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利明献:今年上市银行净利润有机会破1万亿

2011年12月03日 10:52
来源:凤凰网财经

0人参与0条评论

广发银行行长 利明献

凤凰网财经讯 第六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12月3日在北京举行,广发银行行长利明献出席年会并演讲。

他指出,在去年底为止,16家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总额6800亿,今年估算增加25%的话,这个应该是在8000亿以上。贷款的规模占比是68%,假如说是全体的商业银行的话,应该是到9000-10000亿,今年有机会破1万亿的净利润。从他们的回报来讲ROA大部分银行在1%以上,净息差2.4%到2.5%的水准。

以下为演讲实录:

利明献:兆星主席、各位来宾、各位媒体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一个题目就是人民币利率体系的现状还有市场化改革的一个攻坚。我们都知道中国金融改革过去30年,不管今年主体的市场化,或者金融价格体系建立上面成绩斐然,历经"十一五"期间银行以及证券市场的改革虽然经历了金融风暴,但是基本上金融业的主体、体制日趋强壮和健全。

但随着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全球化的脚步加快,我国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市场的开放压力以及汇率以及利率稳定上面也遭遇到了空前的挑战。经济学上所谓不可能的三方平衡,刚刚兆星主席提到很多是双方的平衡,但我觉得目前我们中国的宏观经济金融上面所谓的三方平衡,也就是在货币政策、资本市场的开放压以及双率的稳定上面更体现了,遭遇到了空前的挑战。

以下是我个人对人民币利率体系的现状和不足浅谈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请各位先进指教。

目前管制的存贷利率和市场利率脱节,反映滞后的情况。这张图里面表现出来是一个存款方面,在2006年到现在过去的五年时间,我们可以看到一直到2010年,基本上在银行间的市场以及三个月的定存利率之间,基本上都是非常接近的。一直到一年前因为通货膨胀的压力,因为宏观的调控,资金比较紧缩的流动性,利率体系开始有较大的差异性,基本维持在2%到3%之间。2010年底到2011年过去一年之间的波动率变的非常的剧烈,差异基本上一般都达到3%左右,也是大家谈的负利率情况,CPI在6%以上,一般存款的利率是在3%左右。

第二张图是从贷款的角度来讲,存贷利差在3%左右,可是过去一年时间我们可以看到票据市场的利率急速上升,也反映出了资金的紧俏还有需求的一个状态。相对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就是在存款客户以及民间的金融也遭到所谓的价格歧视和利率的损害。资源也基本上是导入所谓的中大型客户,所谓的国企、央企上面,过去上这一段时间反映出来的现象可以从这张不同的市场利率之间可以看得出来。

第三张图我们可以看到理财产品也加入所谓的利率体系之间来竞争资源。我们可以看理财跟存款的差异,这个基本上是比较短期的,一个月到三个月的,差异达到2%。有一些比较长期的理财产品所带来的收益性,差异性可高达3%到4%,理财的收益是明显高于存款的利率。但事实上它并没有因为这个高收益性承担溢价所应承担的风险。大量的银行理财资金分流到理财产品上,这里面已经达到3万亿以上。

第四张图民间的借贷高达25%到30%,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向较于刚刚提到三个利率的曲线,民间利率的借贷利率一直维持在高档25%到30%。在市场比较平稳的时候,当然民间借贷的利率本来就是比较高的,我们看到大约在20%到25%之间,尤其在资金紧俏的时候,民间借贷的利率也跳的更高,这里25%到30%可能还稍微含蓄保守一点,大家知道很多民间借贷利率是远远超过年化30%以上,一般设为主体的贷款,借贷成本过高。更重要一点是信贷资源分配体制的扭曲。

这里反映的是过去这一段时间,媒体、很多专家学者的一些报告,我们利率体系之间的缺陷的影响是金融脱媒,存款加速流出,银行的正规体系,存款也可以通过所谓的委托贷款、信托、民间的借贷还有理财的渠道,寻找更多的市场回报。同时我们可以看表内银行的贷款从2002年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接近96%到2010年底下降到58.5%,可以看表外的资产也快速的上升,接近27%的一个程度。

第二点扭曲的利益分配,商业银行虽然现在金融脱媒情况严重,基本上还是扮演最重要的资金媒介,资金中介的功能。我们手续合理的微薄的手续费,但是一但表外资产发生问题的时候,银行作为社会民众最信赖的金融机构,很多情况之下虽然法律上不必负责,但是大部分的情况也仍然需要买单。过去这段时间发生金融风暴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表外资产,所谓的影子银行,最后银行还是买单的。管制利率,市场化利率差异太大,也造成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资金钱客泛滥,资金钱客有利可图,以他们的专业当资金钱客,脱去便宜的利率转贷造成高利贷,严重伤害正常的产业。

