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水利大发展春天来临 5~10年从根本扭转滞后局面

2011年02月14日 11: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李 力

0人参与0条评论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江河解冻,柳绿长堤。

在这个“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春天里,水利发展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第一次专门就水利问题出台的一号文件,该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有很多新亮点和新突破,十分令人振奋。“十二五”开局之年,大兴水利被列入“三农”政策的首位,预示着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即将展开。

破解水利瓶颈制约夯实水利建设基础

水利改革发展的任务极为艰巨复杂,需要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治水合力。

新世纪以来,自2004年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在当时粮食生产出现滑坡的背景下,中央一号文件制定了含有“真金白银”的强农惠农政策,连续七个一号文件带来了连续七年的粮食增产,政策效果极为显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缘于何种考虑和背景呢?

陈雷说,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特别是去年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灾害,充分反映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要加强水利。中央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选择以一号文件形式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主要基于这样几点考虑:

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尽快消除水利的瓶颈制约。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夯实农田水利这个基础。

水旱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了巨大损失,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2004年以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7个中央一号文件已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三农”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今后要在不断强化和完善现有政策的同时,有必要选取水利等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和重大问题逐个加以突破。

水利改革发展的任务极为艰巨复杂,需要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治水合力,中央首次就水利专门出台综合性文件,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全面部署水利改革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基层干部群众、“三农”战线同志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

推出水利新政策实现发展新突破

中央一号文件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利的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特别是在强化水利投入、管理和改革等方面有很多新亮点和新突破。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延长和拓宽水利建设基金,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建设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针对日趋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同时为守住“三条红线”。制定了一系列刚性要求和硬措施。

针对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次制约,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了4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在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方面,提出要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提出要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健全良性运行机制;在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方面,提出要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在水价改革方面,提出要逐步实行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稳步推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陈雷强调,这些重大举措,是对各地水利实践探索的总结升华,是对过去水利扶持政策的集成发展,是对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抓紧实化细化政策,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效力。

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水利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因此,水利发展必须做到保增长和保民生的内在统一。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就是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水利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陈雷说,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深化水利改革的同时,着力解决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群众要求最紧迫的水利问题,增强民生水利保障能力,扩大民生水利成果,使水利更好地惠及民生。

要着力做好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民生水利问题。着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保障的民生水利问题。着力做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节水灌溉、牧区水利、坡耕地综合整治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产发展的民生水利问题。着力做好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城乡河湖沟塘整治等直接关系城乡人居环境的民生水利问题。着力做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水价改革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民生水利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四大体系:一是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二是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三是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四是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陈雷展望说,届时,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施体系初步建立,国家和区域层面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基本形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大规模建成,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基本解决,水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水利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幅提升,水利保障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作用更加凸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利现代化美好蓝图将变为现实。

明确水利战略地位实现认识重大飞跃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踏上了“东方快车”,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水利建设也在与时俱进地快速发展。那么,时至今日,水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到底具有怎样的战略地位?这不仅关系到水利的长远发展,也是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

水利部部长陈雷接受记者采访时充满信心地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为水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水利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有全国水利干部职工的真抓实干,有社会各方的鼎力支持,通过5年到10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我们将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利的内涵不断丰富,水利对全局的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先明确了水利的战略地位,文件中的第一句话就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强调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是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陈雷说,这样定位,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的准确把握,是对长期治水经验的提炼总结,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定,是我们党对水利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社会治水兴水力量、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部分中,提出了“3个把”的基本思路,即“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这是中央准确分析水利发展现状,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提出来的。

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虽然1998年洪水以来,国家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投入,水利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但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从农业农村发展来看,实现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最薄弱的环节是农田水利。

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长此以往,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经济发展难以持续。通过这“3个把”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把水利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具体化,使得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在推进水利工作时方向更为明确,重点更加突出,工作更有抓手。

[责任编辑:tianql] 标签:水利改革 水利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水利板块投资策略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