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追问:产业承接取舍之道
谢良兵
见到记者时,先锋刚从热烈的“两会”讨论现场赶回来。
这位日立建机(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另一个身份是安徽省人大代表。他说,这些天,代表们讨论很多的是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通过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首个获得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这个规划让皖江地区的档次获得提升,也是中央第一次给安徽大片地区如此清晰的发展定位。而对日立建机而言,这个规划的获批,将让日立建机迎来进一步崛起的机会。在合肥成长15年的日立建机以及日立工业园,本身就是产业转移的典范。
日立的故事
在中国的15年,日立建机经历了两次产业转移。
日立建机是世界500强企业日立集团旗下日立建机株式会社的子公司。这家全球知名的重工企业当初选择来中国,也正是当时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环境所致。那个时候,很多制造业企业纷纷将自己的生产基地建立在了各项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而当时的中国大陆,一股合资的热潮也正在兴起。日立建机(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先锋回忆说,其实当初日立建机来中国时有好几个城市供选择。但上海给的相关政策相对较差;广西柳州的一家重工国企规模比日立建机还大,但是国企包袱多,日立建机深感难以吃下;最后将目标定在了四川宜宾,不过被合肥拦截。
先锋回忆说,时任合肥市长的钟咏三,为了争取日立集团在合肥落户,得到消息之后连夜赶到宜宾,争取到了与日方见面的机会,日方被这种行为感动。当然更重要的是,钟咏三让日方有机会了解到合肥的这家待合资的重工企业与日方的目标非常一致。
1995年,日立建机正式落户刚成立一年的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据日立建机(中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榜树回忆,日立建机主打产品为挖掘机,当时安徽省的制造业基础薄弱,多为工人仅10人左右的小企业,其所需的零部件安徽省提供不了,必须全部依赖进口。
后来,日立建机以500公里的半径划范围,也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可供配套。这些零部件企业主要集中在昆山、嘉应等地。2000年左右,因为日立建机的带动,安徽本省的制造业开始起步并逐渐发展起来,一些企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可供日立建机配套。
此时,囿于物流成本,日立建机开始将合作伙伴的范围更多地选择在了合肥附近,这让长三角的相关配套企业感到了竞争,部分企业开始设法来合肥,在日立建机周边设厂。由日立建机带动的产业转移开始出现。
产业链不断在本地延伸,合肥市经开区所希望看到的产业聚集效果得到体现。2006年,日立建机增资5亿元人民币,扩大规模,建设了10家企业为主的日立工业园。同时,日立建机建设研发中心,通过鼓励、引导企业引进核心技术、建立研发基地,将高新技术渗透到企业升级改造之中,用高新技术改造原有产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日立集团总部曾要求日立建机中国公司裁员600人,但日立建机(中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品代表员工与资方进行了谈判,成立再教育委员会,让当时富余的237人进行了几个月的培训,几个月之后,企业生产量大增,这些富余员工全部回岗。“幸好当时没有裁员,不然几个月之后我们又得重新招人。”李品说。
如今,2008年年产值75亿元、拥有2600名员工的日立建机中国公司,已经成为日立建机株式会社全球1200多家公司中销量最大、盈利最多的主干公司。面对产业转移的规律,先锋说,日立建机5年之内不会有向更西部地区转移的想法,但是收购西部地区的小企业倒是有可能。
转移的路径
长久以来,安徽的区域地位异常尴尬,靠近长三角却又属于中部地区,交通等各方面的限制,让安徽的经济发展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理想。
“中部崛起”被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后,随着铁路、公路、机场等多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合肥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区位优势逐渐凸显,合肥经开区成为安徽省对接长三角、辐射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打“转移经济”牌,开始成为安徽省发展经济的重要推动力。2005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融入长三角,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东向发展战略。2006年,东向发展战略正式纳入安徽省“十一五”规划。
在这一战略下,重要的通道向东修建,重要的产业向东衔接,招商引资的目标瞄准东边。目前,安徽外来投资中有六成左右来自长三角。仅来自上海的产业转移资本就从2006年的509亿增至2008年的1468亿,年均增长超过60%。
2008年1月,安徽首次以“泛长三角”主体的身份出现在媒体上。那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工作,他指出 “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
随着交通的发展与长三角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当然也就推动了长三角产业向安徽转移的步伐。安徽省发改委的数据显示,由于高铁等铁路通车,长三角转移到安徽的速度持续加快,仅2009年1到9月份,来自长三角的总投资就达到9014亿元。
日化巨头联合利华关闭了其在上海的6家工厂和广东的红茶工厂,整体迁入合肥经开区,在这里分五期建起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园,并致力于将它打造成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国内家电领袖海尔在合肥的工业园不断膨胀,产值由建厂初期的3亿元猛增至2008年的150亿元。
龙头企业的转移带来的是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企业都在向合肥转移集聚。
据合肥经开区外宣办主任张和允介绍,截至目前,已有来自欧、美、日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家世界500强企业和1800多家知名企业落户合肥经开区。
选择性承接
即便没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也早已是暗流涌动。但记者接触的企业和政府人士都声称,规划出台之后,他们将迎来飞速发展时期,这是让他们振奋的消息。
但如何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说,以前地方习惯于推动科研院所产业化,但现在,不能这样搞了,安徽的路径应该是首先把产业选择好,进而通过利益激励吸引企业。这样一来,在路径上就倒过来了,不是推着走而是如何吸引你。
长期以来,合肥乃至安徽大量的科技创新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还没有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吴劲松认为,在示范区的建设中,要以产业为主,通过产业链来统筹创新链,围绕几大新兴的产业,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应该是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基本逻辑。
2009年10月30日,安徽生产的第一台船舶心脏——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在熔安动力机械公司成功下线。公司投资商为江苏熔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位于南通,以船舶和海洋工程项目建造为主营业务的大型企业集团。2009年11月20日,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洽谈会上,投资50亿元的熔安动力配套园在此次洽谈会受到广泛关注。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第一副主任姚卫东说,做好承接产业转移,还要防止企业出现“水土不服”,经开区在着力培育产业“土壤”,通过引入像熔安动力这样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的企业随之跟进,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当然,对产业转移也不是来者不拒,捡到篮里都是菜。姚卫东说,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实现产业层次的提升,使产业转移的过程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契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不可能是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的简单复制,而要通过相应政策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招商引 “智”引 技术;同时严格生态执法,让环境保护始终走在工业开发的前头,不能降低对“进门”产业的选择标准,真正做到从招商向选商、从引资到选资的嬗变。
安徽省人大代表先锋说,规划不应该仅仅是“一轴两核两翼”的发展,需要对示范区内的城市进行产业内容的细化和分工,不能重复建设。
在先锋看来,安徽参与泛长三角产业转移,决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产业被淘汰后的空间位移,而是经历自主创新武装后的产业提升。安徽选择的必定是开放式创新之路,“我们并非承接垃圾产业。”先锋说。
相关专题:皖江城市带规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