就这样的一个状况,我想建议假如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我简单做改革影响的评估。

第一个从商业银行的现状来讲,大家都说商业银行赚很多钱,利差是蛮大的。我们先分析一下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有三块,第一个是净利息收入,第二个是投资收益,第三个是手续费及佣金。一般来讲越大的银行对利差依赖性是比较少的。规模越小的银行对利差的依赖性是比较大的。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个资料是2010年底的,假如说是分析到今年第三季的话,这个比例也是会比较高的。也就是16家上市银行基本上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大约是在80%左右。越大的银行基本上是所谓的中间收入、手续费收入大于20%,中型银行大概在15%左右,小型银行大概在10%左右。基本上这个比率是这样分配的。但随着大家不断的去鼓励差异化的经营,鼓励手续费的一个收入的收益模式,这个比率是不断的升高,今年底的时候大部分银行,尤其中小银行都会在10%或者12%以上。所谓的缓冲垫。我们改革利率变市场化的话,这个缓冲垫其实就商业银行的现状来讲的话,净利润、净息差,还有资产回报率,其实还可以接受的。不过我们会看,到底是从贷款,利率自由化,或者是存款利率自由化,或者是存款利率自由化要有哪些比较缓冲的进程来考虑。我简单做一个分析,

在去年底为止,16家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总额6800亿,今年估算增加25%的话,这个应该是在8000亿以上。贷款的规模占比是68%,假如说是全体的商业银行的话,应该是到9000-10000亿,今年有机会破1万亿的净利润。从他们的回报来讲ROA大部分银行在1%以上,净息差2.4%到2.5%的水准。

第一个改革的路径,假如说是人民币的贷款利率,目前是容许下浮10%,假设从贷款的角度来讲,我们容许下浮的幅度从10%扩大到30%的话,数量上来算对银行有什么冲击。我们知道现在48万亿人民币的贷款的30%,大概是14万亿到15万亿银行的贷款,假如说是从5.8亿基准利率算的话,下浮4%,扩充到30%的话,利率收窄1.2%,也就是相当1680亿到1800亿财富的移转,对整个银行接近1万亿的净利润的空间来讲,应该是可以消化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冲击。而且现在的环境,资金比较紧俏的情况之下,银行也不太可能把它的贷款利率从下浮10%再下浮30%的水准,现在来讲这个时机是不错,利润的消化能力上面还有目前的宏观以及资金紧缩的情况来讲,放松贷款幅度来讲冲击比较小。

假如利率上限管制放开的话,在2010年底的时候,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是72万亿。其中分三个级别的话,活期存款一年期以下的定存,还有一年期以上的定存占比大概是50%、43%还有7%。今年资金比较紧俏的情况下,活期存款的比例下降,可能低于50%。假设这三种类型的存款利率都是平均上移1%的话,它的冲击相当于3600亿,3096亿以及72亿年度的财富预算,对整个银行业来讲非常难以消化这个冲击,存款的利率全部放开的话,平行存款利率上移1%的话,对利润的冲击我想银行业非常难以消化这上面的冲击。

所以对整个银行业来讲最难消化的还是属于活期存款,因为占比的比例是最大的。但是只要商业银行通过贷款的定家做有序、移转存款成本的冲击的话,这边所提到的财富转移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影响还不算太大。

这边有一个小的建议是最后两项堡垒,也就是剩余的管制项目,一个是贷款利率下限调整,第二个是人民币贷款上限的调整。第一个放宽贷款利率的下限,也就是存款以及同时放开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的上限,存款利率的上限开放只开放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的利率,对一年期以上、以下以及活期不做开放,我认为这个时机是不错的,冲击也是比较少的。我们可以看到最近资金的紧缩政策也得以稍微放松。

第二对贷款利率下限调整基本上大部分的银行来讲不会采取这样的行动,但是整体来讲之间的情况紧缩还没有完全解除,银行要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可以从一年期以上的定存利率上面自由化的去调整,以解决他们的流动性比较紧张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现在的时机是比较好的。开放一年期或者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利率,我们认为选择更宽松货币政策的阶段,不管是在通货膨胀率,或者是目前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得到舒缓的时候放松政策。

第三点是放开最后一道防线长期存款利率的上限,按照国际经验要慎重一点,缓冲期间更长一点,可能五年甚至到十年的过渡期。同时考虑利率市场化的时候,我们觉得其他要配套改革的措施,第一个就是信贷规模的管理手段要逐渐弱化。现在是我们的监管机关基本上在信贷规模管理上面还是比较强势的行政手段的管理。第二个我们要认为这个配套措施要在比较低的存款准备率的时候,银行可用的资金比较宽松的时候来实施。第三个刚刚兆星主席也提到信贷结构比较合理化,银行所谓资产的定家能力提高的时候,根据这个巴2也好,巴3的精神做对于封闲型资产定价能力,基本上是一个风险为基础的,而不是一个政策为基础的。银行贷款定价能力也比较容易提高,因为我们现在监管机关也逐渐朝这个方向努力,也不断的是迫使银行在资产定价上面做一个调整。在改革的时候,这三个配套的措施也要同时得到比较优化的情况之下来实施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改革。当然最近很多人也在提到所谓的资产证券化可能是一个途径,可能是一个配套的措施其中的路径,或者是手段。

