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从“GDP经济学”到“国民经济学”

2011年03月07日 02:0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0人参与0条评论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十二五”开局之后的第一次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一个突出的亮点,是施政重点更为强调民生。该报告在物价、房价、养老、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上浓墨重彩,落笔最多。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意味着从“十一五”跨入“十二五”,政府施政重点明显转移,从原先强调GDP的经济学过渡到了“国民经济学”。如果说,过去更多的是追求经济增长,那么,未来将主要在谋求民众福祉、改善民生上发力。

包括“十一五”,以及此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府施政的重心均落在经济增长上。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之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即是地方官员受到了极大的激励。而激励官员们的重要指挥棒,就是GDP这三个神奇的字母。舆论一度以“GDP主义”来概括这个阶段中政府对经济增长的高度重视。

“GDP主义”应该一分为二去看。某种意义上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段中,更多强调经济增长、强调效率优先,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今日中国的财富“蛋糕”不可能有如此之大,不可能在世界GDP大国的排位中跻身第二;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民众的生活水平就很难较快地得到提升,就业等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

当然,“GDP主义”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少数地方主事者对创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不感兴趣,对完善社会保障鲜有行动,公共事务投入不足,必要的公共产品较为缺乏。其结果,一边GDP数字的一路上升,一边却是不少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诸如社会分配出现失衡,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社会保障严重匮乏等问题,已经日益凸显。

由此可以看出,超越GDP崇拜,从过度的“GDP主义”中走出来,十分必要。这也正是“十二五”期间施政重心转移的历史背景所在。经济增长不等于以人为本,这是一个常识,而“以人为本,这恰是本届政府所追求的一个政治目标。从民本立场出发,“十二五”期间施更为重视民众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就是必然了。

用心观察者不难发现,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二五”的规划纲要里,既有改善民生的纲领性原则,也有全面细致的系统性部署。“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包括稳定物价、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社会建设和等等,无一不是指向“国民经济学”。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这一点,在本届“两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从GDP的经济学到“国民”的经济学到本质上就是由“GDP主义”转向“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强调机会平等与公平正义,强调将社会所有人都纳入到发展进程中,强调保底的福利原则与人本情怀,强调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原则。而这种转变,既是从体现社会公平、追求以人为本的目标出发,也是中国长远发展“强筋健骨”的必需。很浅显的一个道理是,若不能实现民众的共同富裕,则依靠扩内需作为发展动力必会流于虚无。

这表明,民生得不到改善,经济增长就失去了意义;民生得不到改善,未来发展也就失去了重要基础。政府关怀民生,不是执行不切实际的福利主义,而是在既有条件的基础上,追求政府职能的归位。谋求民生福祉,不是要抑制社会活力,不是在主张公平的同时损伤效率,其彰显的是民本情怀,弘扬的是社会包容,追求的是社会和谐。

这就要求,除了国家财政的切实投入之外,各级官员还要从着重强调经济增长的惯性中走出来,未来的官员考核模式应该继续得到更新及强化执行。也即,由过去注重考核发展速度转向注重考核发展方式、发展质量;由过去注重考核经济建设情况转向注重考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考核内容变化的背后,是对发展本意认识的深化。

从“GDP经济学”到“国民经济学”,也必然要求改革的继续深化。民生的切实改善要想成为现实,而不是遥远的愿景,就必须建立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之上。当今中国的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且首先指向政府自身的改革。民生的福祉与施政的进步,如影随形。

[责任编辑:liyang] 标签:民生 发展 增长 经济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