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胶卷巨人柯达申请破产 柯达中国称业绩很好(图)(3)

2012年01月20日 19:17
来源:中国广播网

0人参与0条评论
分析

反应迟钝断送柯达

业内认为,柯达凭借手中大量专利,仍有背水一战的机会

曾经红极一时的柯达公司为什么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在数码时代转型太慢被认为是重要因素。对于柯达申请破产保护后能否东山再起,业内人士认为柯达凭借手中大量专利,还有背水一战的机会。

被日韩企业打败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认为,柯达曾经辉煌,也拥有很强的实力——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市场——但是技术革命的冲击来袭,柯达转型得太慢了。

陆刃波说,曾经的辉煌让其麻痹大意,最终导致了破产的恶果。柯达在胶卷市场上曾经太成功,以至于发明出了数码相机后,它也舍不得丢掉胶卷。

其实这不仅仅是柯达的落败,也是在数码相机领域或者说整个制造业领域欧美体系拼不过日韩体系的表现。事实上,现在的欧美企业在制造业领域竞争力并不如亚洲企业,但是欧美企业的优势则是掌握了核心技术,正如现在的柯达依然拥有大量专利一样。

据陆刃波了解,柯达的数码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情况基本没好过,一直是温吞水,而且越来越不行。

《大众摄影》杂志社副社长、执行主编郑壬杰将柯达与它的竞争对手富士相比,称柯达的失败在于战略眼光不够长远、决策不够果断,一味求稳导致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发展的时代,一步跟不上,便满盘皆输。

郑壬杰说,柯达的竞争对手富士则不同,在延续胶卷业务的同时,富士极力研发自己的数码相机产品,重点始终在民用相机领域,实现了成功转型。

如何重组需拭目以待

对于柯达的未来走势,陆刃波认为,破产可能是柯达的另一种出路,它掌握了大量专利,如果能够下定转型的决心,背水一战,还是有可能东山再起。

郑壬杰称,很难说这次破产后柯达是否能重现辉煌,但柯达的品牌价值以及数字影像专利权价值还是存在的。如何重组需拭目以待,相信柯达这个品牌不会消亡。

简史

●1888年,高中辍学生、银行职员乔治·伊士曼注册了一个自编的品牌名称“柯达”,并推出了第一台手持式盒状模型的品牌相机。

●1900年,柯达BROWNIE推出。这款纸板相机售价1美元,胶片15美分。这被认为是摄影的民主运动,将原本是奢侈品的摄影大众化。

●1963年,柯达开发出革命性产品——傻瓜相机“instamatic”系列相机。

●1975年,柯达工程师赛尚发明了数码相机。

●2004年,柯达停止了欧洲和美洲的传统胶卷相机销售。

●2011年,柯达股价下跌了80%,它的全球员工由14.5万缩少至1.9万人。

讲述

“柯达胶卷仍存放在我的冰箱”

我从1996年学摄影时开始用柯达胶卷,一直到2003年还用得很多,到了2008年基本就完全不用了。但是一直到现在,我家冰箱里还放着一些柯达胶卷,冻了有六七年了吧。

对柯达还是有一份感情的,初学的时候用用负片——就是一般的胶卷;后来开始用黑白——柯达有几款黑白胶片如TMAX是行业内最好的;然后拍风光,就用正片——又叫反转片,柯达也有非常著名的产品,有一款EB的性价比非常高;后来又有高档胶卷——比如100VS、100G,这些高档胶卷涵盖了所有画幅。我用得最疯狂是1999年到2004年,那时候虽然有了数码相机,但像素不高,还是大量使用专业反转片。

讲述人:张羽(摄影发烧友)

“柯达产品失去竞争力”

我们1999年到2005年都销售柯达胶卷,最开始是在实体店内,后来开了网店就在网上卖。那时候柯达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上游企业,胶卷销量惊人,尤其是五一、十一这些节假日,一箱200卷,我们一天可以卖掉上百箱。

中间有一段时间我们的网站上也销售柯达数码相机,但是他们的产品功能不能满足客户需求,而且更新换代得慢,跟日本相机比起来没有竞争力,总也卖不动。现在我们基本不销售柯达的产品了,不论是胶卷还是相机。

其实是柯达最早发明了数码相机,问题出在柯达的战略上,它没有启用新技术,而是希望继续胶卷的辉煌。2000年初已经有柯达数码相机,但是价格特别昂贵,大家都买不起。后来又拼不过日本相机,把握不住相机的消费者已经从专业人士过渡到普通用户的特点,最后“进入得早,死掉得早”。这个公司的破产,让我也感到,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脚步很大,昨天的巨人不能保证还是明天的巨人。

讲述人:杨玉辉(专业摄影器材销售网站锐意网董事长)

[责任编辑:xuzg] 标签:柯达 1975年 1970年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