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PMI拉升股市 不宜太亢奋

2010年09月03日 15:34
来源:易阔每日财经

0人参与0条评论

内地8月份采购经理指数(PMI),在连续下滑3个月后回升,刺激环球股市纷纷急升。图为工程技术人员在安装橡机设备。

内地公布最新的采购经理指数(PMI),消息一出,对股市的利好可说是立竿见影。欧洲股市早段已见上升,再加上美国方面的制造业数据理想,顿时令欧美股市大涨2%以上,而早前困扰金融市场几星期的避险情绪,似乎突然消失,几个避险指标也见回落,美元跌,金价跌,美债除了30年长债外普遍下跌,VIX更是连续两天大跌,另外两只避险货币日圆和瑞士法郎均有下跌。

另一边厢,经济复苏的乐观情绪略见重现,油价回稳,股市反弹,连带商品货币和欧洲货币都有回升。然而,如果大家客观冷静地看看,究竟单纯一个经济数据,是不是真的值得如此大事庆祝呢?究竟应该如何解读这个突然大升的情景呢?

要明白这一点,先要了解其中的背景。金融海啸后,各国莫不大力向市场注入资金,货币政策宽松已是共识。然而,大印钞票把资产价格止跌回升,固然可以把经济从水深火热中拉出来,但体质并无明显改善。事实上,环顾全球各地,真正可以避脱海啸阴影而有高速增长的,中国是较佳例子。若以大型的经济体而论,欧美日等地都仍然未走出困境。

既然如此,投资者已开始认清事实,就是欧美日的复苏力度不会大,即使海啸之前如何风光,海啸后的实情是不能以这些地方作为火车头。相比之下,虽然中国经济规模仍不足以拉升全球,但古语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目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最终总可摆脱贫穷,善其身是没问题的,而过程中,透过贸易往来,必然可以某程度上兼善天下。如今欧美投资者对本身经济不存厚望,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了。

值得留意,由去年12月起,中国开始对内银和内房等进行调控,而近几个月所见,政策渐见成效,经济增长数据显示放缓。从效果上看,应是好事。然而,如上所述,欧美投资者寄望中国高速增长可以帮他们一把,有了这样的期望,看事物的角度便不一样了。换言之,现在重新看到采购经理指数等领先指标造好,当然是值得高兴了。

如果以这个背景而论,这个数据一出,欧美股市大升,亦属合理。尤其过去几星期,金融市场上有股避险的情绪,愈来愈加剧,投资者接收到的讯息以负面居多,数据大都印证复苏无力,央行亦无计可施,在这个环境下,有好消息冲喜一下,未尝不是带起股市的动力。

然而,话说回来,这样的动力能否持续呢?相当值得疑问。毕竟这只是个别单一数据,不是一连串数据,而且退一步而言,中国真的会在现水平便不继续调控吗?恐怕不会。原因是,当前中国如此高速增长,是全球上少数有条件先下药控制避免泡沫形成的,防患未然,很难想象现在完全改变,故此,欧美投资者如果单纯因此而高兴,未免来得太早。 (永丰金融集团 涂国彬)

调控持续 内房股宜观望

SOHO中国(0410-HK)董事长潘石屹表示,中央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给予有关住房的土地供应及开工面积均不能少于总量的5成,而“国10条”又附加了问责条款,表明当局对落实政策的决心。

再者,银监会订明开发商贷款需要直接委托予施工单位及材料供货商,变相限制了发展商运用资金的空间,对部分财政不稳的开发商将构成明显影响,并预期内房市场在未来一年将呈“价量齐跌”,楼价或会回到09年初水平。

作为内地房地产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潘石屹的言论无疑为即将迎来“金九银十”的内房,予以一阵寒风。

早前有指银监会要求内银继5月后,再作压力测试,以楼价下跌50%为测试基础,较之前的2-3成的跌幅为多,而结果显示,内房若下跌5成,内银的不良贷款比率将上升1-2%,升幅不多,属可接受范围。

