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文化产业投资太猛 政协委员警示过速风险

2012年03月09日 02:00
来源:证券时报

0人参与0条评论

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

全国政协昨日在京举行主题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记者会,几位文化界全国政协委员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委员们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一哄而上,唯利是图,要谨防投资盲目化。

文化产业投资有点变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文化产业要想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除了要追求经济利益以外,还应发挥这个产业本身的特色,担负起宣扬真善美等普世价值的责任,因为文化本身就是精神产品,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那么文化的价值就丧失了。

冯骥才称,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国家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加快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大规模兴建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园、民俗文化园等文化工程。

“由于急于求成,有特色、有内容的少之又少。”冯骥才说。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多达7500个,已呈现出表面上蓬勃发展的势头。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则表示,由于有政策扶持,文化产业被各方看好,热钱也排队涌入,除了求快、盲目、投机,大量文化产业园区还在挂羊头卖狗肉。“很多企业其实是在借着政策东风,低价圈地。”事实上,企业投身文化产业,在一些政府为主导的项目中,如果盈利模式不明确,土地就成了最吸引企业的地方。

民营文化企业上市不要一窝蜂

全国政协常委、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表示,跟国有文化企业相比,民营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度更大,已经遭遇了“玻璃门”和“弹簧门”

王健林进一步指出,一是资金投向,国家财政资金主要投向了国有企业,民营文化企业可能很难拿到国家的钱;二是在政策方面不能平等,比如电影产业,无论是制作还是放映,国有企业的占比都是少数,但是电影两张进出权分别给了两个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一张没有。

全国政协委员、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刘长乐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大繁荣不等于大跃进,但不管怎么样,文化作为它的市场属性、商品属性来讲,走向市场或者进行IPO(首次公开发行)这条路是对的。

“之所以现在势头比较猛,来势汹汹,一下子有很多公司都要上市,是因为在以前是相当的缺失。基本上很多文化企业或者跟文化相关的一些产业,实际上没有IPO的条件。现在有机会,瓶颈打开了,所以开始一窝蜂地上市。”刘长乐说。

刘长乐建议,文化产业发展还要百花齐放,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扶持民营企业。如果忽略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可能会带来很大的缺憾。他表示,文化产品的开发要尊重文化的发展规律,上市要遵循股市的资本运作规律,要建立透明体制和运作机制,强调收入率和回报率,时刻关心投资者的利益保护。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文化 产业 冯骥才 企业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