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财经》变局:入冬时节的一丝悲凉

2009年11月13日 17:38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张宏

人参与条评论

胡舒立和她绝大多数团队成员都离开了《财经》杂志和财经网,一份他们付诸十余年心血创立的高端财经杂志和一个正在迅速发展中、理念与内容都堪称国内业界一流的财经网站。作为同业者,我对此感到一丝入冬时节的悲凉,并对坚持信念的新闻同仁们表达真挚的敬意。

由于当事者尚未到前台说话,我也只能从各方报道的蛛丝马迹细细搜寻,揣摩此次冲突的主因与动机:其一是主办方对报道的自我审查,其二是媒体发展至瓶颈阶段要谋求更大发展以及相应的资源支持,其三是利润分配机制对采编队伍的合理倾斜。

据我所知,《财经》记者收入不高,不允许收红包,靠其独树一帜的新闻理念仍吸引了众多优秀的新闻从业者加盟。从这点看,利润分配机制可能并非这次冲突的主因,因为显然《财经》的品牌已有相当的含金量,年轻记者更加看重的是这份工作对其职业履历的增光作用,而非近期薪酬的多少。而对于更资深的记者、编辑来说,收入很可能是重要的因素,但并不大到足以激发此次冲突的地步。许多海外学成回来的优秀记者仍然愿意回归《财经》门下,显然并非薪酬的缘故。作为团队领导者,胡舒立很可能会为团队成员的薪酬与主办方理论,但这点显然不足以导致目前的一拍两散。

对于第二个因素,则反映出时下传统媒体的困境。在互联网的侵袭下,纸媒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因而财经网被胡舒立寄予厚望,期望在新的传媒时代籍技术进步摆脱目前《财经》双周刊的冗长出版周期。此前业界曾有传言《财经》期望改为周刊,但未成功,随后转向网络平台广招人马。财经网过去一年中流量上升迅速,与胡舒立主导对网络平台的大力投入密不可分。网站就是烧钱,对信息的渴求几乎是无穷无尽,因而胡舒立团队期望大股东联办给予更多的资源投入,或者是允许从外部引入第三方投资者。

如果仅是单纯的引资,或者仅是要求联办对网络平台的增加投资,很可能不致使矛盾激化到如此地步。生意人向来懂得以和为贵,和则两利,分则两伤。但胡舒立团队期望籍此机会实现员工持股,一来可以实现管理团队对公司的合理控制权,保证媒体能真正实现编辑独立;二来打下江山辛苦多年的团队也应有合理的回报。员工持股与编辑独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只有编辑团队在股权关系上实现对自身媒体命运拥有更强的掌控力,才可能真正实现编辑独立。此时《财经》的情形颇类似王石之于万科,马明哲之于平安,只不过时势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如果没有胡舒立的强势以及对独立编辑方针的坚守,当然也包括主办方在《财经》成长期间给予的强力支持,很难想象在中国的新闻土壤中能够产生像《财经》这样出类拔萃的刊物。因此,对于胡舒立而言,最无法接受的事实莫过于对内容的自我审查。主办方在监管部门的压力下,或是以监管部门的压力为借口,要求对杂志内容加强审查,这无疑触及到了胡舒立的底线。

胡舒立和《财经》的成功,在于她很清楚笼子有多大和她对自我“啄木鸟”的定位。但其此次的离开,却颇似一次劳资的纠纷,只不过在中国传媒的行业背景下,劳资矛盾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可以想像的是,正是上述多种情形交织起来,才导致了胡舒立团队忍痛挥别《财经》的最终结果。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对于《财经》这样的旗帜媒体,此种变故令从业者颇感悲凉心痛。

另外,对于胡舒立团队的下一个刊物《财新》,本人一个小小的期望是,能否如同《华尔街日报》在默多克购并过程中自我报道那样,做个Caijing (Caixin) on Caijing的自我报道。相信,这样的报道会让新刊物一炮打响,一纸风行。

[责任编辑:lizy] 标签:财经 财经杂志 编辑方针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