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经济数据即将发布 CPI或将再创年内新高
中新网12月11日电(杨威) 国家统计局将于今日公布11月份主要经济数据,随着近期中国官方一系列“稳价令”的出台,CPI数据注定再次成为焦点,业内分析认为本月CPI涨幅有可能再次创出年内新高,但可能低于市场预计的超过5%的同比涨幅。
11月份CPI增幅或超5% 再创年内新高
在今日即将公布的11月份主要经济运行数据中,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依旧牵动各方神经。综合目前多方分析认为,11月份CPI似乎肯定将超过4.4%,甚至有可能超过5%,再次创出年内新高。
本轮价格上涨,已经引起官方高度注意,而11月份也被媒体称为“物价调控月”。不仅央行在加息后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国务院也出台调控物价“国十六条”组合拳,国家发改委 5天内连发9文调控物价,密集程度史上罕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中国明年的货币政策立场将从目前的“适度宽松”回归“稳健”,防范通胀被解读成为当前重中之重。
调控物价“战役”,也从中央扩张到了地方,各地接连出台各种措施。密集组合拳之下,部分商品价格应声而落。农业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大豆、玉米、小麦、水稻、土豆、面粉等农产品主产区市场报价连续几日涨幅为零。发改委网站已宣布,调控措施初见成效,蔬菜、棉花价格环比回落。商务部披露的食用农产品价格监测也显示,出现了近半年来首次下降。
尽管如此大规模的“组合拳”出台,但是据分析指出,由于已采取的调控措施对物价走势产生效果需要时间,即将公布的11月份C PI将明显超过10月份的4.4%,甚至很可能达到5.1%,创全年物价的新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就非常支持这种观点。他认为,这一轮物价上涨,直接导火索是农产品价格的推动。尽管近来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但是这个措施产生效果逐步反映到物价上,可能需要时间。他表示,11月份CPI增幅很可能达到5%或者还要稍微高一点的水平,平均中位数在4.6到5之间的水平。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预测,11月CPI将达到4.8%,较上月继续上行0.4个百分点,其轨迹超出所有机构年初的预期。
中金公司,预计11月份CPI可能攀升0.4个百分点至4.8%。冬季农产品供给受到限制,同时新年和春节因素使得季节性需求较高,未来数月农产品价格难以回落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专家认为CPI或低于市场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发布通知,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对于11月份的经济数据,除了CPI走势是否会创下新高受到关注,央行的加息猜想也成为市场关心的话题,加息时机也被广泛认为将紧盯物价指数。
由于近来通胀问题颇受关注,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中国明年的货币政策立场将从目前的“适度宽松”回归“稳健”。货币政策转向终于得到明确确认,这意味刺激政策退出,防范通胀成为当前重中之重。
此外,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通知,宣布将11月份经济数据的发布时间定在12月11日。同时,3年期央票在重出江湖8个月后遭遇首次暂停,令市场紧缩预期骤然升温。
再加上央行一贯有周末加息的惯例,并常在敏感数据公布后有所动作,媒体纷纷预测加息时间窗口可能已至。不过,央行昨日晚间发布通知,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著名财经评论家叶檀认为,这个月到底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加息,主要取决于11月份的数据。如果11月份CPI虽然创出年内新高,但是比市场预期的要低,而且已经有下行的趋势,央行就会采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日前表示,由于央行对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付息的,且这个利息涵盖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产生硬冲击,因而,准备金率还有上调空间。这一表态再次增加了市场对存款准备金率再度上调的预期。
相关专题:
相关评论:
相关专题:聚焦内地2010年11月份经济数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