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凝聚共识 回归常识

2012年03月05日 09:32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车海刚

0人参与0条评论

每逢两会,“凝聚共识”一词都会频见于报端。没有共识,就难以形成决策;没有共识,形成了决策也难以践行。

两会作为中国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政治活动,担负着汇聚民意,集纳民智,以使国家各项大政方针的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可行的重任。充分地讨论、协商乃至博弈,无疑是达成共识的前提和基础。

近几年的两会,媒体和公众常将关注点对准一些代表、委员的“雷人雷语”。实际上,仔细分析这些“雷语”。有许多是代表、委员基于其在现实经济社会事务中的具体身份而表达的观点,体现的是其所属群体的立场。我们知道,代议制民主的要义,正在于汇集并平衡各个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诉求。唯有如此,最终的决策才可能符合最大多数民众的利益、为最大多数的人们所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舆论对某些代表、委员的言词,的确存在着过度解读或扭曲解读的现象。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确有个别代表、委员的言论超越了表达合理诉求的范畴,甚至脱离了人所共知的“常识”,难怪会激起舆论哗然。这就引出了本文要谈的主题——如何在回归常识的前提下凝聚共识。

今年两会,“改革”被预料或者说被期待成为会议的关键词。一段时间以来,围绕着坚持改革、深化改革,中央高层、理论界、新闻媒体、公众皆屡有发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已对改革问题具有高度共识。今后还要不要改革?下一步如何改革?……关于这些话题的争论仍在持续,断裂的改革共识还亟待修补。

消弭分歧、重聚共识,最好的途径是回到常识的起点上来。两会前夕,由于发生了世行记者会遭“踢场”事件,一份关于中国改革走向的研究报告引发舆论热议;特别是针对其中涉及的国企改革,持不同意见者之间出现激烈交锋。然而,综观争论过程,一些人拘泥于对个别概念的咬文嚼字,在无形中夸大了双方的异见。依笔者浅见,推进国企改革的目的,一是提高效率,即小平同志所提“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的“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二是保证公平,即中央强调的“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两者都是常识,缺一不可,应当成为推动改革的最重要共识。

违背或者脱离了常识,便不可能产生共识;若要达成并凝聚共识,就得从常识出发。当然,现实总有其吊诡之处,那就是:对于何为常识,往往缺乏基本的共识。比如司法制度改革,“依法办案”本是世所公认的常识,如果有人非要认为“依上级指示办案、依领导意见办案”才是常识,那就失去了讨论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当今时代,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正日益拓展着民主参政议政的疆界,这在两会期间表现得尤其明显。但是,为什么人们会有一种感觉:会内和会外、线上与线下,看起来像两个相互区隔的话语体系?其原因就在于,有些时候它们所遵从的不是同一种常识。

所以,我愿用一句话表达对两会代表、委员的期望——欲凝聚共识,先回归常识;欲回归常识,先厘清常识。

[责任编辑:yuancl] 标签:共识 常识 改革 委员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