商业银行也正在改善收入的结构,刚刚我们交通银行的同业也提到这个,大概做一个所谓商业模式的改变,也增强利率市场化的竞争能力,对财务冲击的吸纳能力。一旦活期存款,还有一年期以下的定存开始市场化的时候,商业银行一定会通过贷款的定价上算转移成本的压力。我们认为在目前银行平均资产回报率ROA已经比较合理,不应该指责银行一直依赖所谓的利差来赚取利润。最近大家提到过利润的增长过快、过大,我觉得从现在中国银行业的平均资产回报率来讲已经达到合理水准,资产的结构、商业模式也不断的调整。我个人认为不能一味的指责利差差异过大。现在阶段经济增长的模式也要共同负担起这个责任。第三点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我刚刚透过一些数量上的分析,当然还要经过分阶段也好,或者是选择性的一个开放也好,最终的影响是资金的供需之间的利益格局。关键在于我们资金的价格在传递信息的时候是比较能够有效的来传递所谓资金价格的信号。

另外特别注意两点,假如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话,行业之间的自律还有行业之间的协调,现在人民银行和银监局行政管理上面,我也希望除了银监跟人民银行之外,银行协会也要扮演一部分职能来加入所谓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之后行业的自律跟行业的协调上面。银行业的大型机构也享有非市场化的竞争优势,这个是需要注意到的。因为刚提到大型的银行拥有的网点,还有在客户竞争优势上也会对中小银行产生某种程度的冲击。其实我相信监管机关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很多银行业到底现在生意模式、内控、管理上人才还有产品的多样化到底能不能吸收利率市场化之后带来的冲击。

另外还有一些扩散效应,也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所谓外溢的效果,间接金融定下来利率市场化一定有扩散效应到直接金融,也就是资本市场的曲线,融资的利率、成本也会跟着受到影响。所以你在开放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到在股权也好,债权也好,目前在直接金融上面融资成本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这也是所谓的外溢效果需要注意到的。好处就是我们在改革利率变市场化之后,连带的直接金融收益率曲线也会跟着银行的存贷利率联动,而且是比较完整的收益率的曲线,比较完善的情况。

从意图跟结果来论证,我们可以看到最典型参考美国过去这几十年来利率管制以及放松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基本上银行能不能做有效的管理,会不会造成银行的破产,或者说因为银行不再依赖净利差之后会转向做一些高杠杆,高风险,所谓的影子银行、表外资产,我觉得这个担忧从现在的全球金融业以及全球监管机关的认识,学到的教训里面。刚刚兆星主席也提到过,现在监管的精神,我相信是比较难以产生大的负面冲击,不会因为利差变小了,利率市场自由化之后,一味追求杠杆和价格的波动,杠杆过高的情况,要追求高的利润的报酬,高的资产的报酬。这种情况在现在比较强而有效的监管精神之下是难以发生的。

其他的案例也显示出巴塞尔委员会持续的风险资本管理框架,也积极的转向影子银行交易中介的角色。尤其声誉风险,虽然是表外,你没有直接的法律责任,但基本上影响还是银行的声誉风险。过去几年银行产生声誉风险的时候,最后买单还是银行。一直到前一阵子大家也还在津津乐道危机爆发以后,政治上指责银行家的贪婪,银行业已经被风险资本成本压力逼到墙角,最近美国一些大银行也稍微有一些反弹,对比较强而有力的监管也出了一些反弹,到底银行业为什么市值到那么低的水准。我想也是金融风暴不景气,加上非常高度严格的监管造成的。我相信这是一个过度的反应。我相信大家熟悉市场,熟悉监管的方式之后应该慢慢会回到正常的轨道。

最后,我想现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也可以说是慢慢成熟到可以非常迫切认真考虑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我前面分析到的,目前市场的一些民间资金,很多信贷资源分配不平均,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利率曲线扭曲,资源分配上不平均的情况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到了比较艰难的情况。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精心部署,把握时机和改革的路径。第三个是改革进程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信贷结构比较合理化,银行能够学习正确的所谓奠定资产的定价,根据风险资产的监管原则,根据资本的要求,银监会即将出台三个要求,第一个资本事属率的要求,第二个是风险贷款率,第三个是风险拨备率,这三点我国政府做更完善市场利率改革的时候,这三方面的配套措施是不可避免的。最后我相信竞争跟压力总是好的事情,只要是真正市场化的竞争,风险的预警体系得当,风险的处理措施得当我们还是有信心继续迎接挑战的。谢谢各位。

[责任编辑:yangxw] 标签:理财产品 利率上限 利差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