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孙立坚:经济圈不宜多而在精

2010年07月29日 01:19
来源:新快报

0人参与0条评论

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通过“区域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来探索“新增长点”,进而彻底改变中国经济对外依存的增长方式(近日已有8大经济圈划定,而13个区域发展规划又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样的发展战略在改变危机前的增长模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上起到了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忽视今天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能无视对参与这场新战略的各方“利益群体”赋予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一定不能跳跃必要的准备阶段,否则,对参新增长点”的探索将会以另一种形式的“资源浪费”,或者出现更严重的滥用职权和贪污腐败。甚至过了一段时间因为外部环境出现对自己有利的变化,而又自觉不自觉操起“旧业”,把已积累起来、越来越严重的矛盾再次留给未来。

比如,今天一些地方政府如果不充分调动当地有限的资源,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就可能没有明显到需要那么多城市群同时去大力发展“城市化经济”的地步,而此时政府刻意强调同时推进城市化建设,从长远看,可能是以牺牲原来资源相对丰富、比较优势相对明显的部分区域所形成的高效发展作为代价而形成的,其结果,反而削弱了中国经济整体的持久活力和竞争力。所以,千万要避免地方政府不顾自身发展条件、为争夺国家有限资源而巧立区域规划的名义这类破坏效率的行为。否则很容易人为造成一些原本有活力的城市出现“农民工荒”,而不得不接二连三“涨工资”,导致相当部分“产业资本”慢慢转向追求短期财富效应的“金融资本”,给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带来不可低估的挑战。

另外,没有很好设计过长远规划的地方政府,很容易随大流,最终还是和以往那样,将宝贵的资源挪为它用。最近注意到,很多地方不管自己的人力资本和投资条件,大搞新能源产业,后来才意识到很多从国外“转移”过来的新能源产品的制造环节,实际上比传统行业还要耗能!为了争夺这样的订单对外商拼命“让利”来排除和自己竞争的其他国内企业,结果就和其他加工贸易行业一样,只得到很低的附加值。这样的订产业升级”完全是徒有虚名。

探索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时,更应多在制度上支持劳动力从资本匮乏地区流向资本密集地区,打破行政垄断,鼓励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进行跨区域、跨行业投资和并购,更应该为有条件企业的“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提高行政的审批效率,也更应尊重和支持一部分地区的企业家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所继续做出的出口立业的战略,而不能够千篇一律搞形式上的、不可持续的且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升级”或“结构调整”。

[责任编辑:lizy] 标签:经济圈 产业升级 新增长点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