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股指期货:富人冒险新游戏(2)

2010年03月02日 15:35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0人参与0条评论

股指期货的威力,足以击垮银行帝国

财富与风险的对话

在国际市场,股指期货被称作索罗斯的“提款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袭来时,投资大鳄索罗斯再次乘势而出,大举做空与美国次贷相关的证券,一举斩获数十亿美元纯利,成为金融危机以来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

另一位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屹立不倒的对冲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也是著名的“空军司令”。在市场哀鸿遍野之际,通过大范围做空,保尔森为投资者带来了惊人的回报。2007年,他旗下基金最高的回报率是令人咋舌的590%;2008年,他再拔头筹,旗下基金没有一只亏损,他管理的资产也从2007年前的80亿美元,急速膨胀到360亿美元,其个人收入也达到十位数。

然而,存在巨大投机机会的同时,股指期货的风险也与股市不可相提并论。期货交易由于采用保证金制度,对价格的变动更加敏感,对于投资者入市时机的准确性就需要更高。申银万国分析师毛亚群表示,与二级市场的所有股票一样,股指期货仍属于负和游戏,多数参与者最终都会赔本出局。

最能诠释股指期货风险的典型事件是1995年英国百年老店巴林银行的破产案,其起因就缘于该银行旗下的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投资股指期货的一次冒失举动。1995年1月,日本经济复苏,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大量买进股指期货合同,然而,1995年1月17日突发的日本阪神地震使日本股市出现大幅下跌。巴林银行的股指期货头寸因此损失金额高达14亿美元,这几乎是巴林银行当时的所有资产。事实上,这位交易员在当时长期看好日经指数走势并没有错,时隔四个月之后的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有错。就在其投机失败后,日经指数出现一轮大幅攀升的行情,可惜他此时早已失去了翻身机会。不久后,巴林银行230年的历史画上了句号,股指期货成为了击垮银行帝国的一把利剑。

在中国股指期货倒计时来临时,“中国的巴林事件”——曾发生在中国的“327国债期货”风波也再次被当作金融期货风险的典型被业内频频提及。1995年5月18日,一纸《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将金融期货在中国的试点之门紧紧关上,而这距离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出这一期货交易品种仅仅过去了不到两年半时间。当年2月23日,在国债期货交易过程中,由于万国证券公司等空头大户亏损累累,为免遭“爆仓”的不利局面,利用交易所计算机交易系统的不完善,采用严重违规手法,透支几十亿元保证金,做了近千万手的合约,8分钟内将“327国债期货”品种单位合约价位压跌4元。由于其违规明显,上证所发现之后即宣布最后8分钟交易无效。此后,事件当事人之一、当时中国第一大证券公司万国证券负责人管金生锒铛入狱,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也宣告夭折。

[责任编辑:lixf] 标签:股指期货交易 公司期货 股价指数期货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股指期货正式获批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