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欧债危机对中国金融的影响不应低估

2010年07月08日 01:04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0人参与0条评论

欧洲主权债券危机跌宕起伏,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也随之波动。中国经济受到的影响有多大,需要进一步观测。而从目前情况看,欧洲主权债券危机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影响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安排”、影响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运行,同时还有可能对中国的汇率政策产生长远影响。

⊙潘正彦

欧洲主权债券危机跌宕起伏,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也随之波动。中国经济受到的影响有多大,需要进一步观测。而事实上,中国金融政策受到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安排”

2010年以来,中国金融政策根据中国经济本身的发展轨迹,从一季度开始就显示其自身的特点。一季度开在中国经济出现加速增长(11.9%)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性的矛盾也开始明显上升。为此,中国的货币政策正在“安排”逐步退出。

最为典型的是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2008年末开始的连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2010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分别三次(2010年1月18日、2月25日和5月1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已经接近2008年中期的历史最高位,以对冲了银行体系部分过剩流动性,控制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

同时,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货币总量在较高水平运行基础上开始增速逐步放缓。2010年第一季度。M2增速已连续几个月保持回落。对此,市场资金流动性趋紧的迹象也开始显现: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小幅回升。第一季度。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利率逐月小幅回升。3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1%,比年初上升0.26个百分点。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41.04%,比年初上升4.49个百分点。

从上面的安排看,如果没有欧洲主权债券危机的加剧,中国的货币政策可以说,正在有条不紊地“退出”

但进入5月后,随着欧洲主权债券危机愈演愈烈,中国货币政策的“安排”明显受到了影响。中国领导人在多种公开场合明确表态,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很显然,中国货币政策的退出“安排”受到了明显的制约。5月底,在欧洲主权债券危机不断上升的时候,中国领导人在东京表示,全球经济受到主权债务风险的冲击,存在二次衰退的可能,必须密切观察形势,做好预防“二次探底”准备。

即使在中国央行官员的发言中也透露了类似的信息。如,在韩国釜山举行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间,有中方人士表示,在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机的选择上,“世界各国没有一致的做法,是根据各自的情况在做”。但“总体上讲,大家都要依赖世界经济,所以要有一个对世界经济的总体判断。

总之,欧洲债务危机不仅明显影响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安排”,而且对中国的相关金融措施也产生了明显的延缓作用。

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中国金融市场运行

欧洲主权债券危机与次贷危机有很多不同,但对全球金融和资金供求产生的趋紧影响是一致的。虽然中国的金融市场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对外分割特点,但是在中国经济和金融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平衡受到外部金融的冲击已经难以避免。而2008年中国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就是证明。

随着欧洲主权债券危机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压力开始“传染”到中国金融市场。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外贸顺差的外汇盈余的“溢出”明显,与2008年次贷危机严重时十分相似。是否是国际游资的外流?不言自明。加上年初开始的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安排”后市场资金收紧的压力,中国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平衡受到明显影响。

而欧洲主权债券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首先在资金面上。在市场资金越来越趋紧的时候,中国央行开始放缓对市场资金的压力。包括,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速下降的力度。广义货币M2增速同比增长:3月为22.5%、4月21.5%、5月为21%。增速同比放缓明显小于市场预期,反映中央银行收紧力度减小。

同时,为了缓解市场资金压力,中央银行对市场资金供应逐步上升。央行已经连续六周实施资金净投放。5月以来,央行累计净投放资金5000多亿元以上。央行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结构的意图,即加大1年以内的央票、正回购操作,降低3年期央票的发行。通过提升短期品种的地位,减少长期资金冻结量,并增加下半年到期资金的数量。央行向市场投放资金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中国央行会针对欧洲主权债券危机形势的变化,未来继续在公开市场灵活操作,缓解市场资金紧张的状况。

其次,欧洲主权债券危机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金融市场的震荡。欧洲主权债券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首先是对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由于中国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基本与国际同步,因此在欧洲主权债券危机愈演愈烈、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中国的大宗商品市场剧烈震荡,风险集聚。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走势仍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对中国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仍然不可低估。因为,欧洲主权债券危机愈演愈烈后,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又增加了,各种矛盾又会上升。包括西方国家新的巨额赤字、贸易壁垒与贸易逆差、失衡的经济结构等,决定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充满了不确定性。同样,全球大宗商品消费需求也十分不确定。另一方面,在大宗商品消费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大宗商品市投资需求”仍然不可低估。在全球经济不确定的情况下,国际资本的流向可能更倾向于流动性比较好,又是相对稀缺的大宗商品市场。当然这种流向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2007年以来的短短几年,全球和中国的大宗商品市场是几经“天翻地覆”,风险巨大。显然,我们很难简单估计未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对中国的影响。此外,欧洲主权债券危机导致的全球股市的动荡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推波助澜也不可低估。

欧洲债务危机可能对中国汇率政策产生长远影响

继次贷危机之后,欧洲债务危机对全球货币体系带来的冲击是长远的。因为人们还没有从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元大幅度贬值的“痛苦”和“预期”中缓过来,欧元这个世界第二大国际储备货币竟然在半年不到出现高达20%巨大贬值。甚至有人“预言”欧元要“消亡”。虽然这些人曾几何时可能也“预言”美元的“消亡”。但毕竟真正受到“伤害”的是整个国际储备体系及其人们的信心。

而欧洲债务危机对全球货币体系的长远冲击对中国同样也是影响长远。首先,中国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国际储备大国。任何国际储备货币的价值变动——尤其是巨幅贬值或升值都会直接“损害”中国的储备价值。这次欧元兑美元汇率大幅度贬值同样也直接对中国外汇储备产生损失和负面影响。我们从中国央行和外管局公布的数据就基本可以了解。由于目前中国约2.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总值在相当长时间内将继续存在,国际储备体系的相对稳定、包括结构稳定,应该是应有之义。尽管这次欧元区发生债务危机、尽管我们不断强调要外汇储备多元化,但是,欧洲经济实力和欧元的历史地位仍然不容低估,其对中国的影响仍然是不容小视。

其次,欧洲债务危机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影响也是长期的。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发表谈话表示,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从短期看,欧元危机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人民币汇率与均衡汇率的差距,为人民币汇改提供了一个机遇。但是,从长远考虑,人民币汇率的一篮子货币结构选择绝不可以忽视包括欧元、日元等非美元世界货币。而欧洲债务危机对欧元的长期价值的不确定性上升,对其国际储备地位的不确定性也上升。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必须考虑这些长期不确定因素。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中国 欧洲 危机 市场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