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2月再现逆差 外贸结构遇拐点?

2011年03月11日 01:5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郭丽琴

0人参与0条评论

郭丽琴

时隔11个月,中国外贸再次出现单月逆差。

海关总署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全国外贸出口967.4亿美元,同比仅增2.4%;进口1040.4亿美元,增长19.4%;出现73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去年3月,中国出现了6年来首次月度外贸74亿美元逆差,与今年2月几乎持平。

此前,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曾在两会专场记者会上预警,今年进口的增幅会快于出口,不排除有个把月会出现贸易逆差的情况。

意外出现逆差是否表明中国外贸结构将出现转折性变化?

受此消息影响,周四中国股市收盘走低。沪指收盘跌45.01点,中断了此前连续四个交易日的涨势。深指收盘跌8.69点。

外贸结构正出现实质性转变

2月单月出现的贸易逆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出口增速回落至5%以内,这个数字大大低于此前市场预测均值23.3%,也较上月的37.7%骤降。

对此,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指出,投资者没有必要对外贸增速下滑或出现外贸逆差而过度担忧。

“将1、2月份合起来看,出口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1.3%,进口额增长了36%,均保持稳健。3月份进出口增速将从2月份的低谷双双反弹。”汪涛表示。这一观点也与高盛高华、中金等机构一致。

但是,中国出口增速在未来进一步回落似乎已经成为定局。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向本报记者表示,2月出现贸易逆差反映了中国外贸政策和外贸结构正在出现实质性的转变。

沈建光表示,一方面,由于工资上涨带动居民消费力提升,以及削减进口关税等措施,均将使国内进口需求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伴随着减排措施推进和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取消,中国出口增速会进一步回落。

他预测,2011年全年出口增速将位于15%~20%,低于去年30%的平均增速。进口同比增速位于20%~25%。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在1400亿~1500亿美元之间。

汪涛则预计,2011年全年按美元计的出口额增长16%左右,进口额增长20%左右。因此,全年外贸顺差将达1500亿美元左右,规模较去年下降,但依然可观。

事实上,去年全年的外贸走势或者可用来理解今年外贸的开局。

去年早些时候,基于对全年出口走势“前高后低”的判断,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曾预计,2010年全年贸易顺差将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再降1000亿美元,总量在1000亿美元以内。但此后中国出口逐步走出阴霾,甚至在下半年一再超出市场预期,全年顺差达到1831亿美元。

大宗商品价格成最大风险因素

在出口大跌的同时,2月份的进口增幅也出现超预期大跌。2月份进口增幅为19.4%,低于市场预测中值29.6%,也较上月51%的增速骤然下降。

但是,在进口商品中,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额却保持强劲增长,而且量价齐升。

1至2月份,我国铁矿砂进口1.2亿吨,增长22.6%,进口均价为每吨154.3美元,上涨62.6%,导致进口金额同比大增98.9%。原油进口量增长17.2%,但进口额增长了40%。大豆、树脂、橡胶等均出现了类似情况。

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已经成为影响全年贸易走势的最大风险因素。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对本报记者表示,对于全年而言,目前北非中东的动荡局势,已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持续上涨,市场普遍担心是否会造成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波动。

“如果卡扎菲(利比亚)的内战一直悬而不决,不能排除今年中国连续4~5个月出现逆差。”他说,“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外贸的影响远小于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带来的进口成本上升。因为进口价格上升带的效果,等同于人民币升值。

事实上,随着过去几个月人民币对美元逐步升值,以及美国劳动力市场状况有所改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能已经有所减弱。

汪涛也称,中国进口的强劲增长反映了内需强劲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两方面的因素。中国的进口价格在过去几个月大幅上涨,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不确定性,将是影响中国外贸全年走势最大的因素。

“原油价格每涨10美元,全年顺差就会减少150亿美元。”汪涛说。根据瑞银测算,在1~2月份进口36%的同比增速中,铁矿石和石油价格的上涨合计拉动了6.8个百分点,并使得这两个月的外贸顺差削减了160亿美元。

[责任编辑:liyang] 标签:中国 逆差 外贸 进口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