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人大质询应成为一种常态

2010年03月11日 05:56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0人参与0条评论

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将会使用询问、质询等监督方式,这两种监督方式此前并不常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受常委会委托,3月9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常委会工作报告。这是监督法生效后,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将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

人大质询应成为一种常态

邓聿文

尽管宪法和监督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了人大对“一府两院”的质询权,但现实中却鲜有行使。所以,当今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将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时,敏感的舆论立即意识到了这是强化人大监督作用的一个信号。

所谓质询,简单地说,是人大代表及常委会组成人员监督和问责“一府两院”的一种方式。假如政府有哪项工作做得不好,或者群众不清楚,人大代表或常委会有权要求政府接受质问,作出解释,所以,质询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知情,让人大代表知道和了解政府做了什么工作,怎么做的,效果好不好;其次,是改正,即人大有责任督促政府改正那些引起社会不良反响的工作。也因此,如果质询权正常运用的话,对于增强质询对象的责任感,督促质询对象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更好地履职,是能够起到好的监督作用的。

比起审议、询问、建议、约见等监督方式,质询的行权程序相对复杂,一般来说,只有比较严重的事情才列入质询案进行处理。这就使许多对质询不了解的人,包括官员,误以为被人大叫去质问,可能就意味着丢官,从而与罢免、撤职、撤销等监督方式相混淆。严格来说,质询案本身带着一点弹劾性,但程度远没到罢免、撤职、撤销的份上。正是出于对质询的误解,怕造成这种效果,无论是人大还是政府,一是不轻易动用此种监督权力,二是也不愿主动配合人大的质询。这是质询被“束之高阁”的一大原因。除上述因素外,法律对质询权“粗线条”制度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质询权的行使。质询是有严格的限定条件的,但现行法律对质询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例如,法律只允许质询以法案形式书面提出,没有口头质询,无疑增加了质询提出的难度,也限制了质询功能的发挥,降低了质询的灵活性。

如前所述,质询带有一种问责的性质,是一种刚性的监督手段,假如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善用和多用质询权,比起通过议案或建议来“恳求”政府解决某些影响大的问题,或许更主动,更有效。所以,应该强化人大的质询作用,为人大履行质询权创造条件。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首先,还是解决一个认识和观念问题。一方面,人大代表要敢于去监督,把质询当作自己应尽的代表职责去看待;另一方面,各级官员也要提高法律意识,自觉接受和配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质询监督。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质询制度。质询权不能被推行,制度缺陷是关键。应该在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里,对质询主体、质询时间、质询对象、内容及质询操作程序作出更详尽的规定,从技术上完善相关质询制度。还可考虑尝试建立小质询制度,推动常态化质询,例如每周举行一次质询等。

第三,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要提高履职的能力,广泛了解社情民意,为行使质询权奠定基础。

人大监督的目的在于确保法律得到正确的实施,政府的权力得到正确的行使,以及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而目前人大监督作用与人们的期望甚远。因此,必须改善人大权力运用的方式,强化包括质询在内的各种监督手段。在公民权利提升的情况下,人大质询政府应该成为监督的一种常态。

启用质询权是经济改革之福

冯海宁

质询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人大对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的重要监督方式。

既然质询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各级人大有责任积极主动使用这一权利,而作为被质询的行政权也要自觉接受询问和质询。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其实就是主动接受监督的体现。无疑,人大主动监督和政府主动接受监督,将加快打造“阳光政府”的步伐。

在我看来,今年全国大人启动质询权,至少有两个重要意义。首先将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众所周知,2010年既是中国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也是各项民生制度改革最为关键的一年,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国务院相关部门要想积极推进改革、改善民生,显然离不开人大的有效监督。全国人大今年使用质询权可谓恰逢其时。

今年,官员个人的经济和财产报告,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落实新一轮医改政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调控房价与加大住房保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等重大公共课题,无疑都要有实质性推进。要而促进这些改革离不开对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鞭策,询问、质询就是有效的鞭策方式。

如果改革过程中的收入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拉大,如果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而像“老牛爬坡”,如果房价继续疯狂飙升而保障性住房依然不能按照计划供应,相关部门负责人就要接受全国人大的质询,如果人大不满意有关部门的答复,被质询部门还要再作答复,直到人大满意为止。

其次可推进地方人大质询常态化。尽管大概在20多年前地方大人就有质询案例,后来质询案也偶尔上演,而且质询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但客观地说,质询在地方上还没有普及,没有常态化,与公众的期待存在很大距离。究其原因,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原主任程湘清认为,质询并不常见是因为这种方式比较严厉,只有比较严重的事情才列入质询案进行处理。但房价问题、奶粉问题不严重吗?

事实上,质询没有普及没有常态化,既有制度原因也有观念问题。我以为,质询这一监督方式将成为一种趋势,无论是各级人大,还是各级政府,都要意识到这种趋势——人大要主动监督政府,政府要主动接受监督;质询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推动力。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监督 政府 方式 常态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