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开幕式及及主题演讲“中国道路 再思与重构”文字实录

2011年01月15日 14:27
来源:凤凰网财经

0人参与0条评论

时间:2011年1月15日上午

地点:北京富力万丽酒店首府宴会厅

主题:《经济观察报》2010年度观察家年会

主持人杜斌: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光临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10年度观察家年会。

主持人陈晓楠:各位先生们、女士们好,欢迎各位莅临我们今天的年却,我是凤凰卫视主持人陈晓楠。

主持人杜斌:我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杜斌,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举行这样一年一度隆重的盛会。

主持人陈晓楠:我想每一个岁末年初的时候,一个又一个时间的节定之上,大家都会重复做一个动作就是回望和眺望,这个时候年底我们会看到有特别多的排行榜,各种各样盘点和比评,每一年的回望和眺望当中,《经济观察报》的观察家年会总是会赢得众多的期待,我想是因为它的那一份份量和高度、深度,我们在这里可以请来最冷静、有观察力的社会上应该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些观察者甚至是一些行动者。我想这样一个观察家年会不仅仅是基于一些数据、业绩的比评,更是对格局思想的盘点,也是未来方向道路的梳理。在这里非常荣幸跟各位非常智慧的大家又一次聚在一起,对我们所处的一路狂奔的时代有一些思想,希望可以听到有观察力的洞见。

主持人杜斌:本届年会主题就是中国道路:再思与重构。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呢,请看大屏幕。

(播放VCR)

我们知道从辛亥革命开始,中国的百年历史经历了一次次伟大的洗礼。不但是血与火的洗礼,更是现代化的洗礼,更是这样的历史使中国社会有这样跨越式剧变,回望历史我们有哪些有意的启迪呢。

主持人陈晓楠:这一年又是特别新的非常关键的时间的节点,辛亥革命100年,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一个节点又是一个起点。其实刚刚我们从非常有回味片子当中感受到这样一种意味,当我们走过漫长100年探索之后,未来五年、甚至未来十年,20年,我们将向何处去,我们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种种面临什么样的突破,能不能突破。还有就是中国在经济一路狂奔,在增长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能真的拥有一个我们理想当中的社会,中国应该和这个世界展开一种什么样的对话,其实可能都是我们无法回避一个命题,我特别喜欢今天我们的主题中国道路:再思与重构,我们现在面临种种关键时间节点上的问题,值得一而再,再而三的思索。

主持人杜斌:我们中国正在对既往发展道路进行再思与重构,这是无法回避也必将应对艰难变革。如何顺利实现这样一个伟大转型呢?今天我们邀请到众多思想家、金融家、企业家,借此机会共同探讨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

主持人陈晓楠:我看到很多媒体把每一年经济观察报的观察家年会称为社会上最有影响力的观察者和行动者这样的盛宴。今天我想看看名单,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说法真的是非常有根据。让我们隆重邀请介绍我们今天的贵宾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先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先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王岳川先生,另外还有几位贵宾,经济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先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秦晖先生这几位都还在路上,比较堵车,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一一和大家来分享,不过首先在这里还要介绍是我们主人家的贵宾经济观察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刘坚先生,谢谢您为我们邀请到这么多贵宾。还有副总编辑王盛忠先生,同时要介绍副社长王永静女士、副社长谷春花女士,还有介绍的是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文昭先生(音译)。

主持人杜斌:非常感谢各位嘉宾到来,在观察家年会进行当中我们在现场设立了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大屏幕对活动进行微博直播。

主持人陈晓楠:首先先请出提出这样非常有意思命题的人就是今天活动的主人家,有请经济观察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刘坚先生为本次盛会致开幕词。

刘坚: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经济观察报》欢迎大家出席2010年度的观察家年会,本届年会主题是再思与重构,我们应当思考什么,重新构建什么坦白说我没有答案,但是有跟这个相关的故事跟大家分享。

几天以前在大型企业工作的朋友在需过待了一段时间,回来后跟我讲说他在美国吃饭的经历,一个正经的西餐从开始到结束花了四个小时。这位朋友是国内大型企业的高管,这些人商务宴请也经历不少,最长也没有超过2小时。还有一个就是《经济观察报》年前我们做了一个年终特刊,我们找了近百位精英人士表达他们对未来得期待。联想柳传志先生在信中说他80%的时间是用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上,20%的时间可以做他喜欢的事,比如打打高尔夫、读他喜欢的书。他说如果颠倒过来,工作时间变成20%或者是平衡一下,各自占50%也很好。同样都是世界级的企业家,有人可以踏着舞步上班,我们就不行。

