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胶囊公寓:蚁族住蚁穴

2010年04月14日 07:48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林玮琳

0人参与0条评论

黄日新老人建的胶囊公寓(来源:广州日报)

黄日新老人建的胶囊公寓(来源:广州日报)

黄日新老人建的胶囊公寓(来源:广州日报)

日本“胶囊旅馆”(来源:广州日报)

78岁老人受日本启发,在北京六郎庄建造山寨版“胶囊公寓”出租,引发热议

“一个78岁的老人在海淀区六郎庄建造了8间‘胶囊公寓’,房间不足两平方米,只能容下一张单人床,租金200~250元/月……”这位名叫黄日新的老人受日本“胶囊旅馆”的启发,建造胶囊公寓’,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引来人们关注的眼光。两平方米的生活空间是怎样的?人们络绎而来一探究竟。直至4月8日晚,“胶囊公寓’才迎来它的第一位租客——25岁的山西姑娘张琪。于是,网络上更加热闹起来——这样一个形式的公寓究竟好不好?对比现在高企的房价,人们又哀叹,这究竟是创新还是生活的无奈?

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林玮琳

专家视点:“胶囊公寓”不如“房中房”

面对“胶囊公寓”,北大公共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房地产专家韩世同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公寓太刻薄了!”尤其对照了日本的“胶囊旅馆”后,他认为作为公寓,它的设计不够人性化,生活空间狭小不说,公共的配置也没有跟进,除了那两平方米的地方,人们似乎就没有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了。所以,韩老师认为,这样的形式,如果是旅店,短暂居住还可以,如果是作为解决租房住房问题的一个办法,那是很不适合的。

那么,什么样的租房方式才适合蚁族呢?据韩老师介绍,在欧美国家,许多人都是直接将家里的某一房间租给人住,房东与租客都共享厨厕及公用空间。但是,因为中国人很讲究私密性以及出于安全的考虑,所以这种方式在我们国家也推行不了。韩老师认为,目前来看,类似于以前“房中房”的形式更适宜。哪怕小,但最起码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基本的像厨厕这些生活配套也都有。此外,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也不会比“胶囊公寓”贵多少——这也代表了一些网友的想法,与其租住“胶囊公寓”贵多不如两个人在附近合租一个小间,七八平方米大概在400块钱左右,最起码是个屋子,而不是个盒子。”所以这韩老师呼吁,市场上应该集中建一些“房中房”类型的单身公寓,有些现成的房子甚至可以整栋改建,当然,前提是有齐全的报建手续,符合相关安全规定。

从社会整个住房环境来看这个现象,韩老师认为公共租赁房因更多承担其中的一些责任,将一些非户籍所在地人群的居住问题,纳入保障房的行列。

观点PK

正方:省钱且有自己的空间

一些网友觉得,作为一个暂时的过渡,这种设计很符合大家需求,尤其对贫苦单身一族来说,是个好法子,最起码它省钱,可以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对于一个刚毕业来找工作的学生来说很适合的,总比没地方住好点,北京房租不便宜,刚毕业那时哪里承受得了,黄大爷的这个胶囊公寓还真是能缓解一下他们的压力。”一个网友说。

这种群居却又相对保持独立空间的生活,是大家追捧的另一个原因。一个网友说:“在北京住过那种特别潮湿的集体宿舍,如果同样的房租能住这样的房子,真是人间天堂了。安静,有自己的空间,不用想作息时间是否会打扰别人,愿意什么时候回都行,真有事,也有邻居,真不错。”不少网友也觉得“挺好”,因为 “大家可以互相照应!”

“胶囊公寓”好不好?

建“胶囊公寓”的老人名叫黄日新,是一个退休的工程师。他的灵感来自日本的“胶囊旅社”,但是他根据北京的居住现状做了因地制宜的改动。六郎庄是北京城郊接合部的一个村庄,便利的交通,相对低廉的房价,使六郎庄成为流动人口的一个聚集地,其中也聚居了不少“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黄日新说他最初的想法是,帮助刚毕业的大学生解决过渡住房问题,所以,他为这些小公寓命名“小蚁穴”,后来老人觉得“蚁族这个词可能会刺痛大学毕业生”,就改名为“胶囊公寓”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小,主要针对的群体是“蚁族”(那么,大家是如何评价这个两平方米的生活空间的呢?

