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奶协理事长批乳业新标倒退保护巨头利益
很多城市型乳品企业,在蛋白质含量和细菌数上,都已分别做到了3.0%以上和20万以下,达到了欧盟的乳制品标准。而新标准出台以后,另外一些乳业集团只要把这两个指标做到2.80%以上和200万以下,就可以和我们站在同等的水平线上竞争,这完全是不正当市场竞争。
撰稿/王若翰
被称为“王大炮”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再次对中国乳业开炮。6月26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针对新标准下的牛奶蛋白质含量很少问题,他再次“出言不逊”:那么高的细菌,还不如喝白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
在此之前的6月15日,王丁棉措辞严厉地对中国生乳国家标准提出“严重质疑”,称这个标准为“全球最差,是全球乳业的耻辱”,“中国生乳标准被个别生产常温奶的大企业绑架”
日前,王丁棉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对中国一些乳制品企业进行的所谓“来自草原,纯天然、无污染”宣传进行了抨击,他表示,“那都是在误导消费者!”
从1998年由广州市农委调往广州市奶业管理办公室起至今,56岁的王丁棉已经和奶业打了10多年的交道。“我并不是科班出身,对于乳品行业,我只能算是半路出家。”但通过持续学习及实地调研,他已成为中国奶业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作为业内人士,他是披露乳品企业使用奶粉还原奶充当鲜牛奶出售的第一揭露者;他也是揭露全国各乳品厂家往牛奶添加钙无定限量的第一报料者;他还是第一个指出乳品企业随意往牛奶添加香精、增稠剂、奶油等各种添加剂的抨击人。
因此,王丁棉被称为“王大炮”或是“中国奶业第一大炮”,但另外,也有人称他为“奶爸”,认为他在守护中国乳业。
标准降低,问题合法
新民周刊:除了“奶爸”这个名字之外,近几年,你在业界又多了一个绰号,叫:“王大炮”?
王丁棉:这个绰号我也有所耳闻。近几年,随着国内乳制品行业的问题层出不穷,我曾多次在各大媒体上发言,揭露行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近日,用媒体的话说,我又“炮轰”了我国新出台的乳业标准。一句“我国奶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将我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新民周刊:作为业内人士,你觉得这个新标准与1985年制定的旧标准相比,差别在那里?这样的差别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王丁棉:去年底出台的奶业新国家标准要求,奶源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8%,细菌数不超过200万个/毫升。事实上,这个标准与之前相比,对奶质的要求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倒退了!1985年制定的旧标准要求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细菌数为不超过50万个/毫升。在国际标准中,这两个数据分别为3%、20万个/毫升。
新民周刊:你觉得造成这个标准不进反退的原因是什么?
王丁棉:这个问题看似很奇怪,其实很好理解。奶业国标的制定已被几家奶企龙头绑架。伊利、蒙牛参与制定了其中四五个标准,都很要命,包括生奶、常温奶、巴氏奶等。酸牛奶的标准是“上海光明”制定的,“上海光明”的酸牛奶技术超前,伊利、蒙牛做不到,就极力反对,在讨论阶段要求降下来,以迁就它们。这次新标准制定过程中,地方奶协和专家提的20条意见,仅有1条被采纳。
新民周刊:但是也有相关人士猜想,新标准之所以放低,是因为中国很多奶源无法达到旧标准。降低标准是从我国奶业实际情况出发。
王丁棉:就牛奶的蛋白质含量而言,这仅仅是奶牛的饲料问题。只要饲料的质量上去了,牛奶中的蛋白质三四天就能上去。给奶牛喂几天精饲料,就能解决问题。所以,这纯属奶农们为了降低饲养成本所导致的原因。而乳品厂出于廉价考虑,也愿意收购这样的牛奶。
再说细菌数,从牛奶乳房挤出的牛奶细菌数量3000~5000个/毫升,只要在挤奶点附近就近加工,及时加工,或及时降温,并做好各环节的消毒,细菌量就能有效控制。而现在,由于标准的降低,原本不达标的产品达标了,也就意味着原本不合格的乳制品现在合格并可以合法流入市场了。
所谓纯天然是在误导消费
新民周刊:现在,国家已经对“三聚氰胺”、“还原奶”等明令禁止了,但是前段时间,陕西省榆林市一小学又出现了“奶中毒”的事件,那么,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种可能性,还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奶中毒呢?
