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大学校长对话企业领袖: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分论坛实录

2011年04月15日 17:10
来源:凤凰网财经

0人参与0条评论

凤凰网财经讯 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于4月14-16日在中国海南博鳌举行,凤凰网财经全程进行报道。以下为“大学校长对话企业领袖: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分论坛会议对话实录:

主持人:今天我们谈的节目是有关于教育,谈到教育我们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首先大家很关注中国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率,许多大学生今天面临的就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都希望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今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领先的步伐。但是我觉得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中国的教育虽然进步了很多,但是跟西方是不是还有一定的差距呢,是不是在教育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是不是跟西方的教育有学习,跟企业的对接方面是应该更努力地增加就业率呢,还是应该执着地把学生培养成全方位、多元化21世纪的人才。

今天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中国有没有可能产生伟大创新型的创业者,这是许多中国朋友们有兴趣的问题。在今天的讨论开始之前,我在微博上也发出一个问题,看看我们的网友们有什么问题,结果一共有1700个网友提出问题,这表示在中国确实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昨天在新浪微博也做了一个微讨论,昨天有几位教育家、企业家也做了非常深度的讨论。所以我们今天希望比较清楚至少网民心中想知道的,来跟在座的六位做一个讨论。我想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今天我们现让在座的六位嘉宾,每一位有三到五分钟的发言。

布罗德海德:非常感谢,首先我要抱歉我只能说英语。下一次我就可以学普通话了,能说中文了。我非常高兴能够来到博鳌,我也非常有兴趣,关于包容性增长的主题,是非常好的一个主题。今天早上我们也听到了胡主席的讲话,还有很多商界的领袖参加,我们讨论包容性增加必须要把高度教育,因为所有的发展在世界上任何的一个国家都是要依赖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经济增长大部分的政策,还有大部分经济增长的执行实施,信息技术、医学等等这些增长很快的领域都需要依靠大学教育出来的人才来实施。同时,世界各国的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集中在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才,推动经济市场。所以我们所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他们的火花的碰撞,高素质人才火花的碰撞,最后会产生很大的成果。我们在美国,我们有比较高比例的人群是获得高等教育的。

在美国很多的城市,受到高等教育多的城市经济增长就快,相对受到高等教育人口比较少的城市经济增长就慢,所以看到繁荣和经济的增长和高等教育有密切的关联性。我们在发达国家给更多人有更好的教育,这个是一个最基本的。

刚才您问到高等教育或大学应该教什么,我们曾经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存在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脱节的问题,每一个国家都有这样一系列的例子,上个星期的《华尔街日报》曾经有过报道,我们很多美国的工作者流向了印度,但是那篇报道说很难招聘到印度的大学生,印度的大学生在很多的方面不符合雇主的要求。中国方面也听到了一些报道,很多受到高等教育的学生可能在市场当中找不到,包括一些海龟只不到合适的工作。

在这个道路上面,他们也是很难把学习到的东西利用到工作中去,所以高等教育究竟教什么东西,是不是能够真正地来帮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用他学到的技能立即去找一个工作。我们认为大学的教育不管你学的是什么学科,应该是通过一种能力帮你解决问题。高等教育是一种灵活性、人的思想,一种随时准备好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一项技能。我们这些能力使得学生在广泛的工作当中能够灵活地使用,能够来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具体怎么做,我们可以后面再讨论,但是我认为高等教育最需要做的就是这个。

陈繁昌:回到刚才讲的大学教什么,我非常相信大学的教育不是职业培训,我们很多的社会人其实都讨论过这样的问题,我们社会有很多职业培训的机构。比如说在香港我们有VTC,就是职业培训中心。大学他们高等教育机构,他们应该是培训社会的领袖,他们应该是培训未来社会某一个领导人的,所以我们这里这个有一句话也是我们香港科技大学的一句话,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持生存,而是为了生活。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毕业之后马上能找到一个工作。而是的能力,有这种精神独立解决这种问题,这是我们应该概的。

