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吕凤鼎委员:中国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2011年03月02日 14:01
来源:新华社 作者:舒静、张云龙

0人参与0条评论

新华社3月2日消息(记者舒静、张云龙) 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如何进一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让中国企业、中国文化乃至中国形象更好地“走出去”,成为一个摆在中国面前的重大问题。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召开前夕,在委员驻地记者偶遇政协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吕凤鼎,这位曾任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驻瑞典大使的政协委员一谈到“走出去”的话题,话匣子就打开了。

企业走出去:如何“弄潮”海外收购?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吉利和沃尔沃联姻……过去5年,中国企业正越来越多地跨越国门,走向全世界,上演了一幕幕“娶洋媳妇”和沃小鱼吃大鱼”的现实版话剧。然而,中海油中亚折戟、华为美国受挫,一系列事件也彰显出“走出去”的不易。

对此,吕凤鼎委员认为,走出去的方向值得肯定,但“步子”可以迈得更适当,不用过于担心“黄花菜都凉了”

他说,中国应从屡屡受挫中吸取教训。首先,企业要对国际市场有清楚认识;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有长远眼光,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力度。

“我们的企业如何能在国际竞争大潮中保持生命力和发展空间,是目前最需考虑的问题。”吕凤鼎委员说,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企业领导人的思想——要有长远观点,而不要有“一锤子买卖”的想法。

文化走出去:“大改革”更要“大继承”

越来越多的中国图书拥有海外版权、中国演艺团体足迹遍及全世界……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文化团体发展壮大,中国文化也在加快走出去。

“中国古典文学、以传统器乐为代表的中国音乐、中国杂技及中国电影更是颇受海外青睐。”长期在国外工作的吕凤鼎委员坦言,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仍然有限。“曾有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对我说,中国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但现在能让世界认识和欣赏的文化形式太少,外国人的‘选择余地’很小。

“但是我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很有潜力。”这位资深外事工作者认为,“中国人能不能得诺贝尔文学奖,我认为不必太强调。但至少我们的作品应让世界更了解和欣赏中国,对中国更亲近。

吕凤鼎说,要真正“走出去”,不仅要有更深刻反映社会、人性和思想的好作品,有好的翻译,还要有先进的推广和营销手段。

形象走出去:“暴风雨来时不慌张,收获鲜花掌声不头昏脑涨”

1月,“中国红”点亮纽约时报广场,中国首部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播出,中国全面进入国家公关时代。站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该如何展示自己的形象?

“目前中央决策比较明确,对形势认识很冷静——第一,我们的国情是什么,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有喝彩,也有嫉妒,更有人抱着某种不良心理。”吕凤鼎委员说,国内各界对此也正逐渐形成共识。

“我们不怕别人对自己有种种不正确看法,怕就怕自己的心理不平和。”吕凤鼎委员说,如果能用正常心对待,就会“暴风雨来时不慌张,收获鲜花掌声时不头昏脑涨。

“走我们的路,让世界了解我们想的是什么,说的是什么;同时也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所说所想和所作所为是一致的。”吕凤鼎委员说,“毕竟,多数人不是顶着花岗岩般的脑袋,或都戴着有色眼镜。有些问题需要通过时间来解决,无法一蹴而就。”

[责任编辑:huangshuo] 标签:吕凤鼎 中国电影 中国古典文学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