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权证谢幕

2011年08月11日 07:03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徐岚

0人参与0条评论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徐岚

随着两市最后一只权证长虹CWB1于今日完成最后交易,曾经波澜壮阔的权证板块不复存在。

在权证鼎盛时期,两市共有90余只产品、日均交易量动辄千亿元。但是从2005年以来的不到6年时间里,权证市场迅速走向衰亡。在市场人士看来,有着出身不独立等先天缺陷的A股权证,在定价失衡、券商套利等后天问题的助推下,最终走向衰亡似乎是必然的。

然而,相较于A股权证走向末路,成熟市场的权证却方兴未艾。比如香港的权证数量如今已超过2000只,成为全球最大的权证市场。市场人士认为,A股权证的历史应该反思,而不应跟着最后一只权证一起沉入海底。

末日狂奔

长虹CWBI今日结束交易

曾经壮观的权证板块即将暂别市场,两市最后一只权证长虹CWB1将于今日完成最后交易。

长虹认购权证共计5.73亿份,存续期为2009年8月19日至2011年8月18日,今日为其最后一个交易日,从周五起进入为期5个交易日的行权期。

长虹权证昨日高开7.32%,早盘时一度高至1.085元,最高涨幅达16.82%;然而好景不长盘中很快就冲高回落,截至收盘,反而下跌1.58%收于0.995元。

之前不少权证在到期前几天,常会出现盘中疯狂拉升,也就是“末日轮行情”。2008年南航权证退市前,曾出现一周疯涨80%的盛况;2010年宝钢权证停止交易前也曾一天大涨64%。当时毫无价值可言的权证尚且获得了资金疯炒,目前的长虹权证能否再演疯狂?

市场普遍认为,目前长虹权证的持有者中,有的是散户投资者,还在等待最后的投资机会;也有些资金是有备而来,已经做好了掏钱行权的准备。在这样的持仓结构下,如果庄家拉高长虹权证价格制造末日轮行情,无异于是作茧自缚,必然难以全身而退。不过也有分析认为,“两市唯一的权证”不大可能就此平淡收场,价格异动有可能,但应该多为盘中变化的形式出现,只要正股价格不出现大幅上涨,权证出现单边大涨的情况基本可以排除。而根据近日走势,在开盘后一小段时间和收盘前一小段时间,出现当天机会可能性较大。

曾经辉煌

诞生无数股市神话

2005年,作为股改的配套创新产品,中国内地诞生了第一只权证——宝钢权证,权证借助股改契机时隔十多年终于重现A股市场。随着股改的推进,权证产品日益丰富,市场上最多时曾有26只认购、认沽权证并肩交易。此后,随着分离式可转债的出现,认股权证开始诞生。6年以来各种权证产品“你方唱罢我登场”。据统计,沪深两市共有95只权证先后出现,其中68只为认购权证,27只为认沽权证。

由于权证首开先河的T+0交易机制、同时不限于10%涨跌幅,令投资者兴奋不已。但正是这一特性,使权证一经推出就陷入疯狂炒作。2007年是中国股市最灿烂的一年,同时也是5年权证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年。当年诸多交易日权证交易量超过千亿元,日均交易量曾长期超过两市总成交额四成。尤其是“5·30”之后,各式权证尤其是认沽权证上演一波波疯狂的飙升行情,将“牛市”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权证市场,投资者一夜暴富、一朝破产者数不胜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招行认沽权证,这只高达22亿份的权证在2007年五六月间极尽疯狂,短短12个交易日最大涨幅将近14倍,其中6月11日涨幅甚至超过了100%。权证也给A股市场留下无数惊心动魄的“末日轮”传说。2010年6月底,只剩最后一个交易日的宝钢权证早盘一度飙涨64.29%,几经停牌后尾盘短短5分钟之内暴跌85%,堪称惊心动魄。