方行健:我们是价值60亿美元的市场,主要的市场在美国,在我们我们也有很大的市场。我们和空调还有电机,还有混合动力汽车相关的一些零部件,我们这个产业是非常有前景的一个产业。我们非常的发展非常快,而且也急需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也在开发最一流的人才成为我们企业的员工,我们要想未来实现进一步的增长,人才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是怎么样来弥合企业、产业和大学教育之间,可能出现了一些鸿沟,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我们很显然希望能够从大学教育当中获得那些有一些基本技能和社会基本知识教育的这些人,但是我们更加需要有全球视野的学生。我们希望进入新兴市场,我们进入有这样的一些人才,他们具有全球的视野,他们能够到中国、印度,所以我们认为全球视野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除了基本的技能和知识以外,除了全球视野以外,我们希望未来的员工能够有这样一种就业能力。换句话说,他们就是在面临各种各样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中,碰到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他们能够灵活地解决这些问题,能够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适应行业的发展。我们的工程师可能都是在中国的理工科的学生,或者印度理工科的学生。他们会进入一个全球的环境,如果已经做好了准备的话,那么机会就很多,我想这就是一个重点。我们要了解能源建设,能源这个领域,那么要可持续发展,我想也需要一些专门的技能,这一点在“十二五”中也是得到专门强调的,所以我想技能的能力非常重要。政府要求我们制订一些专业,然后在学校里头教,也就是作为企业家应该做些什么,因为必须给他们自由,给他们一些空间进行自由地创新。所以我们必须从年轻的时候,从小孩就开始这样做,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还有一些民生的课程专业,他们在各地进行实习来培养简单的能力,即使你受过很好的教育,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解决具体问题的话,也是不行。对我们来说,我觉得我们企业和这个学校之间的联合是非常好的,尽量地用整合的方式来培养我们的学生。

李建生:所谓论坛就可以自由地谈谈个人的看法。我觉得今天的这个大题目,这个题目很大。我觉得包容发展的有两个大问题,一个是包容发展的问题,一个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个大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大学的使命、价值取向、大学的精神、大学的文化都能反应出时代不同的特征、需修和特点。今天谈这个题目,联系到就业问题,我想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我觉得要谈大学问题,还是不要离开当今时代的问题。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变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而且他的不确定性,我想是在人类第三个千年的时候,之前没有所预料到的。

特点什么呢,我觉得谈大学教育要培养我们的人才,他们具有21世纪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也是21世纪所需要的理想和志向,我想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就要看21世纪的特点,我觉得大学要针对21世纪的特征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全球化。今天听了胡主席所做的讲话非常好,主要是针对亚洲区域化进程的问题。现在世界新的现实,就是全世界中国、亚洲区向中国、印度金砖5国,我们不能离开最重要的时代特征,就是在全球化中全球的势力在东移,今天我们坐在这儿作为亚洲的成员,我们有50几个国家,是全球最多样化的国家。

我们亚洲的教育应该怎么看,中国的教育应该怎么看,怎么样培养我们的学生,能够不仅面向欧美,过去去欧美留学,和面向日本。现在要面向世界,首先要面向我们的家门口,亚洲的中亚、西亚、东北亚、南亚,我们的学生准备得怎么样,他们对那儿了解的如何。我想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创业教育。我想这一点是不言而喻了,当然这个创业和创新的问题,其实中国这样片土壤和亚洲这片土壤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西方的特色,但是一度时间会压抑。所以创新有这样一个问题,当然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持续不断发展重要的源泉,但是我觉得创业教育的问题,有可能过去重视不够。但是创业也能被教吗?创业有可能是一个艺术,有可能是一个基因,父母遗传的。第二个问题针对知识社会,21世纪特色。

第三个特色是什么,专业限制。气候变化的问题,其实是人类进入第三个千年,我们由300万年的原始文明,因为今天大家听了乌克兰总理的讲话,他说比起地球的历史,我想大概46亿年,人类可数的历史五六千年。当然从原始文明3000万年,我们今天的工业化,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300年不到。但是大家就认识到地球的成长已经到了极限,他已经到了十分脆弱的地步,不论是资源的索取,这个地球已经是百孔千疮。所以我们现在谈到绿色的问题,不仅是绿色效率的问题,其实是整个绿色指示体系的构建问题,怎么培养我们的年轻一代,他们不仅能找到工作。就是说低碳技术也好,绿色经济也好,涉及到整个大学对于绿色指示体系的构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老师教学生,常常是学生教老师,这是大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

第四个特色,就是一个悬殊的问题,贫富的悬殊,不仅仅是数字的鸿沟问题,而且是文化的鸿沟问题,彼此的不理解,文明的对话,文化的对话,相互的尊重了解,使这个世界常常不得安宁。我们要维护世界的话,我们要通过科学教学文化构筑和平。看来今天仍然有他的现实意义。亚洲的一体化进程,为世界的和平和福祉来做出贡献。同时我们的教育,特别是要注重学生在创新和创业教育方面我们所存在的不足。

