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利比亚因素

2011年03月07日 17:15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0人参与0条评论

作为OPEC第八大石油生产国,利比亚是否能在卡扎菲对国内骚乱的强硬态度下恢复稳定,将对国际原油价格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可能辐射仍处于复苏阶段的世界经济

文/《财经国家周刊》驻中东记者 刘万利

作为OPEC第八大石油生产国,利比亚动荡局势是否能在卡扎菲的强硬态度下恢复稳定,将对国际原油价格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可能辐射仍处于复苏阶段的世界经济。

作为世界石油供应地,中东地区正在经历的大变革牵动了世界各国的神经。有政治和经济分析人士指出,中东国家政治动荡将持续很长时间,即便示威游行退去,之后的一两年内,其影响也难以消除。受此影响,世界原油价格很可能将持续走高,刚刚从衰退中复苏的世界经济尚未巩固根基又要面临严峻挑战。

不确定性支撑高油价

通常情况下,利比亚日均产油160万桶左右,占全球日产量的2%。自2月16日利比亚国内动荡以来,其原油产量已经减少一半,能源出口几近停顿。

2月22日,卡扎菲发表冲突爆发后第一次电视讲话。站在曾经被美军战斗机轰炸过的建筑里,面对一只将美军战机捏得粉碎的铜塑巨手,他以一贯的强硬姿态出现电视画面上。他讲话时情绪激动,数次举起拳头高喊要捍卫利比亚政权。他警告示威者,“要挨家挨户清理制造骚乱的人”,并称“要战斗到最后一刻,最后成为烈士死在这片土地上”

卡扎菲发表电视讲话的第二天,利比亚军队和示威者冲突加剧,政府对部分城市失去控制。大量外国企业和建筑工地遭到武装人员抢劫,在利比亚投资的公司不得不撤回技术人员。利比亚部分炼油厂也因社会动荡加剧而停产。

英国伦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24日逼近每桶120美元,逐步接近2008年140美元高位。随着壳牌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等国外大型石油企业撤走数以千计外国石油工人,油价日后不排除继续走高。

“利比亚的将来充满巨大不确定性。”位于英国伦敦的全球能源研究中心分析师朱立安•李说。

沙特阿拉伯官员此前告诉欧洲油企,沙特将通过红海口岸输出更多能源,以弥补利比亚供给缺口。不过利比亚高质、低硫的原油没那么容易由沙特的高硫油替代,尤其是在缺少精炼厂的欧洲市场。

经过2008年经济危机后,世界经济刚刚从低谷中走出,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势必加重各国经济复苏的成本,拖累各国经济增长率。

德意志银行认为,油价上涨到每桶120美元上方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拐点。届时,石油生产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上升至超过5.5%。从历史经验看,那是世界经济增长开始承受油价压力的点位。

卡扎菲儿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在一次电视讲话中说,如果利比亚国内局势近期无法平息,那么该国极有可能爆发内战。在卡扎菲第二次电视讲话中,人们丝毫看不出这位铁腕领导人有任何与示威者对话的迹象,与之相反,在部分军队倒戈支持示威者和数个部落声明反对现政权后,人们在首都的黎波里周边看到雇佣军加入到与示威者的冲突中。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冲突加剧,利比亚的石油产业有可能完全陷入停顿,而且中东地区存在巨大且意想不到的政治不确定性,有望对油价形成支撑。

石油富国的贫困民众

1969年9月1日,卡扎菲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利斯王朝,接管了政权,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1978年后,利比亚实行经济国有化,采取了工人接管工厂、土地全民所有和取消私商等经济措施。1987年起,卡扎菲逐步放宽经济政策,鼓励伙伴企业,允许私人经商。但1992年至2004年,利比亚因受国际制裁,经济受到很大影响。

近年来,为振兴经济,卡扎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放宽对私有经济的限制,鼓励私营工商业;提出对除石油和大型企业外的其他企业实行民营化;放宽进出口权限,鼓励出口创汇型企业;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国公司来利投资和开展贸易;努力完善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管理水平,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允许外国银行在利设立分支机构或在利合资开办银行,并允许利银行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

