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如何阻止一场汇率大战

2010年10月22日 23:06
来源:华夏时报

0人参与0条评论

编译自《经济学人》

最近几周,世界经济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至少,在口头上是这样。自从巴西财长曼特加9月27日宣布“国际汇率战争”已经爆发后,全球经济争论就充满了火药味。言辞激烈的不光是亢奋的记者,还有政府官员。往日那些所谓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含混承诺已经荡然无存。各国相互指责对方以量化宽松(印钱买债券)、汇率干预或是资本控制等等“武器”扭曲了全球需求。

滚滚的硝烟背后,实际上有三大战役。其中最大的争议指向中国不愿加快人民币升值的速度。美国和欧洲官员都以更强硬的措辞,指责中国低估币值带来“破坏性的影响”。美国众议院上个月以两党多数赞成高票通过一项法律,允许美国企业针对所谓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寻求关税保护。中国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已成为美国中期选举的热门话题。

第二个争论焦点是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一些央行可能于不久后重启“印钞机”,加大购买政府债券。市场预期美联储将最早采取最大胆的行动,美元因此一直下跌。欧元则因欧洲央行表现出最不可能采取类似举动的态度而大幅走强。在中国(和许多以低姿态出现的新兴市场国家)看来,量化宽松让投资者主要冲向新兴经济体,以寻求更高的收益率,而这严重地扭曲了世界经济。

第三个争论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这些涌入的资本。许多政府没有放任本币汇率飙涨,而是通过购买外币或对流入的外资征税进行干预。继巴西不久前将对外资购买本国债券的税率提高了一倍之后,泰国本周也宣布对外资投资其债券所获收益征收15%的预扣税。

唇枪舌剑

眼下,这些小冲突还远远算不上一场真正的货币战争。仔细看来,各国使用的“武器”并不具备多大威胁性:对资本流入的管控十分温和,发达国家中目前只有日本对汇率采取了干预行动——而且只有一次,各国竞相采取贸易报复措施的风险也小之又小。即便美国欲对中国加征关税,也所幸因为汇率法案“雷声大雨点小”,且尚未在参议院通过并由奥巴马签署,而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可付诸实施。

但现实依然不容乐观,目前的口水大战仍有可能迅速转化为一场真正的混战。促使经济政策发生分歧的条件(特别是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可能会延续数年。随着财政紧缩政策相继出台,将贬低汇率视作需求来源的做法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各国政客把中国当做替罪羊的压力也会增加。并且,一旦资金大量流入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就有可能被迫在要么失去竞争力、加强资本控制,要么允许本国经济过热之间做出抉择。

应该怎么做事实上很清楚。全球需求需要再平衡,从负债深重的发达国家向新兴世界倾斜。刺激经常项目处于盈余的新兴经济体扩大支出,这种结构性改革诚然有助于实现再平衡,但仍有必要让这些国家的货币升值。况且,人民币汇率确实被低估了。这不仅影响发达国家(特别是采取浮动汇率机制的国家),而且于中国自身也不利,因为它得靠内需拉动增长。

但这个过程显然不会一帆风顺。中国有理由担心大批出口企业的劳动者失去工作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即使是理性的选择,例如发达国家在采取财政紧缩的同时放松银根,也会对小型、开放的新兴经济体造成不适的冲击,主要表现为不受欢迎的资本流入。这对这些国家的破坏性虽然小于发达国家陷入通缩和停滞给它们造成的影响,但依然会带来不少麻烦。

共谋出路

以上问题亟待一个多边的解决办法,其中需要各大经济体在IMF和G20等机制下形成共识。可是,这种多边解决方案至今尚未取得多大进展。因此,不少国家相互附和,呼吁采取另一条进攻路线——其重点是通过报复性资本管制(如禁止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或贸易制裁,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而这不只是普通保护主义者的想法:就连一些自由贸易者也认为,经济暴力是敲打中国,使其摒弃自我伤害式做法的唯一办法。

但本刊却不这么认为。这些威胁看起来要么是难以实现的虚张声势(怎么可能阻止中国购买美国国债这种全球金融市场上交易最广泛的资产?),要么是危险的挑衅。面对美国对本国贸易下达的最后通牒,有G2撑腰的中国可能会认为以同样的方式报复美国会来得更容易些。贸易战就是这样开始的。