每个人时间都是有限的,一天只有24小时,每个人经历也是有限的。你花这个时间多一,做别的事情经历少一些,吃饭的时间长了,工作的时段一些,上班的时间长了,读书和打球的时间不够了。这样的道理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是一样的,过去30年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在为经济增长拼命,所以就产生了中国奇迹,中国就成了世界上GDP增长最快的国家。你的经历都花在GDP上,花在其他地方的经历不够,其他就会出现缺陷。哪些事情真正有利于江山社稷,哪些真正能为人们创造福祉,只有这样才可以分配时间和经历资源,也可以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今天邀请到都是中国最优秀的专家学者,相信在随后的论坛中大家在真知灼见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合适的道路,这样今天叫做再思与重构的年会就有了欢聚一堂以外的其他意义,谢谢大家。

主持人杜斌:谢谢,同时预祝本次盛会圆满成功。下面将有请今天演讲第一位嘉宾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

成思危: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这个会,这个题目出的很好,刚才刘坚同志做了一些阐述。

我想首先最近大家知道对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问题有一些争论和不同看法。我个人是赞成还是讲中国道路比较好,因为要说一个模式他一定是比较成熟,可以复制,别人可以学习,但从中国来说我认为目前我们还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其中有很多问题还需要不断的摸索中前进。所以现在谈模式我觉得可能早了一点,另外就是人家学习也还确实有一些困难,我从经济的角度来讲这个问题,但是由于我在人大办了十年立法,也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其他的文化方面有其他的专家讲,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首先我觉得我们30多年改革从经济上来说取得的成功我觉得主要是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改革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这点恐怕别人也不大容易学习。为什么这样说呢?可以看到改革之初提出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高标准,提出来承包责任制,城市最近国有企业改革,然后提出了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从这一系列看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才进行改革。所以我觉得没有这一点看不到中国这一点特点,恐怕是不行的。这一个特点也正是中国特色,别人不大容易学的。

第二改革是量力而行,我们把改革力度和社会稳定度和人民群众接受程度综合考虑。绝对不能把超过我们能办的事情结合,这点很重要。

第三就是循序渐进,改革中国这么大和人口这么多国家进行改革,确实没有很成熟的经验。所以邓小平提出来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我觉得在改革初期完全必要,你没有经验,你也没有成熟的理论可以知道。所以只能是去不断的探索,当然摸着石头过河也有他的缺点,容易一脚深,一脚浅,弄不好容易摔跤。但是你必须这么做,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过河,你当然可以架船、游泳,可以搭桥。但是你毕竟还是要一步一步的循序渐进往前走。什么是最好的道路不是经济学家们在开始的时候就能够设计出来的,没有一个经济学家能够设计出一个最好的道路。实际要通过实践逐步的摸索和探索。当然从今天来看我们比较有经验,比较掌握一些客观规律,我个人认为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并没有完全过时。比如说金融改革,金融衍生品的问题还有人民币完全自由可兑换的问题,这里都有很多事情要探索和实验,不能照搬别人的做法。

最后我们要注意的改革叫做路径依存或者是路径依赖,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像下棋一样,走第一步的时候必须要跑到后头三四步,如果走一步看一步不是高明的棋手。如果这一步走错了,倒过来悔棋,造成的损失很大。我们中国的改革也经过一些悔棋,货币市场建设三起三落。每一次起落倒回来都会造成一些人发了不大合适的财,利用政策的控制发了一笔钱,但是也造成了损失。

所以我认为我们中国在过去30年的改革里,这四个特点我认为是非常明显的。我在05年跟诺贝尔奖经济学奖获得者会面的时候讲了,他们也基本同意我的看法。

那么当今我们为什么要提再思与重构的问题,是因为当今的世界情况变化复杂,对中国来说正如锦涛同志说的还是一个机遇期,但是这个机遇期有什么特别呢,我觉得就是一般说的三个,一个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一个攻坚时期,一个是国际经济秩序转变时期。再有一个就是我们在国际上关系上的磨合期,这三点对我们今天的思考中国道路也非常重要。为什么说现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攻坚期。应该说从总体来说,我们改革的过去是大家受益,但是通过改革以后也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利益群体有不同的诉求,再加上在改革过程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甚至大家可能知道在2007年左右还有一些人的质疑,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但是正如锦涛同志说的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成绩不容否定,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但是我们怎么理解攻坚期呢,我曾经有过演讲在30年的时候,改革到了今天我们要注意制度的创新。所谓制度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制度包括两方面,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过程。所以改革就是从今天的结构怎么样向更合理的结构通过一个过程向更合理的结构迈进。我们既要关注结构问题也要关系他的演进演化问题。

