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为何重蹈三鹿覆辙?
信息时报讯 双汇集团卷入“瘦肉精”丑闻,把整个肉制品加工业拖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诚然,在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监管不力的因素。但无论是已经破产的“三鹿”,还是今天深陷漩涡的双汇集团,和昔日的“毒大米”、“地沟油”事件主角相比,都具有明显的不同。面对这种“大块头”企业的沦陷,仅仅归咎于监管失职,无助于拨开云雾发现真相。
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目前集团的自建养猪场一年出栏生猪约为30万头。而其官方网站资料显示,集团每年消化生猪在3000万头。换句话说,这家号称国内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每年肉类深加工所需的绝大多数原料,都来源于基地以外的各种规模的养殖场(户),甚至是散养户。
毫无疑问,以农业产业化的标准来看,这种“公司+农户”的对接模式只是在加工环节实现了“半截子”产业化的而处于整个产业链上游的生产环节,由于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势必难以实现标准化,由此导致在源头就埋下了食品安全的隐患。
昔日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同样是“半截子”产业化种下的祸根:由于自建奶站比重小,大量原料奶来源于个体的,甚至是证照不全的奶站。可见,类似事件的频频发生,正是因为相关行业的产业化进程不够彻底造成的。
从“三鹿”和双汇的案例来看,如果把食品安全视为一个“木桶”的话,企业自我把关不严、政府部门监管不力无疑是一块明显的“短板”。但更严重的是,作为整个“木桶”基础的“桶底”——分散的小生产从一开始就漏洞百出,隐患重重。
找准问题的“靶心”后,除了要继续加强监管力度,补齐“短板”,政府部门还应制定政策引导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走集约化、规模化之路;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更应切实负起社会责任,严格把关,通过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倒逼源头实行标准化生产,为食品安全打造一个坚实的“桶底”
双汇集团在短短的20多年内,年销售收入从不足1000万元发展至突破500亿元,与大量中小养猪户的低成本对接功不可没。但只满足于继续牟取这种落后产业模式下的利润,而对其间潜伏的危机视而不见,或存在侥幸心理,无异于饮鸩止渴。
只有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痛下决心进行产业模式升级,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避免重蹈“三鹿”与双汇集团的覆辙,“阴沟里翻大船”的食品安全事件才不会重演。
相关专题:双汇卷入瘦肉精丑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