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产业横向发展的极限

2010年05月18日 03:0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刘琼 李溯婉

0人参与0条评论

 

虽然富士康跳楼事件的主角们并非都因经济原因走上不归路,但富士康的工资肯定没有达到能让其一线员工“体面地生活”的地步。

富士康国际(02038.HK)去年年报显示,截至2009年底集团拥有雇员118702人,比2008年的108237人有所增加。2009年员工成本总额4.85亿美元,2008年为6.72亿美元,同比大减1.87亿美元,降幅高达28%。

“员工人数增加十分之一,员工成本减少四分之一,可见员工的工资水平受到了很大的挤压。”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他告诉记者,去年年尾的时候,加工贸易型企业订单增多了,但订单价格被压得很低,而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因此这些企业利润水平下降很多。深圳市最低工资的上调,也进一步挤压了代工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不得不从各种角度压低成本。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农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比上年增加77元,增长5.7%。12年来,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月均工资只提高了68元,远低于同期通货膨胀率。

依靠廉价劳动力、低利润的代工模式生存发展的富士康,2008年就受到过质疑。当时动荡的全球经济形势,中止了富士康自进驻大陆以来每年高速增长的神话,也给其一贯依靠扩张再投资方式获得增长动力的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

向成本更低的大陆中西部挺进,是富士康的新战略。山西晋城、四川成都、湖北武汉等都成为富士康新的战略阵地。“像富士康这种企业,基本是广种薄收的模式,因为利润薄,所以不得不通过不断扩张的模式来生存。”乐正认为。

富士康2008年年报显示,受订单骤减的影响,2008年全年净利仅1.21亿美元,同比大减83%。即使由于全球经济回暖,2009年下半年富士康重新盈利,但是其年报显示,富士康国际2009年全年净利还是下滑了68%。

内地劳动力的低成本,并非富士康迁移的唯一原因。富士康主管经营的商务长李金明曾透露,富士康正在把眼光投向中国大陆的内需市场,这将成为他们下一步业绩增长的动力。

但是,“一个人一天就24个小时,况且也不能24小时都在工作,连机器都要休息的。从劳工上获取利润始终有限。”广东一家年出口过亿美元的电子企业的董事长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从自身经营角度看,倚重劳动力成本优势的OEM(贴牌生产)模式有其局限性,该企业在近几年逐渐由100%代工出口转型为以自主品牌出口为主,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每年1000多万的新增就业人口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需要劳动密集型企业来消化。”乐正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下,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不得不存在。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乃醒也认可这个观点,“即使是低价,还是有很多人去应聘,说明这个低价和工作环境受到市场的认可。

“外贸代工企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商品定价权,所以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挤压成本。”乐正告诉记者,“企业在谈判中自主定价的话语权,需要通过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来实现。

同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认为,企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也要考虑到一些社会因素,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让人“体面地劳动和生活”,比如政府提高最低工资、工会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和谈判机制等。“就像温家宝总理所说,要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到每一个人的心灵。”

[责任编辑:liyang]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