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重击投机,“全民炒房”或成历史

2010年04月23日 07:06
来源:新华日报

0人参与0条评论

21日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杨家才接受央视采访时提出,二套房认定标准应以房屋数量、以家庭为单位,而不是以贷款次数为单位。业内人士表示,一旦“以房为限”的精神成为正式文件下发执行,房地产投机将受到严重打击,全民炒房”的现象很可能成为历史。

银行:想享受优惠贷款一个家庭只能1套

“这个政策真是更加严格。”某股份制银行个贷部负责人表示,以前商业银行认定二套房,是看以前是否贷款买过房,不管此前的贷款有没有还清,只要再贷款买房,就算二套房。而现在则是,不管是否有贷款,只要手中有房,不管大小,再贷款买房就是二套房。

另外,从今年1月份,国务院发文收紧二套房贷时,“改善型住房”说法取消了。也就是说,即便是以前的福利分房,只要名下有房,再贷款买房就算二套房。那么,只能是先卖掉原有的房子才能享受政策优惠。

记者还注意到,以前以家庭为贷款认定单位时,仅指本人和配偶,即夫妻双方,此次却将未成年子女纳入到了家庭认定范围。这就意味着,在需要银行贷款资助的前提下,一个家庭只能有1套房子。如果再贷款买房,则需支付高首付和高利率。

不过,某国有大行零售部负责人也表示,如果子女已经年满18周岁,那么以子女的名义买房,父母双方作为还款来源的话,仍然可以按照首套房政策来执行。

专家:促进住房稀缺

资源的合理分配

“政府动真格儿了。”易居中国南京机构市场研究部经理王鹏表示,一旦“二套房”认房不认贷,那将是相当严厉的政策。

他认为,制定这样的认定标准目的还是为了抑制炒房。炒房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善于运用财务杠杆搏取最大收益。“一个人有100万的资金,他本来可以用这100万买一套房,但他却通过贷款买2套房,这样的收益率就可以乘以2。”

中国指数研究院研究总监曹旭东认为,从二套房首付至少五成到三套房可停贷再到二套房标准认“房首不认“贷再到体现出信贷步步紧缩的思路,“目的就是掐断对投机者的‘供血’。经验证明,信贷收紧对楼市降温是最有效的,它可以避免各路资金大举涌入本来就供不应求的楼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

曹旭东更认为,此举旨在对住房这一稀缺资源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很多家庭拥有多套房,但有的家庭却买不起一套房。那些有多套房的,都带有投资行为,他们越买越多,这就造成了住房稀缺资源分配的严重失衡。

购房人:不要误伤百姓

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

记者昨日登陆各大网站,关于二套房贷认“房贷不认“贷认的消息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镇江网友Jason0422 表示,“我非常赞同该政策的一句话:‘房地产按揭贷款只支持住房的资金需求,而不能支持倒卖房屋的资金需求。’ 盼望政府严格执行。”济南网友liutaihai说,“二套住房以实际套数为标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机,应该能够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在南京365地产家居网应时展开的调查中记者看到,68.42%的网友支持二套房贷认定以拥有房屋套数为准,这比支持以贷款记录为准的29.15%多了2倍多;在回答“如何评价此次房贷新政的调控效果”时展有24.51%的网友认为“打击精准,会给楼市降温”,同时有24.51%的网友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可有限回归房子的居住价值”,但也有50.99%的网友认为“误伤了部分改善性需求购房者”

对此,曹旭东表示,以房为限,在满足基本居住之外,给二套房、三套房设定了一个门槛,尽管对改善性需求会有误伤,但“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顾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这个大局,误伤不可避免。

难题:家庭房源数界定

面临“瓶颈”

“这个政策执行起来很难。”上述股份制银行个贷部负责人表示,银行通过央行征信系统可以查询购房者的贷款记录。而以“房者为单位,银行无法通过一个系统来查询购房者手中是否有房。个人或家庭房产可以在住建部门系统查询;但这个系统内部尚未形成开放、统一的信息系统。“除非住建部把全国各地的房地产系统打通,与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联网,这个政策才有较大的可执行度。而系统联网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南京市住房保障与房产局相关负责人昨天也告诉记者,政策出发点是堵住一切可能产生投机的漏洞,但就目前情况看,执行时却因为技术问题面临难度。

目前,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对二套房标准的制订还在进行中。

本报记者 赵伟莉 汪晓霞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套房 住房 家庭 再贷款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