2005年,卡扎菲抓住油价持续攀升的有利时机,重点发展石油产业,超额生产并出口原油;同时注意经济多元化发展,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在2003年联合国安理会取消对利比亚制裁和2004年美国取消对其经济制裁后,卡扎菲积极招商引资,加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联系,开始考虑金融改革和建立证券市场等。同时利比亚还积极谋求加入世贸组织,并成立入世谈判工作组。

但卡扎菲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并没有改变利比亚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的体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最新一份报告显示,2010年利比亚出口金额达478亿美元,但其中463亿美元为石油和天气产品出口。同时,利比亚国内失业率高达30%。

近年来,卡扎菲为解决经济结构太过单一,大力发展农业,修建人工运河,希望在沙漠中开辟绿洲。同时,他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在沙漠中修建铁路和公路的投资,并开发地中海沿岸发展旅游业。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在过去的5年里,利比亚非石油行业的增长速度高达6%~10%,超过石油行业发展速度。

利比亚人并没有从国内经济发展获益,卡扎菲想要解决的就业问题也无果而终。利比亚国内多数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原油开采项目都由国际招标,由外国公司和技术人员完成,而利比亚本国不少人仍然处于失业状态中。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曾在利比亚采访过一位外籍劳工,他说,“在利比亚采公路、房屋建筑等设施建设基本都由非洲人和亚洲人完成,利比亚人基本不参与这种工作。

卡扎菲的战场

在的黎波里,卡扎菲的巨幅画像随处可见,且画像旁边常常并排挂着一幅世界地图,以利比亚为中心,发出醒目光芒照耀非洲和中东地区。

中东和非洲的许多年轻人,把卡扎菲视为反美斗士。虽然曾经在英国接受训练,但卡扎菲敌视甚至在国内取缔西方文化。在的黎波里,几乎所有指示牌都为阿拉伯语,当你用英语与当地居民交谈时,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得到一句不耐烦的“NO ENGLISH”的回答。

在利比亚举行的非洲-欧盟峰会上,新闻中心内几乎所有资料都用阿拉伯语书写,甚至连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发表讲话时,电视转播商也要用阿拉伯语翻译盖过原声。这让从欧洲赶来采访的西方国家记者十分困扰,因为不懂阿拉伯语面面相觑,只能呆坐在电脑前。

十余年的国际制裁让利比亚经济元气大伤,也使利比亚人把对西方的不满发泄在根除西方文化上。

1988年12月1日,洛克比空难发生,机上259人(多数是回国休假的美国军人)无一生还,爆炸的碎片还使地面上11人丧生。英美两国在调查后认为,这起空难系利比亚特工所为。1992年3月31日,在英美法三国的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对利比亚实行航空、军事和外交制裁。

经过长期艰难的谈判,2003年3月11日,利比亚与美英两国代表在伦敦达成协议,利比亚表示愿意对空难案承担民事责任,向遇难者家属支付总额27亿美元的赔偿金。同年12月19日卡扎菲突然宣布主动放弃研制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这正是他多年来孜孜以求、苦心经营的目标。美国对此表示欢迎和赞赏。

历经多年的经济制裁和长期的孤立,利比亚经济元气大伤,仅美国对利比亚实施长达17年的禁运和长达22年的旅游禁令,就使利比亚每年遭受3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在原油生产方面,美国禁止外国公司在利进行40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项目,欧美公司减少对利油田进行追加投资。利油田生产设施日益老化,石油生产能力日渐萎缩,原油产量已从70年代的每天350万桶减少到目前的160万桶。

2004年4月,美宣布放宽对利的经济制裁。6月,利美恢复代办级外交关系。9月,美宣布全面取消对利经济制裁。

利比亚原油80%出口到欧洲地区。1999年联合国宣布中止对利制裁后,欧盟率先宣布取消对利单方面制裁,并于2004年10月解除对利实施长达18年的武器禁运。

随着对利制裁的逐步取消,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纷纷重返利比亚。动荡发生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报告中说利比亚2010年GDP增速达10%,并预测2011年~2013年利比亚经济也将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利比亚经济腾飞的希望有可能破碎。

[责任编辑:lizy] 标签:利比亚 卡扎菲 经济 原油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