反方:经济但有安全隐患

小是“胶囊公寓”的特点,同时也成为它最主要的缺陷。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它的安全隐患,这么一个窄小的空间,失火了该怎么办?

其次,还有更多现实的问题:这么小的地方,不知道行李能放在哪里?房与房之间,只有一块板相隔,如何解决噪音问题呢?为了要通风透气,“胶囊公寓”的顶棚都用的是铁栅栏,网友们觉得这样非常没有安全感,“有可能被偷窥”,没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某网友可能是做建筑设计的吧,他一下点出了这个公寓的设计“硬伤”:这空间太小,设计得也有些不太合理。小空间最好成L形才不会太压抑,而不是现在的1形。墙面最好部分用玻璃,或增加视觉空间的图案色彩。顶部用钢丝网不妥,因为睡觉前可能会仰视很久,钢丝网会使人产生空间错觉,失去安全感,影响睡眠。”另外,这样的小空间对人的心理是大大不利的。一个网友直言:“心理健康的人住这样的房子,都会有种孤独或不安的感觉,可能会在情绪上产生烦躁焦虑,生存压力大的人更不能住。

正方:总算迈出了解决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第一步

黄日新老人坚定地认为“将来会有更多的城市出现更多的胶囊公寓”,因为它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目前流动人口因为居无定所因而生活没有安全感的大问题”。不少网友支持了这个观点,认为“胶囊公寓”虽然很简陋,总算迈出了解决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第一步!而“胶囊公寓”从另一个角度,也折射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正常现象。高企的房价,不菲的租金,沉重的生活压力……种种生活现状,让一些网友相信这样的公寓终会推广起来。目前但凡与房价有关的话题,都注定会火爆,就像之前“房奴”的诞生,后来蜗居的流行,再到现在的“胶囊公寓”以及最新流行的“蜗婚族”——面对节节高升的房价压力,离婚的“80后”们宁可选择蜗居在一处也不分道扬镳,离婚不离窝,这类“80后”自嘲为蜗婚族。

反方:有必要像炒股票一样地炒作吗?

但是,也有网友觉得,虽然“胶囊公寓”与目前大家最关注的房价问题关系重大,但说到底也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只不过现在又拿了一个新概念来包装炒作,等这个新概念过时了,这个东西也会自然而然地消失的。更有网友不仅觉得它没有推广的必要,还担心“有人会模仿,而且偷工减料。如果某些人把这种房子作为保障房,设计者的初衷会被改变”

“胶囊公寓”值不值得推广?

在实际感观与体验中,网友对“胶囊公寓”是毁誉参半。更深一层探讨,对于这个新事物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网友们的观念又是如何PK的呢?到底,这样的模式值不值得推广呢?

日本“胶囊旅馆”:为错过末班车上班族而设

黄日新老人“胶囊公寓”是受日本“胶囊旅馆”的启发,那么“胶囊公的原型是怎样的呢?本报房地产记者曾赴日本考察过“胶囊旅馆”的据介绍,“胶囊旅馆”都是建在日本城市里最中心的位置。它的初衷是为一些晚下班而错过了末班车的上班族而设。因为公司与家距离较远,有时因加班而错过了末班车的人宁可选择留宿“胶囊旅馆”一夜。“胶囊旅馆”分男宾区与女宾区,一个个“胶囊公如蜂巢一般,密密麻麻,每一个“胶囊公只能住一个人。有人说它很像宇宙飞船太空舱,也有人形容它是“棺材”。里边的细节非常人性化,有专门的行李存放室,有公共的休息室可看电视,或者在阅览区看漫画和杂志,还有公共的浴室及更衣间。虽然供睡觉的空间很小,但是睡一个晚上并不难受,且通风和温度都很适宜。据悉,住一晚“胶囊旅馆”要4000日元,而日本的低收入人群,像一些打零工人的收入一天只有8000日元,因此“胶囊旅馆”绝不是为低收入人群而设的,而主要是面向写字楼里的白领。这与我们的“胶囊公寓”的出发点及面向人群有很大的差别。不过,日本好几家“胶囊旅馆”都因生意不好倒闭了,据悉,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收费太贵。

[责任编辑:lixf] 标签:胶囊 公寓 房价问题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胶囊公寓里的青春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