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陆雄文:未来10年整个大中华经济圈经济总量或超越美国

2010年01月19日 20:09
来源:凤凰网财经

0人参与0条评论

图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

图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图片来源: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讯 2010年1月18日-19日,天下经济论坛在台北举行。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在天下经济论坛表示,在整个全球的经济总量当中,大中华经济总量已经达到同美国相抗衡的状态,大中华经济圈,经济总量同美国相加的话,占全球经济的80%。尤其中国大陆的发展,所以未来10年,整个大中华经济圈可能会超越美国。以下是陆雄文发言实录:

陆雄文:尊敬殷董事长,各位朋友上午好,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作为一个管理教育者来分享一下亚洲面向未来发展应该有什么新思维和新动力。

昨天讲演者都讲到了,亚洲尤其大中华经济圈对于整个全球经济的重要意义。我们会看到在过去差不多十多年的历史,不到二十年的历史,整个大中华经济圈包括了新加坡,这个没有经济家不同意啊,认为整个大中华经济圈的经济,不仅占全球经济总量非常大,而且呈蓬勃发展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全球的经济总量当中,大中华经济总量已经达到同美国相抗衡的状态,大中华经济圈对经济总量同美国相加的话,占全球经济的80%。而由于过去十多年,尤其中国大陆的发展,我们的比重不断在增加。所以再面向未来10年,我也非常同意刚才几位讲者的讲话,整个大中华经济圈可能会成为超越美国,我们不要讲中国大陆,先讲大中华经济圈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和重要的引擎。

我们看到过去十多年,大中华经济圈的经济增长速度各有不同,澳门有点特殊。但是整个以大陆为基础的重要的增长,不仅支持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也引领了大中华经济圈经济的融合和高速发展。如果台湾能够追上来,而且我觉得刚刚宋主席讲到非常重要的观点,如果两岸三地相互学习,如果台湾的经济增长能够在达到一个高度,能够跟大陆更加的融合,像香港同大陆一样的融合,会产生一个非常强劲整合、相互促进经济的动能,这样的话,可能我们不仅仅引领亚洲,而且真的会引领全球。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商学院可以做点什么?我个人认为经济的增长背后应该有非常多的资源支持,而人才的支持是最基础性的。我没有去找全球的数字,只有中国大陆,还有完全保留高等教育的计划经济,所以我们有长期报名人数、录取人数,我的博士帮我做了相关的分析,经济增长同(升学人数 音)呈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如果经济越发展,大家越想读MBA。反过来MBA的产量越大,经济的发展越快,这两者互为因果,其实也为美国的历史所实证。

在以大陆例子来讲,我们也看到这样的趋势。但是我们也非常清醒地看到,MBA教育不是所有商业人才的全部,但是是最有代表性的。我需要说明一点,MBA教育有它的很多不足,等会我会再讲到。但是MBA的教育的的确确为社会的市场秩序建立规制、规则,烫平经济的波动是有很大的贡献,它使商业的竞争变得有所秩序,也有所规律可以探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商学院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同以中国大陆与美国相比,我们的管理教育还非常的落后。我们从1991年中国大陆开始搞MBA教育,到2009年18年我们从产出12万MBA学生。我们现在能够培养MBA的院校在中国大陆有127所,截止到2008年,相当于美国1958年的水平,所以从显性的指标,我不说从隐性的,从学术质量、人才的质量培养质量等等来看,从显性指标来讲,显然我们管理教育同美国相比有50年的差距。但是我们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再过20年到25年,整个中国大陆经济的规模要相当于美国,我不讲大中华,大中华可能未来五年就会超过美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只有20年不到的时间,必须在管理这一方面去超越美国,并引领世界。否则我们难以支撑经济发展总量的要求和质量的要求。

刚刚张董事长讲到说危机时候要有很多投资、投入,他讲到技术的研发、社会,我觉得还不够,还要讲到商业人才的培养。因为商业人才是真正可以带来新思想、新思维和新动能的一个重要的资源,所以企业支持管理人员到大学接受管理教育,不只是一个费用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投资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我们其实在整个大中华未来发展当中,所有学者都需要去思考。

实际上目前大中华的管理人才,我把他归为三类,一种是我们大陆叫做“干中学,他有经验,他凭经验来从事管理工作,一边干一边学。但是往往是他的学习能力比较强,但是缺乏系统的训练和系统的思考,往往表现在管理上很粗放。在大中华区,不仅在大陆,包括在台湾、香港,我们会看到很多家族企业,私人企业都有这样的人才,但是他们还不舍得花学费,把它的管理干部送到商学院去接受系统训练。第二叫做职业行政人才,这些往往为大型的跨国公司和欧美的企业,欧美的投资企业所采用,他们希望干部有好的苗子送到商学院去培养,哪怕参加职业干部的管理与培训,不一定有学位,也有包括到商学院读MBA的。但是他们这些人也有缺点,就是忠诚于自己的职责,承担责任,但往往缺乏冲劲和冒险意识,有时候在快速变动市场当中显得不太适应。第三种是创业型人才,在蓬勃的经济当中,创业非常重要,成为经济发展很重要的动力,这些人往往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善于捕捉机会,敢于冒险,勇于创新。但是他们不太重视管理的理论知识,认为管理这些东西教条,并不适应鲜活的经济生活,所以对于管理教育有些比较自负的看法,甚至不太重视。这也引起企业的管理产生很大的波动,甚至对业务产生波动性的影响,他们往往在中小企业与创新企业非常普遍。