当前我认为从改革攻坚期要处理四个关系,第一是法治和人治的关系,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就得爱强调法治。当然不同的领导者,可能有不同的领导风格,也可能有不同的领导做法,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法律基础上做这件事情。任何领导者都不能违反法律做事情。当前法治和人治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推行法制,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方针。法治的首要就是依宪治国。我们宪法是根本大法,但是现在我们很多人并没有真正重视到宪法,包括一些地方部门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有一些和宪法有冲突,所以我们在立法法里明确这一点,对各地各部门的法规按照宪法的原则来进行审查,不符合的应该废除。这一点我们有很多专家做了很多贡献,最近有一位刚刚去世。

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什么?就是依法行政,通俗来说就是依法治官。因为如果官员不能依法行政,那这个法治的作用就很有限了。因为官员本身是执行法律,他是具体贯彻执行法律,如果他不能依法这个就难办了。我在人大遇到的问题,各地反映的问题太多了,有的外商投资者,国内投资者反映书记、市长一换原来承诺不算数了。再有一些执法不公等等投诉很多,有的人投诉还反映情况专门跟我说知道就行了,别跟地方讲,跟地方讲我更没法在那待了,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贯彻依法治国。

第三个就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还是党的领导,咱们国家的情况都知道,地方上党和书记是一把手,是书记重视这个事情这个就可能搞得好一些,书记自己带头违反,不重视法律,不依法行事,那个地方依法治国很难实施。

最后一点就是依法治国要靠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自觉觉悟,人民群众要善于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中国人有一个毛病不大愿意打官司。有一些事要么就是忍气吞声,要么就是找领导批条子,你找这个法院,这个副院长,我找那个副院长,这样子不行。在人民群众不断提高法治关键下不断来提高自己依法维权的自觉性,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贯彻好依法治国。

现在这方面应该说例子越来越多了,人民群众学法用法的例子越来越多。依法治国里头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真正树立法律的权威。我敢说在国外恐怕不是没有冤假错案,按照国家法律的情况来看,终审就应该是最后判决,往往终审以后还不服,还要提出意见,希望人大干涉。我觉得这反映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反映确实我们存在司法不公的现象,终审里头也可能有错案,另外如果终审都可以推翻,法律严肃性何在。审判正确有权威,还是有权威才可以证明审判有正确,这是相辅相成的,审判正确度要提高到99%,才有权威。另外一方面如果是终审,即使有个别不正确的地方,按照法律来说也只能这样了。处理好法治和人治关系还是我们改革攻坚首要任务。

立法角度来看中国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包括经济法里头规范市场经济的法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都建立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消除不正当干预这点目前是任重而道远。

第二个关系就是公平和效率关系,我觉得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这点很明确的,我们一方面要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方面基础性作用来追求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所以我们要大胆学习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过程里头积累下来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好的组织方法和好的管理方式,并且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来应用。所以正因为这样,我们有了股份制公司,有了风险投资,有了股市,有了期货市场等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要不断完善我们市场社会主义制度,保障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这点非常重要。这两者是相辅相成,如果我们只讲效率,最后的结果就是社会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矛盾增加,到一定时候你的经济也不可能有效发展,无法增长人们的物质文化要求。纵向看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收入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继续讲效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而者是相辅相成。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注意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我们可以说在90年代以前多半是强调了效率,忽视了公平,现在来说讲公平的人很多了,我在90年代是讲公平,但是现在我觉得要注意的就是不能忽视效率,如果忽视效率就容易出现平均主义的现象。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在初次分配上还是要研究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严格来说他并不是公平,但是在当前来看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还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你必须要按劳动数量、质量分配,必须按劳分配为主,必须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给那些勤劳工作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给他们高的回报。昨天刚开完科技大会,奖励两位老科学家,必须要这样做。

