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后危机时代的“亚洲戏剧”

2010年04月09日 03:2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0人参与0条评论

林纯洁

1968年,70岁的瑞典经济学家纲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在他著名的《亚洲的戏剧》中认为,亚洲的困扰并非过度的人口繁衍、贫困、失效的政府政策。但是没想到,到了今天,困扰亚洲的确是自己成功的“亚洲模式”(在“看得见的手”下、以出口为主导的“雁阵”式发展)所带来的困扰。

亚洲的领导者们已经认识到了自身的需求是走出困境的法宝。不过,知道前进的方向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知道要如何达到目标。

正在回升的亚洲经济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越来越多的数据证明全球经济正走出衰退重新步入复苏的轨道,而亚洲正冲在前面。

IMF总裁Dominique Strauss-Kahn这样描绘目前的全球经济状况:“亚洲在(增长速度最快的)一边,欧洲在另外一边,而美国和很多拉美国家则在中间。

在今年3月份,亚洲开发银行(ADP)将亚洲发展中国家2010年GDP增速预测调高到了7%,该行行长黑田东彦将这种变化称为是“V”形反弹,去年该地区的GDP增幅只有5%。

但是我们听到的并非都是好消息。

作为亚洲传统的市场,欧美各国的经济正经历着“没有就业的增长”,而在同时,储蓄率却在回升,消费者去杠杆化依旧没有结束。这意味着虽然亚洲的外部需求正在恢复,却难以回到过去的水平。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认为,未来3年~5年内,美国的真实消费开支增长的平均水平可能维持在1.5%~2%之间,不到2007年次贷泡沫破灭之前的12年间3.6%的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他相信,目前还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够填补美国消费者经过多年的过度消费后留下的空白。而亚洲另一个传统市场欧洲,目前正是全球经济最为萎靡的地区。

虽然各国领导人都在信誓旦旦地宣布全球化并不会走回头路,但我们看到的却是贸易纠纷的层出不穷。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首席投资官Bill Gross将去全球化作为影响全球经济未来几年走势的重要因素,其他的因素包括重新监管化和去杠杆化。

亚洲需求需要长期培育

在这种背景下,亚洲对于自身需求的渴望从来没有这么迫切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去年曾直白地指出:“亚洲经济体应该制定出新的发展计划,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更多地关注增加内需以及促进区内贸易,而不是继续依赖受全球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的西方经济体。

在中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要转变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为主的经济模式。

但这并不容易,因为政府可以在一夜之间拉高投资,而消费的增长却需要等待很长时间,在亚洲,这种过程可能更加漫长。

亚洲人有着储蓄的习惯,加上在过去两百多年中的很多日子里,亚洲很多国家都处于战乱、饥荒之中,“积谷防饥”的观念更加深入地根植于亚洲的文化中。要改变这种传统,往往需要几代人的时间。

另外,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导致了民众必须依靠储蓄来应对未来的开销以及出现的紧急状况,这些开销包括:养老、子女教育以及疾病等等。

作为一个整体而言,防御性的储蓄会存在过度的问题,比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积蓄可以应对未来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最为糟糕的情况,而实际上这些糟糕的情况并不总是出现。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可以使缺乏安全感的家庭减少过度的“防御性”储蓄,但这依旧需要时间。

区域自由贸易区难以解决全部问题

2010年1月1日,中国与东盟(ASEAN)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根据协定,中国与东盟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约占双方90%的贸易产品,基本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与东盟也将实质性地彼此开放市场;在投资领域,双方市场也将变得更加开放。

而这只是亚洲国家区域自由贸易区的想法之一。日本政府正推动建立一个东亚共同体,而新加坡资政吴作栋的想法更加大胆,他希望东盟在原来十国基础上,加上韩国、日本政中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和美国,成立东盟“10+8”的模式。

目前依旧难以判断这些想法是否可行,但这些已经毫无疑问地表现出了在全球保护主义盛行的现在,亚洲对于自由贸易的渴望。亚洲已经意识到,在未来的很多年内对欧洲和美国的出口不会很快恢复,各国不仅要扩大自身市场的需求,也要将狭义的“内需”扩大为“亚洲内需求”

区域自由贸易区可以增加部分需求,但可能无法带来实质性的变化。比如,在过去很多年中,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很多都只是半成品和原材料之间的贸易,而最终产品的市场依旧是欧美,缺乏对于最终产品的需求将阻碍亚洲实行自立。

另外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处理好由于保护主义而造成的相互之间微妙的利益关系。比如一旦中美贸易争端升级,中国相关产业并不会转移到美国(由于双方过于巨大的成本差异以及完全不同的产业格局),而是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最有可能的就是亚洲国家。这意味着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事实上可以从贸易保护主义中得到好处,所以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将考验亚洲领导人的智慧。

投资是未来消费增长的基础

对于亚洲而言,外部需求的萎缩已经成为事实,而自己的消费需求却仍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培育,那么什么可以填补这个空白?投资是一个可能的选择,而这并不一定是坏事情。

在这个方面,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政府公布规模庞大的经济振兴计划,其中很大部分通过国有企业进入了基础设施投资的领域。

野村证券在其题为《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的报告中说:“我们预期将会出现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格局转变,届时该地区的内需(在中国的引领下)将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相信很多需求将来自于中国的投资需求,这种需求令中国对于原材料的需求大幅上涨,看看澳大利亚的状况就知道中国的投资对于其他国家巨大的影响。

但这并不一定是坏事情,关键是选择好投资的方向。

就如很多亚洲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旧落后。比如,目前预计中国铁路在2012年的总里程也只有11万公里左右,而与中国面积大致相当的美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达到了40万公里。很多乡村依旧不通公路,缺乏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

另外,中国需要对公共医疗设施进行大量的投入,并且国家可以在内陆地区建立新的大城市集群,从而避免财富过于向沿海的中心城市聚集。

这些投资可以在当前维持经济的成长,并且可以让所有的国民享受到经济成长的利益。另外政府的消费是可以快速增加的,政府可以选择在医疗和教育等方面进行投入,帮助构建健全的社会保障系统,从而为未来私人的需求增长打下基础。

经济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亚洲国家需要马上开始以消费为主要推动力,当然这可以让全球经济尽快回到平衡,但却可能是这些国家力所不能及的。

[责任编辑:liliang]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会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