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高房价预期下的调控之道

2010年04月10日 02:0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0人参与0条评论

央企退出与土地供给转型

本报评论员曹理达周慧兰北京报道

央企退出与土地供给转型

土地拍卖制度要更多借鉴现代拍卖机制,改变价高者获得土地的做法,防止串谋、勾结等违规操作。

《21世纪》:在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实施之后,房价继续上涨的动力是什么?

陆磊:这是与总需求、终端需求相关的。当前,消费和外需并没有对经济形成足够的支撑,所以我们仍要依赖于投资。也就是说,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上,仍需保持相对宽松,来刺激经济增长。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流动性过剩。这么多的钱在实体经济里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必然流向房市。2009年二季度尤其是5月份以来,消费需求的恢复性增长已持续近一年,应该说增长得较为充分了。而房价从去年延续至今的大幅度上涨,消费需求被挤出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构成今年房价持续升温的主导力量还是投机性需求。

陈超:去年12月调控房地产的政策出台之后,购房者对房价的预期越来越理性了。对于中国房地产来说,房价上涨是一个长期趋势,这几乎已经形成一种共识。现在政府的调控政策只能够做到防止过快上涨,并不能完全遏制房价上涨。今年1月份由于季节性因素加上政策调整,房价上涨趋缓,很多购房者把这个时期看作是一个阶段性的低点,认为之后房价可能会再度上涨,所以很多人出手买房。与此同时,卖房者的心理也起了变化,很多人觉得房价已经到高点了,担心政策再继续调控,所以开始卖出。从数据上来看,1-2月份的销售、成交价格等等因素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从开发商的角度看,很多开发商去年就拿到了不少贷款,今年从市场调研的结果来看,开发商的信托投资计划多了起来,加上私募基金的发展,以及外资的进入,投到房地产领域的资金开始上涨。目前房地产投资的增速为31.3%,估计全年会保持在30%左右。今年年初各省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都做了规划,2010年的保障性住房大概占到了2009年房地产投资总量的15%-25%。这样一来,即便今年商品住宅的投资有所下降,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增长的部分也可以抵消。综上,目前各种资金都在涌向房地产开发领域,政府的、民间的、外资的进自有的渠道资金都很充足。从资金方面来看,房地产投资和开发是非常旺盛的。

《21世纪》:在国资委宣布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之后,一些城市的土地拍卖市场仍旧“地王”频现。央企退出对于遏制房价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从土地供给的角度,如何能遏制高房价?

王建:央企退出在短期内会对土地拍卖价格的上涨产生抑制,但这不是一个治本的方法。央企参与房地产业务,反映的是央企以及大型国企在资金实力方面的优势。和民企不同,央企和大国企在争取银行贷款方面处于优势地位。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进入房地产业务,而是央企、国企和民企之间如何实现平等国民待遇,如何有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从土地供给的角度,土地价格走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土地收益占地方财政的比例很高,地方政府自然希望土地拍卖越贵越好。

陆磊:主营业务是房地产的国企和央企,并不能够退出。要退出的是房地产为非主营业务的央企,但这从操作上也是可以规避的。比如某央企原来自己买地,现在注册一家主营业务是房地产的公司,把原来的权益以资本注入的方式转给这家公司,由它来经营房地产。那么,未来的结果也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能出现更多主营业务是房地产的国企。

所以,央企退出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在流动性、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央企的决策有它的合理性。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创造实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陈超:供给方面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中国的土地财政,根据2009年的数据,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3%。地方政府看重土地收入,采用土地招拍挂制度,将土地集中起来,价高者得之。出价高的多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央企、大型国有企业。尽管中央政府希望加大保障住房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但是地方政府没有动力建。因为建保障性住房的同时,周边房价和地价都会被打压,不利于政府增加收入。

去年调控房地产的措施之一,是调整购地首付金比例。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用较大的资金杠杆来炒地的企业。想要彻底解决土地供给的问题,必须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这在经济学意义上是最优解,但在实际推行起来要考虑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有人建议土地出让金以后不给地方政府,中央拿来进行再分配。但这样会遭到地方政府的强烈反对,而地方政府已有的融资平台可能演变成债务风险。也有人提出要改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分成比例,或者是限定本届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使用比例,但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地方政府扩大卖地收入的冲动。