二次分配我们必须政府要注意公平,要注意用来扶持和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从整个国家来看我们的弱势群体是农民相对弱势的。因为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城市居民的1/3,农村的购买力只有城市的1/4,农村群众享受的文化等等方面公共服务比城市还差得多。所以我们要更加着重农村的解决三农问题,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现在来看当然中央采取很多措施,但是现在来看这个差距还没有缩的太小,现在还是3左右,实际上全国平均是3.2左右,有的地方比较好可以做到2左右,全国平均比较低的,必须通过二次分配来解决。二次分配里头要注意防止腐败,二次分配是用政府资源,有的人就可能通过各种手段来寻租,比如说出现在住房里面经济适用房出现腐败问题最严重。因为谁拿到一套经济适用房就等于国家补助他相当大一块财产,各种寻租现象都有。有的像北京调查,有的经济适用房小区70%出租,开着高档车的人。再有就是武汉六连号,长沙一些公务员小区,还有最近深圳出现经济适用房的丑闻都说明政府在二次分配里头资源分配一定要防止腐败,要真正让弱势群体能够得益。

一个城市里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决真正的无房户的问题,解决蜗居的问题。你当一个县的长官,你的下面有流离失所的人口,你对不起自己的工资。现在我觉得我们的书记、市长们如果你的城市里面有大量的蜗居现象,你是否也觉得羞愧,我觉得首先要解决好这些问题,这是政府要做的保障公平重要的事情。

再一个就是我们还是要不断的去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我们的经济。所以中央最近提的在十二五里头我们要更多的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人民群众收入不提高你怎么拉动,怎么消费。所以我讲过人民群众要想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首先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让大家有能力消费。首先在2007年普通干部管理学院讲又好又快发展讲了八条标准,第一条标准就是让人民群众的经济和收入同步增长,深入解释一下就是这么回事。财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分配上他分三块,一块是政府,因为政府需要像外交、国防二次分配,社会公共管理要经费。第二块是企业,他要留下来继续扩大再生产,要发展。第三块是个人,那么所谓人民群众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我的意思就是这个分配的比例不要再减少人民群众这一块。当然增加是更好的,但是不要减少人民群众的,这里也有一些观念问题,以前老是强调国家利益至上,这是对的。在分配问题上有的说法就是有的可能不是很合适。

以前讲的只要国家富了,人民群众才可以富,小河没水大河也得干,所以民富国才可以强。国强民富是相辅相成,我们要让人民群众的收入同步增长。我们工资要和CPI挂钩,这也是重要的。当然现在有28个省市最低工资已经和CPI挂钩了。

第三随着劳动生产力提高来提高劳动报酬,不提高劳动报酬,一个方面来说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的原则,等于降低了劳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二你必然造成劳动力短缺,沿海地区出现劳动力短缺。我在工会法执法检查的时候就发现沿海地区有的地方农民工工资600-800,十年没变。你想他自己家乡发达了,他回老家也可以拿这么多钱,他何必要跑到沿海。所以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要提高报酬,劳动生产力不提高,也无法提高劳动报酬,这些都是基本制度性的安排,一定要做的。当然还有一些辅助措施,比如说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我们个人所得税从800-1600,到2000,很多专家意见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可以再上调。再加上集差可以适当扩大,让比较低收入群体能够有更大的购买力。比如说提高低保的保障标准,还有推行系统消费。我们国家的贷款主要贷给企业和政府,个人贷款在过去一般是15%,只有09年是23%。所以我觉得这个就是我们银行现在23%只是09年。在国外60到70%是贷给个人,这也是可以的。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大家敢消费。第三就是提高适销对路产品让大家愿意消费。我们不能老靠汽车、住房来拉动消费,要靠各种创新来提供大家愿意消费的产品。最后一个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这只看得见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互配合,政府尊重市场资源分配的基础作用,市场在政府的引导下向健康方向发展,这两只手要相互配合,不要较劲。配合的结果是1+1>2,较劲的结果就是政府丧失威信,市场丧失信用。政府宏观调控的时候非常重要,这是基本原则。政府不要违反三个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政府在补贴和限价这种措施只能是权宜之计。政府要用价格信号考虑供求关系的变化,不要人为减少供求关系。第三反对垄断,要保护公平合理的竞争,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一个就是要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东西。现在说实话中央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利益之间有一定的,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不同或者是矛盾。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是确实是我们需要注意。你想住房问题就可能中央和一些地方政府看法不一样,住房问题是一个地区性很强的问题,不要搞一刀切,要根据各地情况来考虑。中央提的是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有一些二线城市房价可能会上涨,这是正常的,房价本身也体现了这个城市的发达城市,和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程度,因为它是供求关系。