不管怎么说,只盯住美国和中国就会对问题的本质产生误解。汇率战争中的加害者和受害者都绝不止一个,应该在幕后加大多边努力,特别是让深受中国政策影响的新兴国家也参与其中,巴西等国才刚刚发出声音。G20峰会将于下个月在韩国召开,可以将此视作一个契机。不能再签署类似《广场协议》这样的文件(今天的紧张局势非常复杂,绝不是一份像1985年由5个国家在纽约签订的和平条约所能解决的),而是应该通过此次聚会厘清争论、继续施压。这样的结果未必会登上许多头版头条,但这场战争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避免战争。(兰晓萌 编译)

一个多储备货币的世界

巴里·埃肯格林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与政治学教授

对储备货币地位的角逐常常被描述成一个赢者通吃的博弈。照这种观点看来,出现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单一国际性货币不无可能。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哪国货币能取得这个位置。

有人认为,是市场逻辑决定了这种结果。对于进、出口商来说,他们之间用同一种货币(例如美元)报价,能避免把客户弄糊涂。对于央行来说,它们持有同一种货币作为储备,就意味着持有了多数流动资产。对于其他人来说,他们买的、卖的、持有的都是美元,这样做也很值当,因为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市场最兴旺。

有人说,总是有可能发展到某个时候,所有人都弃用一种货币,转而使用另一种货币,国际货币体系基于网络的性质决定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单位有可能出现。

但这种假设是错误的,原因有三。第一,认为进、出口商和债券担保商都想使用同一种货币单位的观点,在当今这个用手机就可以随时换算汇率的时代有些站不住脚。以前,只有最聪明的贸易商和投资者才会换算美元对欧元的汇率,但现在,“汇率转换器”已成为名列苹果应用程序商店里下载头十位的软件。

第二,今日全球经济规模之巨意味着活跃、富有流动性的市场可能出现更多货币。

第三,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只有一种国际性储备货币的观点不符合历史。1914年之前,世界上有三种国际性货币,分别是英国英镑、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到了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由美元和英镑共享这一地位。今天,美元之外的货币已达到已知国际储备的40%。

这意味着美元、欧元和人民币将在未来数年内共同承担起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角色。

当然,这三种货币各自都受到了批评。美国庞大的财政和对外赤字让持有美元的意愿大打折扣,欧盟是否会解体的不确定性也限制了欧元的使用,而中国虽然在贸易结算中力促人民币在国际中的使用,但它作为国外投资和储备持有渠道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

事实上,这三种货币都有问题,说明这三种货币未来都不会占据唯一支配地位。三者将在国际市场上分足鼎立。

有人担心这种多国际货币的世界恐难以稳定。这种担忧不必存在,因为一个更分散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才是防止重演金融危机所必需的。

努力增加储备的国家也将不必只能选择累积美元。未来再不会有哪个国家会像美国近几年来那样,坐拥庞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却还在财政上毫无节制。这保证了世界在财政上更加安全。

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是否会出现危险的震荡?央行储备的管理者是否会为了获得最大收益而任意改变持有的币种?

这些问题背后折射出的担忧实际上源于对央行储备管理者行为的误解。储备管理者并没有对冲基金经理那种寻求收益最大化的强烈动机。他们不必不断刷新成绩来换取更多薪水。他们担负着社会责任,而且他们心知肚明。

也就是说,他们较不会主动去跟随大流买卖一种货币。他们会放长时间跨度,因为他们与私人基金经理不同,不必满足没有耐心的投资者。

与私人投资者相比,央行储备管理者更有可能表现得像一个起稳定作用的投机者,这会保证美元、欧元、人民币这三种国际性货币之间的汇率更加稳定。

21世纪的世界经济将向多极化发展,国际货币体系没有理由不朝着这个方向变化。最终,多储备货币的实现将是件好事。

(兰晓萌 编译)

[责任编辑:wangkt] 标签:货币 汇率 中国 储备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货币战争硝烟又起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