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亚洲的贸易正从竞争走向一体”

2010年04月10日 02:0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0人参与0条评论

本报记者 周馨怡博鳌报道

从寻找机会到解决问题

《21世纪》:去年博鳌论坛召开的时候,还是危机进行时。一年后的今天,论坛把关注点落在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从如何应对危机到可持续的发展,你有哪些经验可以和我们分享?

卫哲:在危机中我个人最大的体会是,以前无论是创业中还是经营中,谈的最多的往往是“怎么寻找机会”。这次危机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以寻找机会来领导企业的做法,只会发现机会越来越少。

可是危机告诉我,最重要的是去解决社会的一个问题。如果你能把一个社会问题解决了,这比什么机会都要大。如果你去找问题的话,这和机会相反,问题是越找越多的。所以去解决一个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内容,因为机会是不可持续的,但是问题一定会存在。

拿我们自己的例子,在经济危机中对于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外贸。看到这个问题有两种办法,第一种办法就是绕开走──抓内贸。很多人是这么想的。当时四万亿刺激政策出台,阿里巴巴上很多和贸易挂钩的企业都在想怎么去抓四万亿的机会。这是很多人应对危机的一个习惯方法,就是找机会。

可是,我们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尤其是当我们的使命是服务于中小企业。我们看到出口企业在危机中遭受的问题最大,我们没有去回避,而是去解决。

这个过程非常痛苦,我们本身也遭遇着经营的压力。在危机中每一个国际买家购买量都少了,唯一解决的方法是找到更多的买家,那就得花钱。在公司上市还不久的情况下,就宣布了很大规模的海外花钱计划。在正常所有的开支外,我们又为此支出了3000万美元,在一年当中又多拉来了400多万买家,阿里巴巴10年发展了1000万个买家,在经济危机一年里我们就增加了400万。那么,即便其他600万个买家的购买量在减少,新增加的400万买家还可以帮助弥补很多。

其次,我们帮助企业在使用电子商务的成本再降低60%,把原本19800元的服务费用急剧降低60%。当时所有的投资者都觉得我们疯了,我们一边在大规模花钱,还在减少自己的利润。虽然互联网行业利润高,再高也经不住60%的减少,一下子就把阿里巴巴的股价打到3元多。

当时的选择对我们是很大的挑战,但事实也证明,我们去解决问题也不会给业务上带来多大的伤害。我们是最快走出危机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去年各项指标的增长都是可能比选择回避危机要大。所以找机会带来的是短期利润,可是去解决问题,承担责任却能带来更长久的增长。

从竞争到一体

《21世纪》:刚才你所说的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好的建议,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来看一下亚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听到“亚洲经济的未来总是和内需联系在一起”,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卫哲: 在危机中,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以前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多是竞争性的,因为我们面对同样的一个西方市场,但现在危机中情况出现了变化。以前在阿里巴巴的贸易平台上看到的是一边倒的亚洲向西方的出口贸易,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和东亚南亚国家之间贸易的急剧升温,而且很多是健康的双向贸易。

这种变化是在经济危机中急速提升的。因为在经济危机之前,欧美国家经济形势很好,所有亚洲国家的重心都是在服务好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和客户。可是当欧美遭遇危机的时候,就算你打败了另一个国家的竞争对手,在美国也没有办法找到更多的需求。很自然地所有人就只能把眼光落在周边,

而事实是,全世界最大的中产阶级正在亚洲形成,亚洲的中产阶级数量很快就会超过美国。而中产阶级在哪里,消费就在哪里。其实我觉得亚洲各国都是不需要促进内需的,亚洲的内需本身就存在,需要的是企业的重视,可是在危机之前我们容易看到的都是欧美的需求。

《21世纪》:你观察到亚洲国家内部贸易的加强,那么随着这种趋势的加强,是不是说未来会形成和欧盟、北美贸易区相对应的亚洲贸易区?

卫哲:亚洲贸易区的价值胜过欧盟和北美。很简单的道理,欧洲和美国自己已经不生产什么东西了。所谓的自由贸易一定是在各国都有生产和消费的情况下,我们减少壁垒,加强流动。可是现在欧盟60%的产品是从亚洲输入,真正的门槛不是欧盟内部的,而是欧盟和亚洲之间的门槛。

亚洲的情况不同,中国有庞大急剧增长的内需,印度的需求增长很快,整个东南亚都有大量的内需,而且所有这些国家同时又有大量的生产。因此每个国家之间都能互有进口和出口,这样的贸易区才有价值,对经济的积极意义和推动意义将远远超过在欧洲、北美贸易区。欧洲、北美要做的是进一步加强和亚洲制造的对接,这是现在门槛所在之处。

《21世纪》:有没有具体的数字来估计亚洲各国贸易一体化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卫哲:全世界的出口中,中国制造占了20%-25%;亚洲制造占了60%。原来的这个60%大多数都去了欧美出口。我们现在看到的趋势是,未来五年,亚洲出口中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产品会在亚洲区域内流动。我现在说的比例还是在把日本排除在亚洲之外的情况下,因为我把日本看作是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不会重蹈“四小龙”覆辙

《21世纪》:在亚洲各国进一步加深的贸易互动中,中国制造是不是可以保持继续现有的主导地位?中国产业会不会迁移?

卫哲:中国制造的黄金时期至少还有20年,中国制造的优势不是人力成本,中国的人力成本和越南等地相比已经算高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在于相关产业的配套。 而配套最难复制。拿电脑来说,我们至少用了15年时间才在苏州、昆山、深圳这些地区建立起完整的配套产业链。 你看什么产业最早迁入中国,也有可能最早迁出中国;什么最晚迁入中国,迁出中国也最难。制鞋因为原材料配套要求低,很早就进入中国,所以制鞋也很容易迁出中国;最晚来的是什么,汽车制造、大飞机。但一旦这些产业建立起来,就很难再离开中国。

而决定配套的是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核心是零配件的物流必须快速、高效。这是我国政府在过去30年来在基础设施上打下的坚实基础。

对第二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连鞋子、服装这种基础产业都不会迁移。

为什么发生在亚洲四小龙身上的事情不会在中国重演?因为“四小龙身没有足够大的内需市场,生产的鞋子里1%留在国内,其余的全部出口。那我们能不能想象,全世界的鞋子生产集中到了越南,中国从越南进口鞋子来满足需要?看一下厦门的戴尔工厂,刚来到中国的时候这些电脑可能只有5%是留在了中国,但是现在这个比例已经到了40%。在这样的情况下,戴尔还有必要把这个厂迁到其他地方去吗?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亚洲 中国 危机 问题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会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