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是如何造富的
我们要做长期的承诺,用常人不能企及的毅力去坚持
文 / 刘明 吉远慧
智力支持 / Hay(合益)集团
《创业家》编辑 / 刘恒涛
近一年来,创业板开闸,一大批之前默默无闻的创始人登上舞台,除了市场、业绩、商业模式之外,人们的目光更多聚焦在他们的个人财富上。很多规模只有几个亿的小公司,创始人的市值财富却骤然剧增,创业板出现了"小公司,大富豪"的现象,《创业家》杂志还曾就这一现象进行过报道(见《创业家》杂志2010年第6期封面文章)。
那么,创业板是如何催生出这些"小公司,大富豪"的?其方式和纳斯达克有何不同?
继去年启动"中国创始人"研究项目,对在创业板和纳斯达克上市的各30位成功创业家的"创始人基因"进行了对比研究之后(详见《创业家的杂志2009年第12期),《创业家的杂志再次与Hay(合益)集团合作,通过对纳斯达克和国内创业板创始人持股市值的对比分析,试图剖析创业板的造富机制,还原创业家们的"财富密码"。
在截至2010年8月31日已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的113家公司中,我们按照如下标准筛选了研究样本:一、公司为非国有控股企业;二、公司具有实际控股人;三、公司的实际控股人为自然人,满足上述标准的公司共有101家。
为了方便比较,此次研究对一些复杂因素进行了简化。比如将创始人的财富都还原到一致的相对时间--上市当天进行比较,考虑到创业板和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相差极大,在下文中只选择了样本数较多、能涵盖大部分知名上市公司的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和工业中的资本货物(资本货物属于工业中的二级行业划分)行业进行对比研究,这样在这两个部分,只有73家参加了与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分行业对比。但即使这样,仍然难以保证细分行业(如信息技术分类下的互联网、软件、硬件、半导体等二级行业划分)的分布在两地上市公司中能保持一致,这也将对数据的可比性造成一些影?响。
启示一:创业板,更佳的造富选择?
创业板和纳斯达克,哪一个造富能力更强?通过一个形象的对比,我们模拟创业板企业到纳斯达克上市,对比创始人的财富变化,两者造富能力的差别立分高?下。
借助创业板高达66倍的市盈率(纳斯达克仅为18.3),创始人当天的纸面富贵(按上市当天收盘价计算的持股市值)达到10.75亿元(中位值),若按当天最高股价计算,其身价中位值能达到12.61亿元(见图1)。
但是如果他们到纳斯达克上市,创始人当天的持股市值将缩水72%,还不到3亿人民币(见图2)。
在海外上,还是国内上,曾经是很多创业者纠结过的两难选择。用友、新浪……当年也无不在上市地的选择上痛苦纠结过,如今,创业家们在纳斯达克和创业板之间辗转反复、来回奔波的故事在媒体上仍然屡见不鲜。看到上面的数据对比,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些创业家在选择去哪里上市这个问题上如此纠结了。
更"独"
在进入研究样本的101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超过80%的公司市值不到50亿人民币,中位值为30.32亿元;85%的公司营业收入在5亿以下;超过半数的公司员工规模在500人以下(见图3)。
与纳斯达克相比,创业板公司市值虽小,但创始人个人财富却不小,在上市前,创始人通过本人直接控股或直系亲属联合控股的方式,牢牢掌握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并借助国内资本市场尤其是创业板极高的市盈率达到上市时较高的持股市值,是创业板创始人普遍采用的方式。
在101家创业板公司中,创始人通过个人直接持股、家族(不含兄弟姐妹)联合持股和兄弟姐妹联合持股的分别达到39家、38家和11家,而与无血缘关系的创业团队共同控制企业的仅有13家,还不到总数的13%。
创业板上市当日首富是向日葵创始人吴建龙,2010年8月27日,伴随着收市一声锣响,吴建龙以80亿人民币的身家登上各类财经媒体的新闻头条。
从图4也可以看出,创业板创始人的个人财富排行榜前十名,要普遍比纳斯达克的创始人高。
创始人年薪低,资本性收入高
也许是艰苦创业时养成的某些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创业家们即使在创业板上市成功后也还是舍不得给自己发工资和奖金--研究发现,101家创业板公司中创始人年度现金薪酬的中位值只有18.80万元人民币,约合每月16000元,而同期A股前三名高管的平均薪酬为28.62万元,中小板前三名高管平均薪酬为25.7万元(见图5、图6)。
截至8月31日,创业板创始人股权财富的中位值为8.41亿元,约相当于其年薪中位值的4500倍!也许是因为和他们的资本性收入相比,年薪现金太微不足道?了?