你比如说最近中央提出减排,有的地方政府就干脆拉闸限电,甚至连居民取暖用的电厂都给关了。这怎么行?这就为了符合减排指标这么做,再处理好集权和分权关系上一方面加强中央权威,另外一方面中央也要考虑到地方政府的具体情况。在事权责利,在事权和利益分配上要考虑,否则会过分集中权利可能是过分集中矛盾,过分集中财力可能是过分集中问题。我觉得这是中央和地方要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能源约束,遇到了环境制约,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要处理的。

前些日子刚开完能源工作会议,国宝同志会讲,不多说了,我们不考虑能源制约,现在已经成了石油、煤炭、天然气的进口国。我们的石油现在是进口2亿吨,14亿桶,石油厂价10美元,不一定都进得了。我们必须要考虑这些制约,环境也是这样,我们现在二氧化碳排放是世界上和美国是两个最大的国家,我们的发展排放的绝对量还可能要增长。你要不考虑节能减排,就不可能做到我们单位GDP在2020年比2005年降低40-45%。

今天我想就是谈一些比较宏观的东西,我觉得中国暴露从经济上来说就是我刚才说的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注意路径依存问题,要注意看的远一些,站的高一些,想的深一些,抓的实一些来发展我国的经济,这是30年来的经验。

第二就是在改革的攻坚期,我们一定要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公平和效率关系,政府和市场关系,集权和分权的关系。我相信在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在改革攻坚期里稳步的取得我们的效果。在十二五期间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陈晓楠:谢谢成思危先生对中国道路非常深入的刻画,人治、法治、政府和市场、公平和效率,集权和分权也是我们面临的道路。每条道路不是设计出来的,是走出来的,不是低着头走出来的,应该是做高明的棋手,走一步看几步。接下来谈的话题更需要人们的远见,也是当代命脉性的问题,就是能源的问题,我们有请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先生发表主题演讲,有请国家能源局局

张国宝:朋友们早晨好,几天前我已经从国家能源局局长岗位下退下来,我今天更多以个人的身份在这里讲话。我的题目就像成思危委员长讲的是能源问题和今天背板大题目相比我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我也不大善于在论坛上发表一些长篇大论的讲话,尽管有媒体说我最近频繁出现在论坛上,我不知道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在我的记忆当中我最近一共在三个场合下讲过话,第一个是我主持6号和7号的能源工作会议,那时候没有在岗位上退下来。第二次是中国能源报开了一个会,这个报纸是能源局指导下创办的,我在一个小范围当中简单给他们讲一下,再一个就是今天了,不知道其他的频繁场合我讲过话。

今天我想讲一下大家关心的能源问题,我想着重从几个方面来讲,一个大家可能想了解一下中国能源状况到底怎么样。特别是和国际的比较,我们的能源状况到底怎么样。我给大家具体的数字,十一五当中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中国的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第十个五年计划末21.6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10年的29.6亿标准煤,年均增长是6.5%。能源行业讲这个数字大家不太难理解,但是今天这个场合讲一下,标准煤搞来搞去搞不清楚,这个标准煤是一计算方法,就是煤的质量有高有低,统一折成7000大卡作为一个热值的计量单位。按照这个计算,所有的油、天然气、水能都给他折过去,这样折过去以后我们2010年末标准煤的产量是29.6亿吨标在国际上也有一个标准油的,把它统一称为油的热值来计算。

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从十五末的29.6亿吨上升到了32亿吨的标准煤,年均增长6.3%。这里有一个差距,差多少呢?2.4亿吨标准煤,就是从国外进口的。我们消耗了32亿吨,但是我们生产了29.6亿吨上剩下的2.4亿吨从国外进来。去年进口了2.4亿吨标原油和1.6亿吨煤炭,把这些数字折过来,我们从境外进口了2.4亿吨标准煤,所以说如果按照这个去除的话,我们目前对外依存度还不是特别高。但是大家很关注了,认为中国是一个能源对外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主要指的是原油,我们的原油2010年从海外进口2.4亿吨标我们在本国内生产了2亿吨,我们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54.5%。

