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京华时报:拿什么驱散三聚氰胺阴影

2010年01月06日 16:15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吴龙贵

0人参与0条评论

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去年12月31日发布信息称,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被监管部门依法查处。此前,陕西金桥乳业有限公司也被查出5.25吨问题奶粉,其中11袋275公斤奶粉三聚氰胺超标。

2008年9月,三鹿事件爆发,几乎将整个中国乳制品行业推向了危险的边缘。

但由于公众对乳制品的硬性消费需求,更得益于相关部门一系列有力的举措,在经过短暂的阵痛之后,中国乳制品行业迅速迎来了反弹式的发展良机。两起问题奶粉事件,既是对消费信心的极大挫伤,也点燃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重追问。

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这两家乳品企业的问题产品,均是使用了此前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的奶源所致。陕西方面公布的信息,金桥乳业的问题奶源来自在2008年10月复检时,将不合格样品偷梁换柱后,一直存放在库房中,并在去年再度拿出使用。而上海熊猫使用了由宁夏熊猫乳品有限公司提供的、因三聚氰胺超标被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明令禁止销售的奶粉原料。

上海熊猫与陕西金桥事发于中国奶业整体复苏之际,或非偶然。伴随着乳制品行业的整体复苏,企业对奶源展开了新一轮的争夺,奶源重新紧俏缺,就容易有企业铤而走险,尤其是不掌握奶源的小企业,使用乃至倒卖三聚氰胺严重超标奶粉的现象已然有抬头之势。早就有公众对于数以万吨计的回收毒奶粉如何销毁、销毁途径等问题提出质疑。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忧绝不是多余。

总有一些人为了利益,不惮以任何手段去触碰良知与法律的底线。指望商家的自我救赎已经不太现实,也无助于食品安全防线的构筑,我们唯有期待制度的亮剑和监管部门的尽职尽责。遗憾的是,监管部门的作为似乎总与公众的期望存在差距。

拿什么来驱散消费者心头的三聚氰胺阴影?三鹿事件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集全社会的监督力量,配合相关职责部门的管理。但这一次,我们又踏入了同一条河流。

对消费者而言,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市场上出现了问题食品,而是出了问题食品却一无所知。而公众之所以要拥有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也不仅仅在于这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更是对监管的一种倒逼的力量。

[责任编辑:wangft] 标签:三聚氰胺 毒奶粉 监管部门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