非常重要的一点,东西的教育根治自身的土壤,自身的国庆发展。我们自己的长项和长处,最近一个叫虎巴(音)引起了网上的热议,可见东西方的教育都有自己的长项。

章新胜:今天这个题目我觉得讨论的非常好,比如说我每次一回国和教育界领导交流的时候,还有和学校领导交流的时候,他们往往提出中美的教育差距在哪儿。我常常说,我不同意用差距这个词,只能说不同在那里。因为国度的不同、时代的不同,我们对想法的要求和实施的方法都不同。比如我们现在几个主要议题来说,第一个是知识,第二个是团队,第三个是创新,第四个是工作机会。

在美国,多少年一直把创新作为很重要的内容,美国从幼儿园到中学、小学、大学,所有的课程中把创新当成一个很重要的。在过去这么多年美国一直是这么做,但是近十年来全球化对美国冲击相当大,尤其是这几年,对美国政府,对教育冲击是翻天覆地地大。这种大,使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对中国的教育模式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大量的企业往外,美国本身的工业化程度越来越低,美国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能创造自己的力量。这些经济从哪儿来,是从学校来,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比起中国学生来就比较弱。所以最近的奥巴马政府想如何把我们的学生能变成和中国学生,能够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起来。而美国很多教育的领导也担心,如果美国不及时改变,可能美国会输掉中国,这是他们担心的。所以奥巴马要发起一个,在短短的三年内,要送10万个学生到中国留学。我们在中国思考美国,我们看到是他的长处,这个长处是我们需要的创新,因为我们过去多少年,因为我们的国情、国家实际情况的需要,也是我们国情本身的特点,学校比较注重知识和技能,再加上我读书的时候,大学毕业由国家来分配。而分配的工业是保障性的,只要你不犯错误一辈子都有工作。

现在的挑战很大,现在都是全球化,所以我说双方相比起来是一个不同点,没有说一个差距在那儿。美国在赶中国,中国在赶美国,我们大量的留学生去美国,实际上想美国教育是很开放的,我们学了很多创新的。

最后谈到工作,工作这个问题,实际上在美国大家也是很担忧,比如东北六大洲,新格兰六大洲,教育部门最担心的是什么问题,就是学生毕业以后到哪儿找工作。我们私立学校很多,公立学校有一部分,私立学校不给学生找到工作很难办的。政府的学校也很担忧,因为毕业以后也是找工作的问题。找工作美国在这方面尤其是现在,因为全球化以后,所以美国人找工作,都想在美国的企业中派到外面去,因为现在很多的驻华公司特别多。华人子弟都想到父母的国家中就业,语言上、文化上可能是个优势。所以我想中美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实际上是一个不同点,这个不同点都有一个胶合点。所以全球统一个平面上,互相都看对方的优点,在我们看到美国优点的时候,我们身上也有很多优点。在做的各位小孩想到美国名校读美国,SAT很重要,SAT2也很重要,大家在学校给他创造做学生领袖的机会。但是在录取中,前面考试的成绩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工作、创新,还有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相对时代的不同,谢谢。

刘川生:未来中国需要高技能、国际化的人才,我看一下具体数,今后五年大约需要7.5万名能够在国际市场中施展拳脚的管理人才,目前达到这个数字大概只有 5000名。还有一个数字,中国人才发展的报道,未来三年大中型跨国公司在中国需要人才70到80万,如果算上所有的外资企业和优秀的中国企业,将需要 200到300万,但能被跨国公司看上的人才不到30万。也就是说,前一段有个调查,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果在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接受只有大概 10%达到他们的目标,这样给我们大学提出特别大的挑战,怎么样在这样变化的世界里面,面对变化的这种需求,培养出创新的人才。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这是教材有教法等等,这是我觉得给我提出的很多挑战。

当然现在很多人在热议大学就业难,我今天看到很多年轻的朋友在这儿听,我想大学生就业难,因为我们今年还会有660万的大学毕业生,每年都会有。我认为这个是比较热,那么到底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我们培养的人出了一些问题使就业找不到工作。我觉得应该有难和不难,好的大学培养的学生就业不难,一般大学培养的好学生,就业不也不难。一些大学的学科符合了社会发展,符合了最近信息网络和现代企业的发展,这些学科是就业不难。还有一些,我觉得有国际化视野的人就业不难。

