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交行:CPI再创年内新高 通胀预期持续增强

2010年11月11日 11:44
来源:凤凰网财经

0人参与0条评论

——2010年10月份物价数据点评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交行金研中心)

一、CPI同比再创年内新高、PPI同比趋稳上升

CPI同比增速再创年内新高。10月份CPI同比上涨至4.4%,与上月相比,同比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1-10月份CPI同比上涨3.0%,比1-9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10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1%,拉动CPI上涨3.33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6%,拉动CPI上涨1.07个百分点。10月CPI同比再创新高的主要原因是主要受国庆假日因素推动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所致。夏季洪涝灾害影响了蔬菜生产、运输以及生猪供应,从而导致蔬菜、鸡蛋、猪肉等农产品价格的继续上涨。同时近期国际市场进口大豆、食糖等价格上涨也推动了国内食品价格上涨。短期内食品价格的上涨仍有可能持续推升CPI上升。但是,随着CPI正翘尾因素的逐渐下降,灾害影节假日效应的逐渐消退,主要农产品供应将逐渐充足,食品价鲜果主导的CPI价格涨势会逐渐趋缓。

PPI同比增速趋稳上升。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0%,涨幅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1-10月份PPI同比上涨5.5%,涨幅比9月份扩大0.7个百分点,10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增长8.1%,涨幅比9月份扩大1.0个百分点。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走高的输入性影响以及国内需求回升导致PPI趋稳回升。受美日等主要经济体可能进一步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美元贬值的影响,8月下旬以来黄金、石油、农产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RJ/CRB指数创下了09年以来的新高,并于10月29日突破300点整数大关。此外,由于经济回暖趋势得到进一步强化,国内社会需求持续反弹,直接体现为10月PMI生产指数回升和购进价格指数持续上扬至54.7和69.5410月购进价格指数大幅攀升推动了PPI同比趋稳回升。

二、全年通胀高点已现,明年通胀压力明显增加

虽然10月份CPI同比创24个月以来新高,且近期物价仍存在短期输入性通胀压力和食品通胀压力,但随着灾害性天气、产出缺口和工业品供给等多重通胀决定因素影响逐步减弱,年内通胀压力或已见顶,后两月CPI将有所放缓。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产出缺口扩大抑制整体物价上涨压力继续加大。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势头依旧疲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短期内难以迅速复原,我国外需下滑仍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再加上我国对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主动调控,年内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趋势不会出现根本扭转,后两月经济增速将继续放缓。而经济仍处下行通道所导致的负产出缺口扩张从总需求层面决定了物价上涨压力将逐渐缓解。

二是节假日因素造成的食品短期供给冲击逐渐消弭直接推动CPI见顶回落。随着前期灾害影响减弱、交通恢复正常和节日因素消退,同时在政府重拳打击游资炒作和积极调控库存储备等因素影响下,未来猪肉、蔬菜、粮食等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势头将受到抑制。

三是全球复苏疲软下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短期内难以持续。虽然近期受美元贬值压力的影响,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回暖,但是未来全球经济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许多商品部门产能严重过剩,实体经济对大宗商品需求整体低迷难以支撑其持续上涨,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可能出现震荡回调。另外,新兴市场对美元流入的警惕性不断提高,且随着此轮美元泛滥的开始,国际贸易体系中开始出现非美元结算规模的增长,这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四是正翘尾效应逐渐消退减缓物价同比上涨。下半年随着基数值逐渐走高,翘尾因素正效应将逐渐消退。CPI翘尾因素在6、7月份达到2.1%的年内峰值,此后随着年底的临近正翘尾因素逐渐归零;PPI翘尾因素已早于CPI翘尾因素开始逐月减弱。翘尾因素的逐渐消退也将推动未来CPI、PPI涨幅回落。

五是货币政策正趋向于从适度宽松向稳健推进。市场流动性正在逐步收窄,通胀的货币因素未来正趋于紧缩。由于此前通胀压力较大,并且美联储QE2已经出台,未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将会继续上行,为有效抑制国内居民通胀预期,货币政策紧缩可能会较之前提前到来。如果市场过剩流动性逐步趋紧,那么未来通胀持续上行的压力将会有所缓解。

虽然短期通胀压力将见顶回落,但是未来国际货币泛滥和国内流动性短期难以快速收紧、食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走高、大宗商品输入性因素等通胀压力仍将中长期存在,再加上今年年初物价较低的基期效应,物价可能在年底至2011年初有所回落之后再度上行。首先,农产品价格上涨具有长期因素。未来自然灾害、季节性因素和节日因素都可能推动食品价格阶段性上涨,更关键的是土地供给受限和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无地可种”、“无人种地”局面,决定了食品价格长期稳定上行趋势;其次,工资上调和劳动力成本稳步上升将助推服务品价格上涨,水电煤等资源品价格上调也将加大物价上涨压力;最后,短期难以急剧收缩的流动性将成为推升通胀压力的主要风险之一。2009年以来“四万亿”救市项目的后期推进与货币信贷天量投放将对整体物价水平产生滞后效应。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贸易顺差,加上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纷纷采取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热钱加速流入也将加大我国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

如果没有其他突发性因素并在政策及时的调控下,预计2010年全年CPI同比涨幅可能在3.1%左右,略超3%的调控目标,预计全年PPI同比涨幅在5.5%左右。

三、运用系统性政策安排,加强对通胀预期的前瞻性管理

近期CPI不断攀升,屡创年内新高,同时我国流动性充裕状况短期可能继续发展。虽然年底通胀压力可能趋于缓解,但是未来国内外物价潜在的上涨因素依然长期存在,2011上半年通胀压力仍有可能卷土重来。因此,政府有必要运用包括经济、行政等政策手段在内的组合拳,加强对通胀预期的及时有效管理。

一是要把握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方式、力度和时机,继续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有效管理社会通胀预期。近日央行时隔34个月后首度加息,并决定于11月16日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主要是希望通过货币政策治理通胀压力、稳定资产价格和平缓实际负利率,旨在释放坚决管理通胀预期的政策信号,但其对回收流动性的实际意义有限。随着美联储QE2的推进,为有效控制通胀预期,货币政策可能需要提前采取新的紧缩手段,循序渐进的采取包括准备金率和基础利率在内的主要货币政策手段收紧过剩流动性。防止居民消费品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

二是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流动环节成本、维持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在保证农民增产增收的前提下降低市场终端农产品消费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推动型通胀压力;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抑制工人工资成本上升导致的成本推进型通胀压力;降低大宗商品需求波动幅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增加对国外相关行业产能扩大投资,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配置资源,以降低外部输入型通胀压力;坚决打击囤积居奇,防止人为因素导致的商品供求紧张局面,抑制投机性因素推动的价格上涨。(陆志明,金融学博士,交行金研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xinmiao] 标签:价格 因素 压力 流动性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