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拖住了中国式创新的后腿?
许可新
在今年“两会”的政协提案中,有这样一份提案非常值得关注。这是由代表科技界的九三学社提出的一份关于科技创新的提案。该提案建议,中国要减少行政化倾向,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和升级成为今年“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科技创新则被寄予厚望。
作为一个快速崛起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者,其竞争力却不是来自于创新性,多数中国的出口企业,仍然只是产品的制造商或组装商,不掌握核心技术。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帮助中国获得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从而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
但良好的愿景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对于已经在粗放型经济狂奔多年的中国而言,这注定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
1 减少行政化倾向
主要靠行政命题的科技计划与科研人员专注的科研问题有时发生冲突,科研人员只能取前弃后,自身难以形成稳定的研究基础
针对行政化所引起的科技创新体系弊端,九三学社提出的这份提案描述说:主要靠行政命题的科技计划与科研人员专注的科研问题有时发生冲突,科研人员只能取前弃后,自身难以形成稳定的研究基础。
更为关键的是,“通常一个科研课题要求的研究周期最长不超过5年,重新申请就得跟着行政指挥棒转,无法延续原有的研究方向,很难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科研人才”
而在行政异化之下,科研人员一方面要花大量时间去应付各种检查、验收、鉴定等行政事务,另一方面,科技界名利之风盛行,从“学而优则仕”到“仕而优则学”, 无暇顾及科研探索。九三学社的提案不无担忧地表示,科研队伍的行政化色彩强化了科研行为的功利性,而弱化了其应有的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精神。
不过,应该承认,自1985年中国启动科研院所改革及通过减少财政支持,鼓励开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活动以来,尽管十分艰难,但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正逐步从固有的“政府主导”走向“以市场为导向”
发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科研院所转制”(即把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则使这一进程进入了快车道,那些被迫需要依靠“自收自支”运作的院所中,产生了一批成功的创新型企业,比如,由中国电信科技研究院创办的大唐电信。
2 创新主体变化
相关数据已经显示,中国的企业已经取代科研院所和公立高校,成为研发活动最重要的执行部门
尽管作为科技工作主管部门的科技部承认企业尚未成为中国的创新主体,但相关数据已经显示,中国的企业已经取代科研院所和公立高校,成为研发活动最重要的执行部门。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公布的专题数据,1995年,科研院所和高校合计执行了中国研发总投入的54.1%,以及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一个在计算研发时间和人员投入时经常使用的衡量指标,其单位为“人年”。一个专门从事研发的人员,其全时当量通常是1人年,而管理或服务人员的全时当量,则视乎其花费在研发上的时间,若其在研发活动上花费了30%的正常工作时间,则折合全时当量为0.3人年)的51.7%。而到2006年,这两个数字分别降到28.1%和31.6%。
与此对应的,2006年71.1%的研发开支由企业执行,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的65.8%也在企业。
但光鲜的数字难掩中国企业未成中国科技创新主体的尴尬事实。
据统计,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0.76%,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全国来看,有科技研发活动的企业仅为38.7%,有研发机构的仅为23.7%,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8.6%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这导致了一种非常现实的情况,大量的科研成果并非由企业首创并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大多数企业发展仍处于依靠资源消耗进行外延式扩张为主的状态。
从中国企业内部来看,尽管企业已经取代科研院所和高校成为研发活动最重要的执行者,但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而且在过去的若干年内变化不大),主导中国科技研发活动的力量是国有和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
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全国总研发投入的比例,从2000年的20.5%,下降到2006年的16.8%。与之对应的是,大企业的比例,则从30%左右,提升到了接近50%。
这种状况虽然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也难以避免一个世界性的通病,即就研发活动的有效性而言,国有企业总是不及私营企业。
根据经合组织和国家统计局开展的一项针对十多万中国工业企业的研究表明,私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比国有企业高出约一倍。数据还显示,中国民营大中型企业的每百万元研发投入所产生的专利申请数,比国有大中型企业高1.8倍。
3 “不愿意”创新?
民营企业中,一些科技创新的先行者,在对创新能力的重视上,已经完全不逊色于国际同行。但绝大多数中国企业仍然未做好应对即将到来的经济转型的准备
民营企业中,一些科技创新的先行者,在对创新能力的重视上,已经完全不逊色于国际同行。比如,总部位于深圳的华为公司,其PCT(专利权合作条约)申请数,在2008年就成为全球PCT申请数最多的企业。
但绝大多数中国企业仍然未做好应对即将到来的经济转型的准备。世界银行200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对此评述说:“今天的中国工业,是少数创新者和大量‘有制造无创造’的生产商的集合体。
数年前,德国一个机械行业协会曾委托研究机构对中国的机械行业进行了调查。调查完成后,形成报告称:中国企业研发水平与欧洲相比落后一到两代;大多数企业认为西方企业的技术优势无法突破,并认为自己没有必要技术创新。报告还得出结论:中国企业在近期内不会成为竞争对手。
在创新资源匮乏的民营企业中,这一点表现尤为突出。世界银行发布的上述报告,转述了全国工商联一项针对民营企业的调查。该调查发现,“多数”民营企业中没兴趣”或“不愿意”创新资源匮乏的民
“我国民营企业已经超过460万家,但真正开展技术创新的微乎其微,即使是在15万家民营科技企业中,有真正技术创新成果的也只是少数,有发明专利和原创技术的更是极少数。
全国工商联将中国企业缺乏创新动机归结为:第一,相当部分私营企业仍在苦苦寻找使自己可以在市场上生存的核心业务,因此无暇顾及技术进步;第二,有些企业受短期利润诱惑,并不认可创新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
用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主任陈永杰的话来说,在市场上存在诸如房地产等行业巨大利润效应诱惑的情况下,大多数民营企业不想在真正的技术创新上花精力、投金钱。
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曾经在总结中国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原因时表示,由于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政策环境尚不完善,技术创新还没有真正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没有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4 创新教育双重挑战
即使中国企业已经有了内生的创新需求,庞大的就业人口也可能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创新的“难以承受之重”
不过,即使中国企业已经有了内生的创新需求,庞大的就业人口也可能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创新的“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企业肩负着为将近8亿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的重任,而这些劳动力当中的绝大多数(80%左右)只受过初中或以下水平的教育。
“在创造工作岗位的同时实现创新,这是一个尤为艰巨的挑战。”世界银行在其报告中指出。
上周五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被再一次得到强调。“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
教育部正在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中国的创新体系建设,值得期待。
促进产学研合作,也是中国政府为国家创新体系谋划的重要发展路径之一。在去年颁发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方案》中国政促进产学研各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被列为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技术创新联盟、重大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建设,也全面铺开。
最近一段时期来,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迅速蹿红为中国经济热词。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相关专题:201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