在目前阶段,次优并且可行的方法,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要把保障性住房细分成不同层次的市场,在微观机制设计上进行改进,比如限制中高收入者买保障性住房,在经济适用房的区位规划要更合理等等。同时,土地拍卖制度要更多借鉴现代拍卖机制,改变价高者获得土地的做法,防止串谋、勾结等违规操作。事实上,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电信3G牌照的拍卖机制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泡沫不可比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日本泡沫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就像老年人得老年病,儿童有儿童病。阶段不同,问题也不同,不能简单地拿现象进行类比。

《21世纪》:越来越多的分析人士开始把当前的房地产泡沫和日本1985-1991年的房地产泡沫相比较。两者的相同和不同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王建:中国的国情跟日本没有什么可比性。日本产生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原因,是当时日本国内需求不足,完全依赖出口。产出过剩导致日本靠大量出口才能拉动增长,但当时美国压日元升值,日本在亚洲和欧美的出口市场迅速萎缩,大量的产业资本没有出路,就转向了资本市场,去炒房地产、炒股,最后导致了泡沫的发生。这是日本房地产泡沫的产生机制。日本出现房地产泡沫,是在完成工业化、人均GDP超一万美元的时候,而我国人均GDP只有3000美元,未来还有相当大的收入增长空间。日本在上世纪1970年代,城市化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从70年代到地产泡沫崩溃,日本的城市化率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而中国在未来还有八亿人口要进城,这对房地产会产生多大的需求?这个需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泡沫。而日本当时的问题在于并没有那么大的真实需求,投机投资需求催生了房地产泡沫。

我国距离完成工业化至少还有20年的路要走。我们面临的是长期的发展前景,有巨大的内需潜力,城市化继续,我们还有八亿人口要进城,我初步估算过,十年之内,城市化将要启动约230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年还要增加十万亿以上的消费额。钢铁、水泥、资本都不会过剩,产业经济和房地产都有着庞大需求。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日本泡沫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就像老年人得老年病,儿童有儿童病。阶段不同,问题也不同,不能简单地拿现象进行类比。

陆磊: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实体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弱,企业部门转而投资投机性产业,这与中国现在的情况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日本当年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以上的生活水平,国内实体经济需求已经饱和,而中国的需求远未饱和。因此中国政府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总量宽松是趋势,而宽松的财政政策包含两个概念:一是积极的财政投资政策,二是坚定的减税政策。后者可以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拉动内需,从而扩大消费而非投机性需求,经济结构也会有所转变。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收入分配改革是关键。今年两会提出要逐步提高劳动力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占比,也就是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大于财政收入上升幅度。反之,财政收入上升速度超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经济就会陷入一个怪圈:财政收入增长,对财政投资的依赖也随之增强,投资又反过来要求财政收入增长。而财政收入增长的途径一是征税,二是卖地,所以地王才会出现,以土地出让金为杠杆撬动银行贷款和投资的行为才会出现。

泡沫风险与调控路径选择

从房改之后,房产作为财富积累的一种方式开始发展起来,这个过程目前才进行了10年,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肯定要持续下去。

《21世纪》:如何评价目前的房地产泡沫风险?我们离泡沫破裂还有多远?

陆磊:当前,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某些行业已然成为夕阳产业,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风险,投资亏损的可能性很大;而房地产领域还可以依靠资金把资产滚起来,至少短期内不会亏损。所以,虽然房地产业有风险,但投资者是经过理性权衡的。问题的根源是实体经济没有形成新的增长点,只要实体经济不恢复,资产价格泡沫就不可能消除。所有房地产泡沫的破裂都符合一个规律,那就是经济繁荣到一定程度之后,资产价格上升,直到实施紧缩政策,后续流动性不足,泡沫才被挤破。

陈超:如果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泡沫标准来看,目前我们的房地产泡沫是非常严重的。数据表明,目前在一线城市,月供收入比为:北京99%,上海93%,深圳71%,杭州103%。国际上的标准线是35%,这些城市已经远远超出了。但在二、三线城市,像重庆、长沙、武汉等地,月供收入比大多在33%-36%之间,大致在较为合理的水平。

但是,如果据此认为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泡沫要破裂,房地产市场就一蹶不振,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中国一线城市的高房价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一线城市的住房存在着“隐性福利溢价”,即住房隐含的医疗、卫生、教育、基础设施及社会保障方面的便利与品质显著高于二三线城市。由于制度性因素,这一福利溢价具有唯一性,目前人们还只能在一线城市获得,在其他地区得不到。这就造成一种结果:但凡有一些财富积累的人都希望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来居住,或者为了子女上学、或者为了退休养老等目的,通过购置住房来换取这一福利溢价。这种情况是发达国家所没有的,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社会福利的均等化,区域差异与城乡差异不大,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不存在这样的差距。

