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杨凯生:应警惕金融创新不足可能引致的风险

2012年03月09日 09:56
来源:中国网

0人参与0条评论

中国网3月9日讯 2012年3月9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多名政协委员将就有关议题作大会发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网3月9日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发言的题目是《应警惕金融创新不足可能引致的风险》,以下为文字实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

我发言的题目是《应警惕金融创新不足可能引致的风险》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过度的、脱离实体经济运行需求的,缺乏有效监管的所谓金融创新会带来严重后果。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创新是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我国金融市场无论是其广度还是深度都还发育得不够。例如至今为止,我国融资结构仍然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这是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经济金融运行的一个很大区别。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国简单采用西方国家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一些措施,放慢金融创新的步子,也有可能带来始料不及的风险。

当前实体经济运行中,尤其是小微企业生产中反映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融资困难,都希望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而与此同时,银行也感到压力很大,难以满足企业的一些需求。之所以存在这个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我国金融市场创新不够,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011年我国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高达75%左右,同期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占比只有14%,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十分明显。同时,有些融资表面看上去似乎是直接融资活动,比如企业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这些都统计在直接融资活动中,但这其中超过一半以上又是由商业银行投资和持有的,实际上也是一种间接融资。这种各类企业生产运行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投放支持的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金融创新还不足,资本市场发育水平还不高,企业融资工具还太少。

如果我们不加快创新,不设法推出更多的融资和投资工具,不仅越来越难以适应实体经济发展中日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且也使大量的信用风险不断向银行体系聚积,这个状况是不合理的,长此下去也是有风险的,不仅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更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人民币贷款总量已达55万亿元,而且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仍需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这必然要求银行继续保持相应的贷款资金投入。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金融创新不足,缺乏贷款二级市场,无论是贷款证券化市场还是贷款直接转让市场都还没有形成,这就造成了我国银行的贷款资产是缺乏流动性的、是无法交易的。银行贷款发放出去之后,只能在手中一直持有到期,这就意味着银行贷款余额每年必然要以一个相当的速度递增,而银行贷款总额的增长是有极限的,它不仅要受到银行自身管理能力的制约,更重要的是还要受到银行资本多少的刚性约束。尤其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提高银行资本充足水平更是成为加强金融监管的主要命题。

如何既能持续满足资本监管要求,又能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我国资本市场扩容能力受到市场发育水平的制约,而我国上市银行的体量又非常之大,这就决定了我国上市银行单纯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增资扩股,以保持自身资本充足水平不低于监管标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提升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运行的能力,就必须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想方设法使银行走出一条自身资产规模不无限扩大、但却具有对实体经济运行持续支撑能力的新路子。

因此,我们建议,一是要积极拓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下决心解决企业发债由多个部门多头审批、多头监管的问题,扩大公司债券的发行规模。二是要允许银行贷款实行证券化。要通过证券化让银行贷款可以转让,可以交易,从而使银行的资产总量不再无限增长并进而具有可持续的信贷投放能力。至于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是可以通过技术设计加以防控的。

总之,在汲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切实加强对金融创新活动的监管,有效防范滥用金融创新这一概念所可能带来的风险的同时,也要防止因噎废食,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不动摇,高度警惕停止创新、延缓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这不仅是我国银行业保持和巩固这些年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势头的需要,更是我国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liuxd] 标签:金融创新 金融发展 金融监管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