王丁棉:这主要是细菌超标所致。这种奶被人饮用后,会在体内产生“肠毒素”、“芽孢菌”、“苦味肽”等多种致病菌,即使没有马上出现中毒现象,长期饮用,也无异于慢性自杀。除此之外,牛奶中的抗生素残留,也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抗生素残留,主要是由于奶牛接受防疫时所引起的。我们规定一般奶牛在打针吃药之后的三天里,所产的牛奶是不能食用的,要倒掉,因为里面可能会有药物的抗生素残留。但一些奶农为了利益,还是会把这些牛奶卖掉。
新民周刊:现在很多乳品广告里提出这样的概念:“来自大草原,纯天然,无污染。”但以你的看法,好像并不是这样?
王丁棉:大草原的概念,本身就是在误导消费者!北方不少牧场,那里的饲养观念首先就非常落后。受气候影响,冬天时那里的饲料质量无法保证,没有新鲜草料,生奶的蛋白质含量就会降低 。再者,由于供奶机制问题,很多奶农是把手工挤出的牛奶装进筒里,卖给当地的收奶站,由收奶站充当中间商,将奶再卖给来收奶的乳品厂。非机械化的挤奶过程和中转过程中消耗的时间,都是造成牛奶滋生细菌的重要原因。
新民周刊:牛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否可以通过检测获知呢?换句话说,收购这些奶源的乳品厂是否对牛奶存在的问题知情?
王丁棉:关于蛋白质含量、细菌数、抗生素残留这些指标,都是可以通过专业的检测设备检测出来的,乳品厂肯定知情。对于细菌超标的生奶,乳品厂通常会采取在加工过程中调高温度的方法,来杀灭细菌。但是温度过高,会使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至于蛋白质含量的问题,前一段时间出现的皮革奶事件就是一个例证。因为皮革和毛发里本身含有蛋白质成分,所以,一些乳品厂将皮革中的蛋白质提纯,加入牛奶中,使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提高。但是蛋白质提炼过程中,由于提炼方法等问题,极容易吸收重金属及其他毒素。因此,现在国家明令禁止牛奶中添加水解蛋白。
“禁鲜”背后的利益角逐
新民周刊:我国乳品行业于2004年颁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指南》规定,“加工食品(包括乳制品)不得称鲜”,简称“禁鲜令”。因此,凡采用巴氏杀菌法、低温存放的“鲜奶”,必须使用“灭菌奶(乳)”和“巴氏杀菌奶(乳)”等标准名称。这对于乳品行业来讲意味着什么?
王丁棉: “禁鲜令”的要害,就是将新鲜有生命的“牛奶”,贬值为或等同为无生命的“水”和奶粉、乳清粉、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各种添加剂相混在一起的一堆化学混合物,使消费者无从分辨奶质的优劣。这样,奶源质量好,生产成本高的巴氏灭菌奶、低温鲜牛奶等产品,就无法凸显自身优势。此令在2009年予以解除,如果当时“禁鲜令”执行下去,乳品加工企业将不再会去收购高价的生奶,也不会去做巴氏消毒奶了,并且有可能采用奶粉加工还原奶。
新民周刊:“禁鲜令”2004年颁布,但直到2007年才开始执行,其间一拖再拖,又在2009年予以解除。有关人士猜测,这是国内几家乳品巨头的利益角逐所致,对此,你怎么看?
王丁棉:“禁鲜令”的执行,保护了以伊利、蒙牛为首的几家生产高温灭菌奶和奶粉为主的企业利益。相对而言,光明、三元这些城市型奶业代表所生产出的低温鲜牛奶、巴氏灭菌奶则无法明确地向消费者传达其产品的主要优势。在“禁鲜令”执行以前,光明、三元等奶业集团,会在它们生产的低温保鲜奶上打上一个“鲜奶上的字样。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这种低温保鲜奶的包装上都会有特殊的标志,区别于普通的高温灭菌奶和一些含乳制品成分的饮料。
新民周刊:那么“禁鲜令”解除之后,我国的乳品行业在牛奶的新鲜问题上是否有转机?
王丁棉:“禁鲜令”虽已解除,但新的乳业质量标准的出台实际上是“禁鲜令”的继续。很显然,原本想通过“禁鲜令”达到的目的现在都以这种方式和渠道达到了。我们很多城市型乳品企业,在蛋白质含量和细菌数上,都已分别做到了3.0%以上和20万以下,达到了欧盟的乳制品标准。而新标准出台以后,一些北方乳业集团只要把这两个指标做到2.80%以上和200万以下,就可以和我们站在同等的水平线上竞争,这完全是不正当市场竞争。我们现在也正在积极呼吁,希望政府能尽快重新制定相关国标,从而与国际标准接轨。
相关专题:中国乳业“南北之争”鹿死谁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