当然也有很多的企业,结合这三种人才在在一个企业里面。从总的趋势来讲,应该让更多有经验的人接受系统教育,而让一些职业性的人才,应该培养他们创新和创业精神。对于创业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应该让他们接受一些规则化的教育,送到商学院来,这样才是商学院我们的使命所在,也是这个社会进入一个比较健康、良性的增长过程所需要。

我们在整个大中华经济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认为首先有全球视野,我们不可能封闭起来,今天在任何亚洲地区我们看到的竞争都是国际竞争,哪怕在中国大陆,因为奥美来了,因为PwC来了,因为可口可乐,IBM所有的大腕级的公司都在中国大陆竞争,所以对中国的企业,哪怕在中国去争夺市场,他面临也是国际竞争,所以他们必须是开放的全球视野,更何况你还要到国外去。很可惜中国大陆过去两年在海外做很多投资,但是投资都是资源型,没有真正在一个充分竞争的产业里面能够得到有效资源,为什么?因为我们整合能力太弱。整合能力最基础就是人才准备不足,下次危机来的时候你有没有准备好?这次危机我们已经错过,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人才全球的视野不够,国际竞争力不够,所以这是我们需要来关注和发展的地方。

我们同时要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思想理论成为一个系统的科学知识来传输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不要去冒不理性的风险,不理性的去决策,这在很多草根经济当中,我们看到很多创新性的企业都有这样的思维。我们希望管理人才经过系统培训以后,能够仍然对本土的形势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去捕捉当地市场的机会,在这点上来讲,欧美的企业到了大中华地区,还有很长学习的时间。

刚刚我们宋先生讲到,你到了大陆要忘掉奥美在台湾的模式,我觉得既要忘掉,又不能完全忘掉,这两者结合其实很大的挑战。我们看到还需要管理人才能够有快速的学习能力,因为这个世界不是我不明白,是变化快,我们要能够去弹性识辨这个市场,能够基于本土不断创新,财富为整个经济带来创新的动力。同时我们要遵从东方的价值体系,因为欧美人到大陆做生意,永远搞不明白为什么要喝酒,我们大陆也搞不明白为什么台湾人喜欢搞炸弹,尤其还是深水的。但是没有这些深水炸弹,就没有关系,尤其是没有信任的关系,那就不能做生意,所以外国人在我们营销领域里面讲,(英语),他用J、U、A、S、I来形容,我觉得是错的,为什么?其实西方所理解的关系同在东方文化下的关系是有不一样的含义。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讲信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欧美人到大陆做到大中华来,还有很长时间的学习。我们要完全肯定和重视东方文化价值观对于商业关系影响的作用,我也是我们在商学院教育,这是欧美当中没有的。

最后我们来鼓励企业的管理干部具有领导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对大陆的商学院来讲,我们要做什么?首先我觉得要承认商学院是真正能够提供未来新思想和新动能的来源,因为我们培养商业人才,他们要具有前瞻性,他们要具有新思维,他们要能够服务于蓬勃的,必须去创新这样一个思维的商业实践,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商学院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我们的商学院既要借鉴欧美的教育体系,把他们的理论引用到大中华来,但是还远远不够,因为什么?因为欧美的商学院教授他们对中国、大陆还不太有兴趣,可能到香港愿意听听,到台湾来访问一下,但是真正深入于中国大陆经济实践的很少,看表面的现象,隔靴搔痒很多,很多的研究文章没有揭示中国过去十多年商业发展真正的动力,真正的秘密是什么。这个使命就留给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要基于中国的经验,大中华经济的实践去创造新的理论,创造新的商业实践来同学生讲,既培养我们的管理人才,也让全世界来分享。而且我们要吸收欧美的人才到大陆来,一些海归我们说在大陆讲,同时把他们再本地化,让他们对整个大中华经济的机会和现实有更深的理解。然后他们发表学术文章,又能让全球去分享,这样才能奠定整个大中华商学院在世界的地位。我们既要去学习,去超越,我们还要去奠定未来的商学院标杆,什么意思?就是随着整个大中华经济更加蓬勃发展,我们超越美国,甚至于推动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的时候,我们商学院发出声音,我们不仅要诞生大家所公认的世界的商学院。而且要改变一些商学院的标准,什么叫世界商学院?比如说我举一点小例子,美国商学院培养很多人才,但真的创新人才,像比尔盖茨都不读大学,他去创业了。我们商学院怎么样去培养真正有前瞻性思维和充分的创新能力的人才?如果我们大中华能做到,那么大中华的经济就非常有希望,我们才能保持持续的发展动力和竞争力,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wangkt] 标签:null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2010年天下经济论坛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