难的是什么呢?如果要找一份你需要在或一定要在大城市就业,可能会难,你一定要在挣钱最多的大公司就业,可能会难,或者你没有国际化的视野,在将来的全球化时代就业可能有点难。面对这样的时代,我们要培养我们的学生要有这样几种精神,一是他有真才实学,能够有世界眼光,另外特别要有团队精神,要有沟通能力。另外特我觉得还确实有国际视野。我最后想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一个大学培养什么人,是应该对社会有用的人,应该培养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未来发展的各种经济发展能够尽心尽力服务的人,而不是浮躁的人。

我记得中国宋代有个大儒,张在(音)他说了他的教育思想,我觉得这个对我是非常有激励的。他说要培养这样的人,要为天地立新,为声明立命,为万事开太平。我觉得大学需要培养这样一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包括李开复昨天在往上说,世界因我而不同。我觉得大学教育出来的人,应做到世界因我们而不同,世界因我们而精彩,世界因我们而更加和谐和繁荣。

主持人:今天中国大学生、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问题是非常真实的,刚才刘书记也开出了一些建议和药方,我想首先来问布罗德海德,他刚才提到了大学里很重要的事情,如何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新的领域上,我想问你能不能给中国的大学提出一些建议,怎么样能够让他们做得更好?

布罗德海德:对中国高等教育有什么建议,我个人没有能力来写一个药方,来改善中国的教育体系。任何一个国家,以及其他的国家好像都有一个更好的教育体系,实际不是这样的。因为美国,大家对教育体系非常担忧,而且也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很高成就的。而在中国自己的这些教育体系的工作者好像对自己的教育体系没有信心。然后不断地在讨论为什么美国的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这么多创新型的人才,其实每一个体系都有所长所短,我们如何取长补短,把我们的差异能够充分地学习,这是最重要的。

美国的教育传统有两个东西能够推动,我刚才讲的这种灵活性。第一,就是我教给你一个东西,然后来测试,然后确保你能做这个事情。然后你从某一个角度学到谋划一项知识。这时候我给你一个问题,这个难题是你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你能不能利用你学到的知识,或者用你学到的这些技能来解决一个以前完全没有遇到的问题,这是美国教育体系不断重视的,不断强化的一个能力。因为这个世界永远在变化,不断地在变化,我们在中世纪的时候学会某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科技进步了很多,但是很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办法,仍然是和以前是一样的。我们教给学生是这样一种能力,我们非常强调通才教育,在整个的教育体系当中,我们这种人文教学、通才教育,通俗教育占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怎么样让很多的学生、尽可能地学生有尽可能广的知识面,让这些学生从某一个狭窄的领域,转变到众多领域、不同的领域都能够有所了解的一些学生。

另外,我们在杜克大学希望能够在解决问题方面,能够有所具备有关的能力,而且能够有一种充实教育,使他们有尽可能广的视野。这个是我们一个重要的方向。比如你作为一个理科的工程师,能够对经济学有所了解,能够帮助经济学家解决一些问题。对法律也有一些了解,也能够从法律角度来解决全球环境变暖的问题。把不同体系的人才聚集在一起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是我们高等教育的一个问题。

我们在去年五月份,美国、日本、瑞典的一些大学校长和中国一百所大学的校长共同讨论我们相关教育的模式问题,以及跨学科教育的问题,还有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教育问题,最终我们都要记住没有一个教育体系可以让人变得更加聪明。我们整个的教育主要是为了保留人的好奇心,人的求知欲望,其实是与生俱来的。

主持人:刚才提到在香港科技大学他们教给学生的不是帮您找到一份工作,不要让大学程度一个学校,希望让学生这一生的未来能够走好,能够对未来所发生的事情做出合适的变化,能够一辈子继续地发展你的职业生涯,发挥你的潜力。我想问陈校长,在这方面有没有在科大做得很成功、很好的方式,可以跟内地的学校来分享?

