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正:胡舒立为什么要做《财经网》
《财经网》08年推广期,在公交车牌及机场做过系列广告。
很多人其实不知道《财经网》的官方写法,大多数写成“财经网”。
“财经网”,加个书名号,这是官方写法。是08年年初,《财经网》重定LOGO,对外大面积推广时,才定型的。这是王烁同志的创意,担心搜索引擎不支持这种查询,将书名号直接过滤掉,为此,舒立好像还专门打电话给李开复。
这是反互联网的做法,试图将浓厚的传统媒体烙印打在新媒体──互联网身上。
《财经》这样做,是有其本身的逻辑,《财经》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专业新闻主义”理念指引下的一百多号采编人员,他们擅长的,是专业判断力、专业写作能力基础上的新闻采集、编辑。互联网,对他们来说,理所当然是个内容延伸的平台。
这个平台,具备24小时X365天的传输能力,还具较低成本的全球发行能力。
作为一本杂志,半月刊已经容纳不下日益增多的内容生产能力,日报、周刊在数年的推敲中,已证明很难行得通。
2006年,网站建设提速,舒立找了个香港人,开始加大投入做网站。其后,我开始接触到舒立,以网站顾问的角色,隔或去泛利大厦开会,瞄几眼新的版式,参与讨论。
那时的舒立,对互联网充满了狂热,他们的团队,研究了大量的境外媒体,并派人实地考察,我每过去一次,都惊诧于她对互联网各类常识的加深。
2007年,顾问做成了员工,我加入了《财经》,一起参与做网站(08年后期离开)。
07至08年,《财经网》开始发力,内容本位地发力。“全原创、高品质、可信赖”,这是网站的内容定位(这9个字取自《财经网》北京的推荐会舒立演讲,后来将其做成了内部推广banner)没有2.0,纯广播式。我们衡量现有的团队能力,计算出网站日均发稿量,拒绝转载,也拒绝被转载。
相当于关起门来玩互联网。
一个资讯网站,就那么些人,关起门来做,没人看好,陈彤是最反对的。当然,新浪、搜狐合作我们也会谈,前提是网站内容不被转载,无论合法还是非法。
那时资讯量,每天约60条,依据“新闻专业主义”,分要闻、综述、快讯等,全是采编经手的新闻产品。
“《财经》首先是个网”,这个理念开始引导采编流程变革,原来习惯写深度稿的记者,有了新闻线索,汇到新闻中心,再由新闻中心考虑有多少信息通过网络稿件呈现出来──这种新闻线索很多都带着独家属性。如何权衡在不冲击杂志内容质量的基础上,满足网站的内容质量,这个课题在实践中慢慢微调。
矛盾必然有,很多记者不习惯写800字以内的文章,很多新人进来是冲着学习杂志稿去,但突然告诉他们要从网络稿写起。而早期,在网站上发的文章,即使是独家,后台的点击纪录也不过百来个,甚至二三十。
胡舒立的执著赢得了最终的胜利。时至团队撤出前,《财经网》的日均流量已往百万级靠,在特定人群的影响力、美誉度也是相当不错。
如果将《财经网》划一段落,这个网站是成功;如果横向比较,与ft中文、华尔街中文是同一阵营的,远超过国内财经媒体网站;如果纵向比较,跟垂直门户差距还不少。
它的成功,本质上是内容的成功,证明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无论通过哪个载体,都有强大的生命力。
国内的互联网财经资讯用户,实际上是被门户的商业新闻蒙蔽,被政府管制屏蔽,这部分人群对内容的潜意识渴望,还没被激发出来。而纸媒队伍,国内仅《财经》构建了一道内容门槛,如《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经观》之流,目前皆谈不上内容质量截然高下之分。
路透、bloomberg大家都想学,路透1000多号记者,bloomberg 2200多记者,除了新华社,没有哪家管理过那么多的记者,更不用说新闻方法论的贯彻。《财经》是想做的,也是一步步学着做。
从这个意义上说,《财经网》只是个测试工具,证明了胡舒立的团队,是有能力在做加法的同时,保持其“新闻专业主义”。 (作者包正曾担任《财经网》网站总监)
相关专题:《财经》杂志人事大震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