煤是中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2010年全国原煤产量大约32亿吨,这是数字上的偶然巧合,前面32亿吨是各种能源折算起来,这个32亿吨煤是实实在在煤的实物产量。占了世界煤炭总产量45%,这点对我们来讲也是能源结构很大的压力。

电力工业在过去五年当中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新增加的电力装机容量超过了4.3亿千瓦,全国总装机容量在2010年末达到了9.5亿千瓦,在目前仍然是居于世界上第二,仅次于美国,美国的装机容量大约11亿千瓦,我们达到9.5亿千瓦,这里值得注意在过去五年当中我们增加了4.3亿千瓦,这是什么概念?媒体都披露过我们在这个企业淘汰了7000万千瓦左右的老旧机组,小机组。这个4.3是新增的,如果加上淘汰的7000万,实际上我们建了5亿千瓦电厂,当中有7000万过去老机组淘汰掉,所以新增是4.3亿千全部的装机容量9.5亿千再考虑淘汰掉7000万加上去,有10.2亿,我们现在剩下来还有9.5亿装机容量。意味着过去五年我们干了建国以来前55年装机容量总和,这个增长速度非常惊人。我们淘汰掉7000万千瓦,相当于一个英国、韩国全国的装机容量。我们每年新增装机容量在过去五年当中一年1.5个英,形象一点讲建设的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我们的速变电的线路分别是十五末增长1.7倍和2.4倍,电网规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能源界里面有些人对美国电网比较关注,提到过去的美东大停电,对美洲电网也有不少人在研究。我可以这样讲美洲电网应该说起步比中国早得多,他们是一个发达国家,他们建设电网时间比我们早得多。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后发优势。美国电网总体来看用现代眼光来看不是很先进,光是赫兹数就分量,有60、50赫兹,中国都是统一50赫兹,由于历史形成的。

现在我们原油加工能力达到了5亿吨炼油,我们自己生产了2亿吨,从海外进口2.4亿吨,全部消费量4.4亿吨原油,5亿吨的生产能力保4.4亿吨的原油加工能力。天然气在过去五年当中增长迅速,2010年我国天然气产量是三大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达到940亿立方米,加上一些煤层气和一些小型气体产量的话,我们2010年国内天然气生产量也已经达到1000亿立方米。消费量是1200亿立方米,还有一部分是从海外进口的,比如大家知道广州,有从澳大利亚进口ING,上海有从马来西亚,福建从印度尼西亚进口ING。特别是去年首次从中亚土库曼通过乌兹别克斯坦进行管道天然气,去年超过1200亿立方米。我们的产量是05年1.9倍,消费量是05年1.6倍,这个期间天然气增长和消费实现了非常快速的增长态势。

我跟大家讲,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我们现在天然气在一次能源当中占的比重只有3.5,发达国家通常天然气使用量在整个能源当中占的比重超过30%,也就是说我们使用天然气仅仅是刚刚在起步,在二三线城市现在由于管道的延伸长度没有达到,很多城市目前还没有用上,虽然用上了只占城市居民燃气很小一部分,还有一些城市再用液化气罐,还有用煤气,焦炉气等等。过去五年当中我们国家的石油储备从无到有,一共建设四个石油储备基地。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发展迅速,在火电机组当中30万千瓦占以上机组比重由05年不到一半提升到目前的70%以上。现在70%以上是30万的,60万千瓦机组,对这个数字可能年轻同志不太会感到特别的吃惊,对于我来讲我感到非常的吃惊。为什么?因为在我到国家纪委工作,现在国家发改委前身工作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国家没有一台30万千瓦的机组,最大的机组只有20万,后来由于改革开放的形势我们引进了国外30万千瓦,60万千瓦机组的制造技术,现在我们自己生产的30万、60万千瓦机组,已经成为我们国家70%的装机是采用这样的机组。更令人吃惊我们出口到国际市场上发电机组达到了2000万千瓦,我80年代在国家纪委工作的时候我们举全国之力每年最多为生产500万千瓦努力,现在一年仅出口就到了2000万千瓦。我们的发电设备加上速变电设备折成美元一年出口值达到570亿美元。另外能耗从每千瓦时,通常大家说的每度电,供电煤耗从370克标准煤下降到现在平均340克标准煤,下降了30克。听起来30克非常少,但是要知道全国装机和每年发电很多,一度电少一克就意味着减少360万吨煤炭。