其次,一线城市的月供收入比接近或者超出100%,并不意味着供房者供不起房了。中国房贷的违约率是非常低的。这意味着很多房子的贷款并不是单靠购房者的收入来供的,而是扩大到整个家庭甚至是两代人的财富。现在年轻人20多岁就能够买房,父母和配偶父母的财富都用来给他们供房子。从房改之后,房产作为财富积累的一种方式开始发展起来,这个过程目前才进行了10年,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肯定要持续下去。

最后,从城市化的角度,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5%,远低于国际上65%的标准水平。未来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城市住房的开发和需求都会增大。所以,从以上三个角度来说,一线城市的房价上涨,更多是来自全国乃至国际的长期性需求推动的结果。

《21世纪》:是否应该动用利率工具对房地产泡沫进行调控?您认为,短期内遏制房价上涨的有效手段是什么?

王建:在加息的问题上要保持谨慎。货币政策的调整并不能只看国内的情况。单看国内,目前面临通胀压力、资产价格上涨等问题,确实需要用加息来进行调整。但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金融风暴还没有彻底过去,前景也并不明朗,可能会有二次探底。在这种情况下,轻易加息将会冒极大的风险。在世界经济还有再度衰退可能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要保持高度警惕。

目前的高房价已经超出大多数居民的承受能力,阻止了真实需求的释放。但是通过政策打压的方式,限制房地产商,不让他们囤地、捂盘、卖高价,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房价的问题。不管房价怎么波动,总有将近一半的人收入上涨跟不上房价的上涨。以北京为例,即便房价降到十年前的五千元一平米的水平,仍有很多中低收入者买不起房。所以房地产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如何打压泡沫,而是如何从现在启动改革,调整制度框架,尽快启动“二次房改”让让保障性住房尽快覆盖一半左右的城市居民。

陆磊:加息等货币政策是无差异的政策,必然伤及实体经济,现在实体经济还没有恢复,整体加息,实体经济部门融资成本必将迅速上升。既然房地产虚火很高,就应当采取专门治虚火而不伤及实体经济的结构性手段。如针对投机类需求,定向提高利率,限定首付。在保持现行基准利率不变的情况下,要求各家银行实施更严格的一套、二套房贷款政策。这对于购房者也是有利的,房价下降了,虽然首付比例提高了,但实际支出的金额却减少了,压力要小得多。

现在,我们虽然看到流动性高位回落的迹象,但这不会成为流动性的拐点。真正的流动性拐点应该是通货紧缩,银行部门惜贷;而现在我们还在靠央行比较严厉的信贷规模管理控制,而不是银行主动惜贷。美国目前房价很低,很多房子的价格远远低于危机前,原因就在于银行不贷款,资产价格转不起来;而中国还没有出现这个迹象,在总量宽松的政策下,若没有定向的结构性政策,房价就不会下跌,最多是维持高位运行。

房价、房产和土地已经成为中国金融机构最主要的抵押品,房价和地价快速下跌必然会造成抵押品价值缩水,影响金融稳定。所以,从金融稳定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也是骑虎难下了,再下一步的宏观调控就要看货币当局的智慧了。

陈超:对于房价的调控,更为根本的措施是加大供给。房地产的投资和开发现在比较旺盛,在比较旺盛商品房数量的供给上比较充足,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控制住土地价格,这样才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同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也能有效地平衡供需。短期来看,从需求角度进行控制,最有效的还是改变个人资产负债表,如取消优惠利率、加大首付比例甚至提高房贷利率等等,当月供超出了一些人的承受范围,这部分人自然就会不买房子了。但是如果采取这样的措施,很多需求就被遏制住了,房价可能会往下走,会再度改变月供收入比,之后市场很快又会找到新的平衡,房价会再度走高,会呈现这样一个反复波动的过程。

房价过快上涨,将会直接导致通胀预期的加剧,进而导致经济全面过热,给宏观经济运行带来风险,需要进行调控。但是房价上涨的长期趋势是客观存在的,需求方面的因素都是长期性的,如城市化、财富积累等等。长期来看,一线城市的房价是很难下跌的,政策要做的是避免过快上涨。

(陆磊发言未经本人审核)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房价 泡沫 土地 收入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会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