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周长辉:管理大师对时代贡献是超前性的

2011年04月09日 18:35
来源:凤凰网财经

0人参与0条评论

凤凰网财经讯 《清华管理评论》杂志创刊首发式暨“新思维、新实践、新融合”主题论坛于4月9日在清华大学举行。以下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系教授周长辉发言。

周长辉:一般说管理大师还是指的管理思想、管理舆论方面的大师,如果说管理实践方面的大师,好像大家习惯上不太把这些企业家当作管理大师,因为昨天钱院长欺负我,我原来是上一场的嘉宾。我觉得比如有朋友提到柳传志等等,他们是不是管理大师呢,我觉得他们可能更有点像领导力的大师。管理大我理解管理大师就是他提出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他是可以汇集所有做管理者的实践者。就是它是可以拷贝的,谁都可以接,接上这种智慧运用于自己的管理实践。

杨斌:有一定的普遍性。

周长辉:对,而且它有某种超越时代的那种特制。而企业管理实践的,我觉得从领导力的角度,它是一个综合的,有很多个性的。尤其中国当今,我觉得中国大家千万不要小看,我们今天改革开放三十年产生的这些了不起的企业家,包括柳传志,包括张瑞敏,包括王实,确实是杨教授说的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些企业家基本都在俱乐部里面。但是为什么说领导力,甚至超越了经营的概念,因为他驾驭的复杂关系,今天中国的企业家对于中国的国情,对中国的现实,对于中国的乃至于潜规则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没有可能做出一个了不起的有较长生命周期的企业,一点可能都没有。

周长辉:我大概理解我们是管理学大师,管理大师是实践性,比如柳传志、张瑞敏,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的很多企业家,我们很多可以冠以一个这个帽子,表示我们对他的尊敬和器重。刚才一些嘉宾下面提几个学者,大概属于管理学的大师。第二个我想是不是我们在说问这样的问题,是下一个在中国出现的管理学大师,如果在其他地方,比如美国或者欧洲,这些为什么会成为我们今天很在意的这样的一个问题,所以我想我们可能问的是下一个在中国出现的一个管理学的大师。但是如果要进一步问的话,下一位的管理学大师那一定是上一位,上一位那是谁呢。所以我想上一位可能没有,至少我们目前还不知道。我们问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可能还没有。

大概引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要很在意去寻求下一位大师呢,我是这样理解的,在来之前,我们主持会议的有关人员给我一点交流,说有些问题应该这样这样思想,包括说下一位大师可能跟哪些要素或者参数有关,地理、行业、人口特征,就像我们大学有个老师,是不是有点像我们战略管理学的所谓的剑桥学派与学习学派之争呢。这个之争是来自于我认为一个理解在我心中,它应该是当代管理学的一位大师,他是哈佛的一个毕业生,他后来反叛哈佛的某种思想,他说战略是被计划的,事先预谋的是错误的,战略通常是在一个过程中出现的。

 我想这个问题回到我们今天现场,难道大师是我们可以计划的吗,他可能更可能在江南地区而不是在江北地区,或者说更可能在东部,而不是在西部,或者在某些行业里。我想这个问题刚才这些学派已经给我们这些启发,我们不能启发,他一定是出现的,大师的出现是自己出现的。

第二点认识我在会场听前几位嘉宾的讨论,我受到一点启发。与其说下一位大师是谁,在哪儿,还不如花一点时间多研究管理学现实的问题。如果我们对今天中国管理实践的问题还不能研究很到位,我觉得谈大师是一个奢谈。今天很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没有时间探讨,我觉得一个现实的问题可能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有很多商学院学者可能像我们这样出现很多类似的课程,每周可能出现两次EMBA的课堂上,其他的责任或者义务也好。我想这样的学者一定是坐不住板凳,没有能沉得下去,大师不会在这个层面出现。

另外一个问题从大师以外整个社会对大师的躁动,那就是我们整个制度化的过程中,包括刚才我们谈到《清华管理评论》创刊的意义,如果一个社会缺少非常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那是基本不能出现的。我们说的一些大师他们都是在交流互动的平台上出现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你要硬要问中国下一位管理学大师在哪儿,至少他应该在《清华管理评论》上出现的这不是恭维,这是实话。如果在《清华管理评论》评论上十年、二十位我们没有看到大师级的作品出现,那就说明没有大师。

薄连明:管理大师给定个国际标准,我觉得这个很难定,而且也不应该定。我觉得大师来讲,刚才与会同志们讲,出自各自领域,我相信大家称他为大师的时候,并没有心目中有一个标准去衡量。今天的嘉宾很有特色,都跟管理有关,第一位就是管理学家类,周教授、李教授这样,他们以制造之力、传播之力为已任。还有就是管理专家,他们用管理问题解决管理问题,还有一类人像我这一类人,实际我觉得从管理大师的角度来讲,很难说一定是管理大师是产生在管理学家里头或者管理专家里头,还是产生在管理实践中,我觉得都有可能。

虽然不能定个标准,但是我觉得大家心中对管理大师有共同一个认同,他们应该对时代的贡献是超前性的。不是一个解释性的或者事后总结型,应该是超前预测给人启迪、启发,这是大家对大师没有标准大家认同的一个东西。

[责任编辑:liyang] 标签:大师 管理 中国 问题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