所以在过去五年当中通过上大压小,走出了一条电力工业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关于电力行业上大压小报道比较多,煤炭领域当中整合过去五年是相当大。过去五年全国累计关闭小煤矿9000处,淘汰落后产能每年4.5亿吨。煤炭的力度也是非常大。从总的装机容量来看世界第一,超过其他的国家。去年我们隆重庆祝了中国水电百年,中国有水电是从2010年开始,当时在云南石龙办建设中国第一个水电站,当时用民族资本建造的,当时买的西门子机器,现在还在运作,当然是作为一种股东文物性质,经常维修可以运转。所以在2010年刚好中国迎来水电建站100历史。我们过去5年干了几乎过去90年累计产量,这个形象比喻也可以看到过去五年我们能源建设的速度之快,反映出在这段时间当中中国经济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

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中国的能源结构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比较突出的。我们通常讲70%以上的发电是靠煤发电,83%的电量是来自于煤发电,所以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水电、核电和风力发电是能源结构调整一项重要任务。过去五年这种非化石能源,包括水电、核电和风电发电量累计超过3万亿千瓦时,折算成煤,相当于替代原煤1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0亿吨。我们中国也是积极努力去减少对大气排放。

在过去五年当中,媒体也给了充分报道,中国能源对外合作,我们相信建成投产中国原油管道,今年1月1日已经向大庆方向供油,也建成了中哈原油管道,去年通过这个管道向中国出口1000万吨原油。也建成中亚天然气管道,从土库曼到中国去年累计进口46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五年来我们境外尤其是投资累计达到720亿美元,对于中国在境外投资到底怎么看,国际上的业绩或者是媒体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我对外国同行说,中国对海外的投资不要看中国和你们来争夺资源,你换个方法思考,由于中国投资增加了世界油气总的产能和产量,应该算是积极贡献。

现在我们已经与4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31个油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炼化和技术服务活动。在过去五年当中,能源的科技装备水平的国际比较也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们现在沿用很多电力标准不少是前苏联时期沿用下来,也有不少需要进行修订。也有很多新的产品,新的技术需要制定新的能源标准。比如说像太阳能、电动汽车、储能设施过去没有需要制定新的标准。过去五年当中我们一共累计发布588项能源行业标准。能源工业发展,说到底还是为了民生,还是为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我给大家一组数据,去年2010年我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水平大约是一个人一年2.38吨的标准煤,你开汽车花的油,家里做饭用的天然气,有的人用煤气,一个中国人一年消耗2.38吨的这个数字比05年提高32%。人均电力装机一个人是0.69千瓦,比05年是增加了0.29千瓦。人均天然气消费量是88立方米,是05年的2.4倍,这个数字听起来比较大一些。五年来我们为了解决农村的用电问题,中央预算类资金一共提供了191亿元,总投资加上社会资金、银行贷款822亿元,解决了3000多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在北方高寒地区解决了4000多万城市人口的供暖问题。所以我把过去五年以及能源的国际比较非常简要给大家提供一些数据。

在十二五期间能源也有很多热点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比如说能源需求总量到底是多少?需求量达到50亿吨煤,这显然是比较难以做到的。如果继续按照十一五增长速度,一年1.6亿吨,到十二五末也会达到40亿吨。到底多少?这个总量结构如何调整,是十二五计划当中一个难点,需要进一步研究。

另外如何调整能源结构的问题,另外如何做到我们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我们在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比重就要达到11.4%,如何去做到我们要的目标,这都是能源领域应该要考虑的问题。能源的问题非常复杂,除了讲到的一些具体的生产数字以外,和国家的政治外交战略,以及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形势都密切相关。

本来我还想讲一下能源体制改革,能源行业我觉得也有很多争议或者是需要讨论的问题,有待再下一步十二五规划制定当中和实施执行当中进行研究和讨论,谢谢大家。

主持人陈晓楠:谢谢张先生用非常详实数字给我们勾勒出很清晰的中国能源的现状。接下来让我们请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先生带来一个非常鲜明的主题就是慎提中国模式,有请。

[责任编辑:wangxy] 标签:中国 国家 就是 问题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