尚未阅读保单条款、了解保障范围、免赔责任时接到回访电话,那么不妨向工作人员坦白说明。一旦表示“已经了解”、“接受条款”等,那么今后如果发生保险纠纷,很可能被保险公司抓住“把柄”。

最近网上报道了一起保险纠纷,一位投连险投保人在接听回访电话时只说了一句“我都知道了”就挂断了电话,当他发现该投连险产品亏损严重想要退保时,保险公司翻查出回访电话录音并作为证据,拒绝全额退保,理由是“既然投保人对产品内容已经知道并有录音为证,就表示他对产品的风险有足够的认知和承受能力,如今因无法承受风险想要全额退保有些强词夺理。”

可见,电话回访也可能成为拒赔的陷阱,投保人需要小心对待。

小贴士:辨识电话回访窍门

真正来自保险公司的电话回访会报出公司名称、客服工号、询问是否购买过XX产品(有具体名称),客服人员目的明确,不会含糊其辞。问题多以“是”、“否”为答案的选择题,比如是否亲笔签名?是否知道该产品相关保险责任?是否了解免赔责任?等等,对于投资类产品还会询问是否了解其风险?是否知道产品的初始费用?……等等,但不会具体介绍某一款产品,或者邀请客户去参加座谈会、联谊会等。

[责任编辑:chenwei]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