T+0充分满足了人的赌性,大部分的股市神话也都因此诞生在权证市场。“肖海东”、“蔡备备”,从深交所权证超比例持有人名单中寻找,这两个名字尘封着惊心动魄的股市传奇。在权证市场。中化CWB1国电JTB1等权证的最后交易日沉静杀入迅速翻番,肖海东以“冷静入场、快乐行权”的操作风格荣膺第一权证大鳄。此外,绍兴权证王吴明越、一年收益25倍的权证大王张爱国,风靡权证圈的“北有南京广州路”,都在这个市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制度缺陷

权证可能就此终结

然而在曾经辉煌的背后,权证制度自推出以来,就一直受到市场的非议。尤其是招行认沽权证与南航认沽权证的超规模创设,更是引发投资者的不满,认为其一出生就带着“原罪”,质疑上交所伙同券商“抢劫”沽民。

为何短短6年间,权证市场就走向消亡?有私募人士认为,一是源于先天不足,二是由于后天不全。该私募人士认为,权证市场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金融衍生品,而不应该将其当成解决一个制度性问题而推出的“牺牲品”。出身名不正言不顺,已经注定了其今日的尴尬。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考虑,作为股改的附属品,权证的自行消亡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先天问题最终使得权证的真正用途不但没有发挥,反而使其危害性进一步被放大。尤其券商创设权证的成本几乎为零,创设权证成了创设券商低成本圈钱的工具。2006年至2007年,各创新类券商衍生品部或另类投资部通过权证创设赚得盆满钵满。因此,券商创设也是权证市场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

“太过疯狂的炒作,太多股民的投诉,加上权证定价机制的缺陷,以及监管不力,都让管理层不敢再继续了。”上述私募人士这样表示。

事实上,权证市场早已名存实亡,曾经的权证大鳄均已转战A股市场。曾经天天现身权证龙虎榜的海通证券南京广州路营业部早已不知所踪,肖海东今年以杀入迪康药业和五洲明珠的成功案例,让新晋股民重新认识了这个名字。而张爱国、蔡备备等名字,则早已在资本市场销声匿迹。权证神话,早已尘封成一个往日传说。

记者观察

谁搞死了权证?

从一个90余只产品、日均交易量突破千亿元的市场,到最后的无以为继,2005年以来的不到6年时间里,权证市场迅速从神坛坠落。

打开百度键入“南航权证”四字搜索,《天量创设再压南航等认沽权大跌》,《南航认沽再遭巨额创设累积效应放大又暴跌》,《南航认沽:被巨额创设引发累积效应》,《南航认沽暴跌逾一成创设累积效应爆发》……类似的财经报道扑面而来。谈起权证,老沽民哀鸿一片,而券商满面笑颜。媒体此前早有报道,券商在南航权证的创设中一共获得约201亿的账面盈利;而在2007年的鼎盛时期,共有26家券商对15只权证进行了781次的创设和注销,实现利润约263亿元。

券商“零风险”发一张纸出来,换回去的是钞票;而沽民抱着钱进去,换回来的是一张纸。社会各界指责权证创设违反了“三公”原则,谢百三曾笑言,很多券商一边在创设,一边在嘲笑管理层糊涂,何不让“下岗工人基金”、“贫困地区基金”、“希望工程基金”去创设这些权证,得到这些巨利呢?

投资者疑惑了,权证就应该是这样的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相较于A股市场的日益萧条,成熟市场的权证仍旧方兴未艾。把目光投向香港市场,2002年香港权证市场在引入“庄家制”等措施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目前,香港的权证数量超过2000只,且单以成交金额计,香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权证市场,其中99%以上的权证为备兑权证。

把目光投回来,在A股市场上,权证、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相继推出,却均因种种原因而备受诟病,几乎每种制度最后都是从投资者手中抢钱。

权证谢幕,问题不能一起跟着沉入海底。在他山之玉面前,监管层不应只是坐视一个市场的消亡,在一个个“为什么”面前,投资者需要一个回答。

[责任编辑:lanln] 标签:权证市场 权证价格 认沽权证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