陈繁昌:刚才提到了本科生研究项目,本科生研究项目是一个比较新的一个项目,大概有五六年的时间,这个项目背后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刚才杜克大学校长布罗德海德讲过的,就是让学生具备这样灵活的能力。当你学一个专业,面临另外一个专业问题的时候,你能不能用学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解决其他专业的问题。

我们在香港有三年大学制度,我们比四年的更加注重通俗教育,一开始为学生提供专科的教育,我们慢慢会转化成四年的。在一开始,我们希望学生更加广泛的知识面,让他们能够有一个更大的接触各科知识的机会,这是我们所谓的通俗教育。让他们更加接触更加广泛的领域,比如我们有商学院,不管你做市场营销、财务、会计,比如最工程学感兴趣,我给你这个机会去学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刚才丹佛斯提到的,香港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化的城市,所以我们希望能够给我们的学生有这样的一些机会,成为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

我们1/3的学生、本科生,他们有这样的一个出国机会,能够由国际交流的机会,我们希望提到过1/2,我们还有国际学生金属香港科技大学,我们是持非常开放态度的。香港政府是允许香港的大学能够有20%以上的学生不是来自香港本地,我们有来自丹麦、斯德哥尔摩、波兰的学生,我们希望有比较多来自南美的学生,还有欧洲其他的地方的学生,这样本身就形成国际化的环境。特别是中国,目前是在世界上有非常令人羡慕的位置,很多的国际学生非常希望到中国,他们看到中国发展的趋势,他们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他们也认为中国有大量的商业机会,所以很多的学生愿意到中国来,我们要利用这样全球对中国浓厚的兴趣,来吸引这些地区最好的学生,来学习这些地区教育系统的长处。

工业或者行业和企业和大学的关系,我再讲几句,我们整个社会认为大学的作用是让学生变成一个产品,然后这个产品交给企业。但是我认为我们学校跟企业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生产的学生不是产品,我们不是在超市里面生产一个产品,然后某些企业到超市领我们的大学生。学生是需要终身学习的,是不断学习的,我们尽我们的能力教我们的学生,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能力,然后把学生交给企业,然后学生在企业中继续学习,所以学习是没有停止的,在企业整个就业的过程中继续教育和学习的过程。

主持人:下面我想请问方行健先生,您一直在招聘亚洲、欧洲和美国的人才到你们丹佛斯公司去工作。我想请您来比较一下中国、美国和欧洲这个教育体系有什么差别?您觉得这三个不同的教育体系的优势分别是哪些,怎么把这些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更强的教育体系?

方行健:我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样一个资格来作这样一种比较,显然这个屋里有更多的人可以做这样的比较,刚才布罗德海德脚掌讲了,当我们看自己教育体制的时候,不管丹麦、欧洲、美国,我们都非常批判地看自己的教育体系,老是觉得其他国家的教育体系更好,有很多的长处,每个国家都是这样的。

从我们公司的角度来讲,是不是每个国家有一些更强的特点。如果你讲优势或劣势的话,如果你单提取其中一个,比如说从团队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或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全球的团队,这样我就想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中国相对弱一些。但是从另外一些方面,中国更强。前面其实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我非常同意前面发言人的观点。我们面前面临很多的挑战,我们需要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说这个汽车、能源、空调,还有其他的系统需要更高的能效,这些就需要跨部门的合作、跨学科的合作,我们需要对各个领域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比如说电子产品。如果我们到德国的话,还有其他的一些国家。刚才刘女士跟我们分享了麦肯锡的资料,需要多少人才,但只有多少人才,有很多行业缺乏这种人才。我们怎么样能够有更多的人才,而不仅具有基本的技能和知识,同时基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方面我们要做得更好,但是我想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培养人才的力度。就是我们要做到这一点,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另外一点,我们需要创新方面的教育。我觉得现在发生了很多变化,有很多商机,这种变化会比较核心。我们要集中某些方面专业技能的培养,我想就是10%到 20%的就业率增加到30%。

主持人:刚才几位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比如说如何能够把一个人做多方面的培训,如何让一个学生在本科的时候就去探索一些科研的问题,如何让更多学生更早地有国际的交流,如何让国内的学生有更多团队合作的精神,这些都是前面的建议。我想这些建议或其他的建议,我想是不是符合中国现在的教育情况,可以根据合适的方法来融入今天的内地的高校

