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吴晓莲:停不下来的父亲

2010年01月26日 06:5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0人参与0条评论

CBN记者 牛智敬

1963年的夏天,33岁的吴敬琏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女儿吴晓莲。这时候的吴敬琏正在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上升期。按照作家吴晓波的说法,1960~1964年期间,吴敬琏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写出了他40岁前最重要的一篇论文;二是参与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材编写。

吴敬琏忙碌的学术工作以及后来应接不暇的政治运动,让年幼的吴晓莲并没有太多时间和父亲亲近。

这是一场大时代动荡下的家庭掠影:1971年吴晓莲开始上小学。在此之前的两年间,吴敬琏夫妇都被下放到了“五七干校”。吴敬琏在1969年底下放到了河南息县,周南在1970年初下放到了山西临汾。

吴晓莲后来回忆说,父亲再次回到她身边时,她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那时候的父亲,总是在忙忙碌碌地写作。

多年后,这个传承了父亲名字的大女儿写了一本《我和爸爸吴敬琏》,书中这样描述上世纪70年代吴敬琏的工作状态:吴敬琏的写作,多数是在我们北师大的家里进行的。那时我们一家四口人住在大筒子楼14平方米的房间里……爸爸写作的固定位置是双人床的床沿,他在床上垫了一块三合板做的象棋棋盘,稿纸放在上面,人半蹲半坐在马扎上,勾着头在那里,写出了一批按当时的标准来讲很有深度的文章,也写出了严重的颈椎病。奶奶最心疼他,当时就跟我说:“你爸爸整天在那儿爬格子,脖子都快要爬断了。

这种忙碌从那时候持续至今,直到今天,吴晓莲仍然觉得80岁的老爷子每天都太忙。

2010年1月20日,已经在美国定居多年的吴晓莲在电话中对《第一财经日报》形容她的父亲像穿了红舞鞋一样停不下来。

“我觉得他最大的动力就是‘使命感’。这不是一个褒义词,也不是一个贬义词。就像一个人穿上红舞鞋停不下来了,是好还是坏都说不上,注定要这样。”吴晓莲说。

影响他的两个人

影响吴敬琏最大的人应该是吴敬琏的母亲、父亲以及后来他在“五七干校”遇到的经济学家顾准。

吴敬琏的母亲邓季惺,是上海《新民报》的创始人,中国报业历史上有名的女侠。邓季惺和吴敬琏的继父陈铭德共同把本来只有10人不到的小报改组为一个经营管理制度严整有序的股份公司,使《新民报》成为建国前名噪一时的民营报纸。年幼的吴敬琏曾目睹了母亲和父亲为了社会进步所作的努力,并深受影响。

顾准则是吴敬琏在中年时期影响他后半生的人。1969年11月,中国科学院经济所的学者被下放到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吴敬琏与顾准被分在同一个排,一起劳动和生活。

在作家吴晓波撰写的《吴敬琏传》一书中,描述了当时的故事:之前,追求进步和自诩为“革命者”的吴敬琏对这位两次戴上“右派”帽子的前辈并无亲近感,他们在经济思想上也南辕北辙。而在“五七干校”,形势比人强。两个人在孤寂的环境中不断交流,也开始真正了解对方。

顾准曾经跟人说,与吴敬琏聊天是一种享受。吴敬琏则更是珍惜那段难忘的时光,他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参与这种能够启发人思想的自由讨论了,这种机会居然在被打成‘反革命’的情况下得到,真是一种奇缘。

正是在顾准的启发下,吴敬琏彻底转变,对中国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开始进入新的境界。

《吴敬琏传》写到,1996年,吴晓莲才第一次听父亲谈起顾准。10年后,吴晓莲为写书采访父亲,特地让他回忆顾准最后的日子,还请了朋友摄像,结果吴晓莲很失望,“怎么让他谈感情就像拔牙一样艰难”。但回头再看那一段录像时,她才发现爸爸眼中的泪光。

使命感

在改革启动前后的若干年中,吴敬琏加入了太多的学术争论,无论是集“团队之力”还是孤军奋战,他从来都是逻辑严整、思维清晰、义无反顾、坚定不移的形象。从坚冰一块的计划经济,到终成共识的市场经济,在这个历史流转的几乎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留下了吴敬琏倔强和近乎孤独的身影。

他如此坚定,使命感当是重要推力。

进入新千年后,随着时代主线的变迁和多元化,经济社会事务的复杂化以及公众意识的纷纭化(甚至某种意义上的混乱和参差),吴敬琏的责任感所引来的回馈,却不再那么容易辨识和评判。他有时被认为站在公众(例如股民)的对立面,有时被认为过于情绪化。也许还是要到多年以后,更加理性的人们拂去历史的旧尘,才能体会这其中蕴含的深深的使命感。

正是因为父亲的使命感太强烈,吴晓莲和其他家人每到全国“两会”的时候就会担心。

2000年3月4日,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吴敬琏公开批评资本市场对网络股的炒作。后来,此番话引来证券界和网络界人士的强烈反击。

2001年“两会”之前,吴敬琏再次公开警示股市不要成为赌场和寻租场。后来,厉以宁等5位经济学者联手在北京召开了一次记者恳谈会,与吴敬琏公开辩论,将“股市大辩论”推到了最高潮。

2004年,吴敬琏则陷入了“经济学家为谁代言”的风波。后来的2007年,这场没有对错的争论,再次在全国“两会”上爆发。第一波批评声浪由“春运要不要涨价”引出。另外一场风暴由征地和拆迁补偿问题引起。他的不同看法,在网络上引发了激烈的反弹。

吴晓莲试着援用“祸从口出”劝诫父亲。“政协一开会他就说话,然后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风波,我们作为亲人真是担忧。”吴晓莲对本报记者说。

改名的故事

富有使命感的父亲,留给孩子特别的教育时间并不是很多。

“他是想干涉的,可是他太忙。虽然孩子们很重要,但总的来说工作第一。不忙了他就想起来了,就什么都管,忙了他就顾不上了。”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吴晓莲说。

即便是工作很忙,吴敬琏在有时间的时候仍带孩子去跑步、锻炼身体,对于孩子成长细节的关注,是这位学者延续至今的习惯。

吴晓莲在杭州上大学时,父女之间曾有过一场争论。吴晓莲要改名为“舒夏”,爸爸很快回了信:“你坚持要改名字,我们心里不是滋味。晓莲是我们给心爱的女儿起的名字,而你现在却不让我们叫这个名字了”。吴晓莲立即写信反击:“据我所知,我刚出生时,你们给我的名字,并不是吴晓莲,而是吴妹妹。那是你们第一次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就给我起的一个名字,然后你们把它改成了吴晓莲,那是你们第二次自作主张。为什么你们‘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个性很强的吴晓莲还是改了名字,不过后来她最终还是改回了父亲给她起的名字。几十年后,谈起这个事情,她在电话中哈哈大笑:“我大学同学现在还叫我那个名呢,后来自己就觉得可笑。”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吴敬琏 吴晓莲 父亲 使命感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