当局会否再出招惹关注

然而,是次结果与上次无甚差异,令人质疑测试的可信性。另一方面,压力测试的基准被调高,更惹来当局加强调控力度的疑问。

在“国十条”出台后,当局主要着重于加强措施执行的力度,而再未有新一轮的措施出台,备受争议的房产税亦未有出台,最近则重点打击闲置土地,以及继续加强对房贷的监控。

此外,作为当局控制楼市的另一主政—保障性住房,亦是调控楼市的另一关键。数字显示,截至09年,内地商品房面积达44.7亿平方米,而本年保障性住房的面积则约为6.1万公顷,占总比33%,远高于09年的14%,可以预见国民住房需求将得到纾缓,并有望下压投机性住房,由供求层面,配合贷款规模的缩减,从而引发调整。

不过,内房调整的速度似乎未尽理想,7月70大中城市的按月升幅亦达10.3%,与年内高位12.8%比较,放缓速度不甚显著,加上内房传统销售旺季将至,国内楼市近日普遍均有回升之势,楼价或现小阳春,或促使当局进一步加强落实现有措施,以至是推出更多新政,当中自然包括房产税。

内地楼价会否如潘石屹所言,会于一年内下调至去年初之水位,难免言之尚早,实际跌幅需要视乎当局落实保障性住房的力度、地方政府配合,以及贷款紧缩程度而定。

惟可肯定的是,内房下跌势头仍不甚明显,当局亦尚有“弹药”可用,内房升势必续放缓,调控将为持续,内房资金链亦会受销情下滑及贷款收紧等影响,整个内房板块仍宜以观望为主,更要规避高负债的内房。 (康宏证券 黄敏硕)

估值高阻碍消费股表现

在金融海啸发生之前,投资市场旺盛,更充斥着不同种类的投资概念,由新能源项目、水资源、林木,到高通胀、新兴市场消费等等。其中,新兴市场消费可说是众多概念之中最为投资者受落。特别是在金融海啸以来,消费板块成为市场热捧的对象,然而高昂的估值令股价上升趋势的可持续性受到考验,而中国的情况更为明显。

非必需消费品指数逊色

如果比较由08年初的表现,以MSCI相关指数作参考,中国指数升幅约为5成,而必需消费品和非必需消费品却升幅逾倍,这正正表现了市场一直追捧消费股的趋势。然而,如果参考年初至今的表现,情况却有所不同。3个分类当中,必需消费品的表现最好,年初至今回报约2%,高于中国指数的亏损5%。不过,非必需消费品的表现最为逊色,亏损幅度近6%。因此,非必需消费品今年并未有跑赢中国指数。

先从宏观消费的基本因素来看,中国零售销售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在金融海啸前08年6月至9月期间的3个月,年比增长每月都保持在20%以上,其增长速度接近是经济增长的一倍。然而,自海啸以来,零售销售增长速度放慢,09年大部分时间增长率维持在15%左右,但今年以来已回升,2010年2月曾高见22.1%,而近几个月亦能维持在18%附近。

事实上,政府大力推行刺激消费政策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而近期亦有公布延长旧换新补贴计划。而市场现时预期中央政府将继续推出支持本土消费的政策,从而带动零售销售的增长。其中,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发展个人消费信贷都会是焦点。

因此,零售销售前景的基本因素并不差,而非必需消费品的表现未如理想,最重要还是归因于估值过高。非必需消费品一般泛指较为昂贵的消费品,以本地的情况而言大致包括汽车、百货、家电、运动用品及鞋类产品。先以估值作比较,现时以必需消费品的未来12个月预测市盈率最高约为19.2倍,其次则为非必需消费品的18.9倍,而中国指数则只有12.9倍,由此可见消费股估值上远高于整体市场。

溢价水平达近几年高位

不过,有投资者会提出疑问,既然必需消费品估值高昂仍可以跑赢指数,为何非必需消费品估值相若,却要跑输指数。其实投资者普遍都了解到中国消费股的估值会较整体市场为高,然而现时溢价水平却到了近几年以来的高位。以过去4年的数据分析,非必需消费品较整体市场预测市盈率平均高约10%,而金融海啸期间更曾出现折让。

不过,现时的溢价却接近是整体市场的1.5倍,不但较3月底时高,亦高于08年中约1.2倍水平。虽然非必需消费品的估值于8月急升,与公布业绩后市场将今年的每股盈利预测下调有关,但即使以市帐率来考虑,同样会发现非必需消费品相对市场溢价水平接近过去几年的高位。总括而言,非必需消费品在估值阻碍下,短期表现或受影响,但长远增长前景未改,消费股仍然是值得投资者留意的板块。

[责任编辑:wangxy] 标签:股市 PMI MSCI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