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河:收入分配体制的系统性问题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 调整国民收入结构,降低政府、企业在国民收入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居民的比重,让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进而扩大内需特别是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这一点全国上下已经逐渐形成共识。
但是,中国的收入分配体制出现了系统性问题,它从分配渠道上阻碍了收入向居民进而向中低收入群体的正常流动。
一方面,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不匹配,导致地方政府利用公共权利、公共资源千方百计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由此侵蚀了城乡居民的利益空间。
另一方面,在调节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关系上,中国既缺乏调节高收入者的制度安排和得力措施,也缺乏“扩中、提低”的长效机制和有效政策。
而在企业与劳动者关系上,为了追求GDP和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往往利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偏袒资本,实行“亲商不亲工”,加之由于法制不健全,工会职能缺位,工人的基本权益无法得到制度保障,使他们的工资、福利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
另外一个关键性因素,在于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标准过低,覆盖面过小,进而制约居民消费。
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主要是靠家庭保障,老百姓的储蓄有相当一部分是预防性储蓄,家庭储蓄率不断提高正是一种家庭预防性保障需求上升的必然结果。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生、老百病、残、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但当前这种保障制度还难以对中低收入阶层起到有效保障作用。
这一点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在城乡、地区甚至群体之间制度安排不统一。越是发达地区、大城市,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越高,越是落后地区、中小城市(城镇)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越低,而恰恰是落后地区、中小城市(城镇)和农民最需要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缺失,必然会抑制这些群体居民的当期消费,迫使他们为未来储蓄。
社会保障覆盖面过小。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2008年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1891万人,只占当年城镇人口的36%,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在2009年下半年才开始试点推行,在当年年底覆盖面只达到13%左右。
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支持力度偏低、偏弱。在西欧、北欧国家,财政的50%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美国财政约有30%用于社会保障事业,而中国2008年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比重不足11%。
中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也决定了消费需求很难大幅度上升。
12 |
相关专题:收入分配改革全民大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