李建生:中国每年毕业600万学生,刚才北师大的书记讲了今年是660万,“十二五”规划政府工作报告刚通过,十二五规划将每年有700万学生。中国的GDP增长,现在一直在8%以上,但是什么支撑GDP的增长,当然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刚才谈到就业问题非常的复杂,我就不展开。其中有一点,我们会发现,像北师大书记说的那样,在大城市里网上热议的有很多漂族和蚁族,这就说明有很多不对称。一方面很多工作没人做,一很多工作没人做,宁可做漂族和蚁族。这里有一个观念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成功的问题,如果有时间可以探讨。我觉得开复先生这个主题更适合21世纪全球化的今天、知识社会的今天、绿色未来的明天,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觉得我的理解如果不错,这恐怕是一个更重要的定义,如何培养人才,而不是普通工作的就业。比如说很普通的清道夫或什么样的工作,主要还是指人才的培养,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想讲我们什么样是人才,过去我们注重知识,现在更注重能力,我觉得有五种能力恐怕更加重要。首先,还是学习的能力,就是大学你学的知识再多,四年、五年时间,大专三年时间是有限的。而且你的知识很快会过时,所以学习是最重要的。第二个能力,适应能力。刚才有两位先生都强调,你到各地都能用,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第三个能力,竞争能力。我觉得更加严谨地竞争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是对手竞争对手,但是有是伙伴,这是21世纪全球化的一个特点。第四个能力,我觉得就是就业能力,而且还有一个创业能力的问题。

比如说美国大学生创业率达到20%,而中国大学生毕业的创业率不到1%,这就是差距。那么什么是人才,我自己觉得今天我们在这个范围里面来定义什么是人才的话,针对我刚才讲的21世纪的四大特点,和大家商榷,我觉得是创新或创业的人才,第二,复合型人才。刚才我讲了,中国在诸多的国际组织里,我们的会费已经有第50位、80 位跃升第八位,第七位,因为GDP增高,人均低一点,但是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在联合国各个组织里能够竞争上岗位的,是全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这个数字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这说明我们在复合型人才、国际性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不少差距。第三,领导性人才。我们中国的翻译喳喳有误解,一谈就是领袖性人才,其实领导性是人才,村官也是人才,能改变这个村的局面,这个村3000人,在欧洲就是一个镇,也不小。所以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领导性人才。最后一条,概括的范围大一点,叫适用性人才。但是适用性人才也面临着创新的问题,我今天说的第一个观点,我们最好界定一下,我们谈的能力,我们谈的人才是什么范围,我们讨论最后有一个共同遵循的。

第二个观点,我想谈的中西教育,而且南北教育固然有很多不同,但是我有一个信念,他就像一个坚硬的核桃一样,当你把这个核桃壳敲碎以后,你看看内核就会发现惊人的相似。好像电子的放电过程、机电的传送过程,他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一样的,但做微积分方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惊人的相似。如果培养这四类人才的话,不论是那种教育,反正不是简单的通俗教育,因为更强调稍微精英一点。我觉得美国在一八七几又创建了适应美国国情的模式,其实中国早在八百多年前,朱熹就总结得已经是到了一个制高点。朱熹对教育的人才是怎么看呢,就是理学大师他讲国学思、民变思(音)。中西教育有惊人的相似。

刚才讲了非常重要的专才教育,专才教育够牵扯到全社会政府、个人家长,而且牵扯早在座所有的媒体怎么宣传、怎么认识,所以非常重要的是360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不仅要重视孔夫子,也要重视鲁班,是吧。所以种特别的专才教育,我就讲第三个观点。应该有完整的体系,在终生教育体系的框架下考虑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来共同关心和呵护教育,需要我们舆论界定现在我们看看报道,出了一个文科状元、理科状元,从来没说出来一个木匠。所以导向也要注重专才,比如音乐、踢足球,孔子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因材施教。时间关系我讲到这儿。

主持人:谢谢,今天各位都分享了非常多、非常好的意见。我个人在美国读了相当长的书,也确实接触了东西方的哲学,有非常细腻的老师帮我讲课。我讲这些的例子,我觉得其实今天大家分享的这些理论,很多对于研究性大学,或者对研究性人才,在美国是已经实践的,而且实践得比较好,我们也希望在中国的大学,能够在这些方面跟美国学习。但是另外一点同样重要的,就不要盲目地认为美国的教育一切是完美的。从布罗德海德校长到李校长都讲了很多,美国人切实有深深的忧虑,就是美国追随我们的教育,而且在比较多的时候会有不少人因为太多追求心就没有把基础打好,造成了就业的问题。美国的地方也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参考中国的教育,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时间来做观众的提问,但是我觉得在座的六位都分享了非常好的真知灼见,而且让我们深深地看到中国的教育有很多地值得骄傲的,但也有很多地方是需要学习的。我们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好的中西方的教育能够结合。

最后一次谢谢在座的六位演讲者,谢谢在

[责任编辑:zhangyi] 标签:问题 美国 中国 大学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会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