其实他们要想找到合适的理由给自己加薪,一点儿不难。但他们不会这样做,因为他们和他们在纳斯达克的同行们是如此的不同:他们的学历普遍不高,多数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他们从创业到成功上市的时间比纳斯达克的前辈们几乎长了一倍;他们中很多人没有在跨国企业担任高管的资历,甚至从来没有当过职业经理人;他们也会与创业伙伴们发生矛盾和分歧,但更依靠亲情家族的力量;他们即使有数千倍于年薪收入的股权,也不急于变现退出,因为除了物质意义上的回报,他们对自己开创的事业有着深厚感情……
启示二:新概念容易被创业板"接受"
考虑到两地上市公司所在行业的可比性,我们选择了按照Wind数据库行业分类中的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和工业三个行业(其中工业中选择了"资本货物"子行业)进行了对比分析。按照上市当天的财富转换成统一货币计算,国内创业板在这三个行业的创始人财富都超过了10亿,其中信息技术和医疗保健行业的造富效应远高于他们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同行,但在技术含量不那么高的资本货物行业,两地的造富效应相差无几。可见,已经为美国股民们司空见惯的"两高五新"(高科技、 高增长,新经济、 新服务、新能源、新材料、新农业)概念股在国内创业板仍被高度追捧,在纳斯达克平均市盈率23.5的信息技术行业在创业板达到71.71医疗保健行业更是相差9倍多(6.88和62.89)。
我们在行业对比中发现,所选取三个行业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创始人上市当天持股市值非常接近,都在10亿到11亿人民币之间。主要的原因要归结为创业板在净利润、净资产和总股本方面有统一上市门槛,同时同行业上市企业在经营环境、赢利能力和估值方式上也具有相似性,同时上市时间相隔很近(不超过一年),外部市场环境较稳定,造成上市公司在市盈率、上市发行价、持股比例、赢利能力方面的相对差异要远远小于纳斯达克。
这一点同样从纳斯达克公司上市当日创始人市值排名中也可以发现:按上市当日持股市值计算,创业板个人财富第一名,向日葵创始人吴建龙和我们选取的73家公司中最后一名亿纬锂能骆锦红的财富相比,仅相差27倍,而在纳斯达克,第一名李彦宏和第四十名万桥兴业创始人,其财富的差异被放大到了惊人的293倍。
启示三:很难可持续造富
数据背后其实暗藏危机。虽然不能深入到每家上市公司内部去探究深层次的原因,但仅从数据分析结果,我们仍然能够看出,相比纳斯达克,创业板造富现象背后的巨大挑战。
挑战一:缺乏面向未来职业经理人的股权激励制度
截至2010年9月7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的101家创业板公司中,只有5家公司实施了上市后的股权激励计划,与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对比,如此低比例的股权激励计划的确有些出人意料。仔细分析,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 所有创业板公司上市均不足一年,有的尚在酝酿计划,有的方案已制定完成,但仍在与董事会、股东或监管机构沟通,尚未披露;
二、 相当比例的公司已在上市前的股权结构安排中体现了对除创始人之外的高管(当中还有一部分是创始人本人的直系亲属)的价值认可,即通过上市前直接持有公司股权的方式激励高管。
即使考虑到上述因素,仅仅5家公司披露股权激励计划的事实仍然表明:创业者对职业经理人的作用仍缺乏足够认识,对于上市后吸引市场上的优秀职业经理人加盟、继续推动公司增长的紧迫性认识严重不足,而这也许将导致他们上市后在外资、海外上市公司的人才争夺战中败下阵来。反观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上市前外资战略投资者的教育、高度强调业绩监督和风险控制的治理结构,乃至创始人本人过往的职业经理人经历,都为引入规范的长期激励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足周岁的创业板,如不能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不能通过长效激励机制为生活于其中的每个机体输送新鲜血液,前景堪忧。
挑战二:"重感情、看长远"随意性的坏?处
"重感情、看长远"几乎成为成功创业企业相同的贡献回报价值观,配合简单、直接的持股计划,使得很多创业板公司在早期各种不利情况下,面对来自外资同行的高薪人才竞争,也经常能打赢人才保卫战。但是,随着公司上市、业务不断做大,如果创业板公司的现金薪酬仍然不高,且缺乏和业绩的有效连接,毫无疑问将带来严重后果。
《创业家》杂志和Hay(合益)集团研究团队在跟很多优秀的民营企业创始人沟通薪酬理念时,发现深深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一个理念就是:给他们(职业经理人)的总薪酬保有竞争力就够了,现金薪酬低一点儿没关系。甚至有的企业根据年度经营结果的好坏,随意分割短期和长期激励的比重,要么因为股价受资本市场回暖影响导致账面收益增加,就改变当初承诺,扣押一部分年度薪酬;要么因为年景好,跟年度财务指标挂钩的奖金总盘子比往年大好几倍,股东又觉得管理层占了便宜,决定暂停原先希望常态化授予的长期激励计划。
而那些早已跨过初创期成为"百年老店"的跨国企业的做法则是:根据公司战略设定清晰的薪酬理念和政策,明确总薪酬水平和各薪酬项目(基本工资、短期激励、长期激励、福利)的目标水平、浮动范围并建立成本测算和风险防范机制,各种薪酬项目在实际支付时不会互相干扰。
启示四:技术含量越高,股权越分散
一、医疗保健行业技术骨干持股最?多
五大行业的创始人持股比例差异不算太大,中位值大约分布在20%到40%之间,其中可选消费比例最高(37.2%),接下来是工业、信息技术和材料,均为30%上下,最低为医疗保健(23.27%)。
抛开各种因素,可以大致推断,出于对核心技术骨干保留的需要,医疗保健行业的创始人最大限度地出让了自身的股份用以激励和保留人才,其次是材料、信息技术和工业。
而在技术门槛并不高、主要依靠市场、销售、渠道管理制胜的可选消费行业,创始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己掌舵人的地位和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二、材料行业坚挺,医疗保健缩水严重
尽管创始人在上市一年之内还无法变现手中股票,但《创业家》和Hay(合益)集团研究团队仍然引入"财富保值率"的概念,计算了从上市当天的最大财富和截至2010年8月31日的财富"缩水"比例。五大主要行业中,上市当天风光无限的可选消费和医疗保健行业,截至8月31日的缩水比例最大,其中后者超过一半的持股市值随风逝去,让人怀疑这些和国计民生相关的公司曾被过度炒作。材料行业股价坚挺,创始人身家的保值率也最高。
相关专题:创业板:我们的201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