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云崛起与中国机会

2012年03月30日 03:13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张亚勤

0人参与0条评论

[ 云计算更不能等同于建设数据中心。现在一讲到“云计算人们就着手规划用地、建设云计算科技园区,然后宣布将配备若干计算、存储和网络硬件设备 ]

云计算被称为全球范围内最值得期待的技术革命,而云计算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带来普遍的关注,是因为它所标志的,不只是一项新技术,还是因技术而引发的整个产业的一次变革,将决定国家的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积淀和持续的探索,云计算开始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主流,这是行业变革水到渠成的结果。新兴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提高的计算能力,以及快速普及的数字化通讯推动产业变革并催生新的商业模式,重塑着经济发展和商业竞争的格局。

云计算成为主流共识

云计算能够成为IT 创新实践的主流要归功于如下三方面的因素:

首先,过去十几年来,技术的进步让大规模、集中化计算的构想渐渐化为现实—— CPU、GPU 的多核进化及虚拟化技术的日趋完善,为信息系统的高性能和低功耗找到了重要的突破点;更大的互联网带宽则使实时的、多元的、复杂的计算应用成为可能;海量存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更快捷、更精确、更人本化的互联网服务。

其次,我说,云计算是被逼出来的。随着数据越来越多、软件越来越复杂、终端越来越多样、计算量越来越大,服务器和PC 客户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云计算应运而生,海量数据成新的生产要素。在未来的5~10 年,数据大爆炸仍将持续。据统计,到2015 年就将有250 亿台联网的设备,包括智能电表、智能电表、汽车、智能建筑、智能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移动健康监测设备和传统PC。因此, 产业必须依靠云计算才能发展下去。

其三,新商业模式的涌现,让个人和企业用户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趋势和可能。多年前我曾指出,“服务化”将成为软件产业的一个趋势,现在看来,这个趋势无疑更加明显。软件不再只是封装(或预装)好的“商品”,还可以通过在线服务、随需租用、附带广告的免费版本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获取。此外, P2P 资源分享、视频点播、信息搜索、LBS(基于位置的服务),这些都是传统软件不易实现的功能,必须依赖“云”之上的大规模计算资源。

借助大规模数据中心,云计算将提供无限的计算资源、存储容量和处理能力,可以帮助解决全球各地医疗、环境、能源、科研等诸多领域的重大难题,同时也会带来技术架构、商业模式和产业格局的重大转变。

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神经中枢,一些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已经投入巨资,积极部署云计算的基础架构、操作系统、应用平台,以及开发大量的应用和服务。目前中国政府对云计算高度重视,这非常具有远见。我认为,在推动云计算发展过程中,还需把握核心特征,厘清概念,避免认识误区。

云计算的三个特征

首先,云计算是为了化繁为简。即把复杂的技术、架构、平台“内化”在云中,更多地从最终用户角度进行设计、开发与部署,把便捷、友好、人性化的应用和云体验带给最终用户。

其二,云计算的核心是数据、软件和服务, 而不仅仅是硬件和数据中心,云计算更不能等同于建设数据中心。现在一讲到“云计算人们就着手规划用地、建设云计算科技园区,然后宣布将配备若干计算、存储和网络硬件设备。

其三,未来不会在一夜之间实现。“云” 技术现在恰恰就处在这样一种状态:它确实是一个新的架构、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但是由于过分渲染和炒作,让大众感觉转瞬间就会发生翻天覆地般的变革,其实并非如此。

迈向云的征程

从全球看,2011年是云计算产业“稳健”发展的一年。以美国为例,美国为云计的发展要比中国快很多,无论是政府公共服务、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虚拟化和“云计化的程度都很高,过去几年中,微软、亚马逊、苹果、谷歌、Facebook和许多新公司(如Dropbox 和Zynga等)在“云计上已经推出了很多革命性的产品和服务,并逐步得到用户的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在中国却还鲜见。

中国政府和企业同样也对“云”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中国,很多IT 企业发布“云”战略、推出“云”产品,运营商也开始部署基于“云” 的应用。对于中国IT 产业而言,云计算带来的最大机会在于如何以人、数据和服务为中心, 发展出凌驾于云和端之上的社会化网络平台, 并推出涵盖搜索、广告、社交与商业的多元化应用。

对于身处ICT 行业中的个人而言,云实践同样带来新的机会。由于云计算并不同于传统的外包模式,所以云带来的效率提升不仅体现在IT 的创新,也体现在招聘更多销售、财务、生产及市场人员。今年3 月,IDC 新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云计算激发的IT 创新所带来的新收入将在2015 年达到1.1 万亿美元, 并将在全球范围内创造接近1400 万个新工作岗位,其中仅在中国和印度就将创造680万个就业机会。

中国云实践的挑战

中国云实践的普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四个挑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第一是要解决“谁来建设云基础设施”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总体上,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目前还缺少足够的资源和实力去建立大型的云计算平台。这是由于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长时间的资源部署和持续的更新维护,国内中小企业普遍不具备这样的资源、实力和战略。大型国企普遍缺乏灵活的机制和创新的动力。

第二是怎样确保云计算平台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用户固然可以不必知道自己的数据被存储在哪个地方的服务器里,但却十分关注这些“数字资产”是否会丢失、损坏甚至是被窃取。

第三是如何实现云平台的可跨越性、数据格式与标准的统一性、信息和应用的可移植性。

第四是云计算基础架构部署带来的挑战。一个大型数据中心需要上百万台高性能服务器,这就对构建这种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地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至少需要在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几率较小并且有着稳定可靠电力供应的区域。

针对这些挑战,我的建议是:

一、建立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遵循市场化规则运作的“云计算基金”,来扶持和帮助国内云计算产业尽快形成。政府的责任在于投资、评估和激励,如提供种子基金、制定一些明确的政策倾斜与帮扶措施(如税务层面的优惠),来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和参与中国云计算产业,但无需对该基金以及随之形成的产业做太多干预——也就是说,云计算基金的投资应当是开放的、国际化的、市场化运作的。

二、政府应鼓励科研单位和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云计算相关标准(特别是数据标准) 和规范的制定,谋求在该领域国际技术标准的主导者地位。然而在争取主导权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开放与合作更重要。所以在云计算标准研发的过程中,应确保数据互通是国际兼容的、跨厂商、跨平台的,这样才能确保中国不致成为云时代的信息孤岛。

三、开始着手建设国家级数据中心——但同样要尊重市场化规律。目前看来,最佳的方式是,政府可以委托大的电信运营商来建立这种规模极大的数据中心,但在此过程中要优先考虑节能减排,并采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像风电、水电、太阳能)和最先进的绿色IT技术。这就如同修筑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政府和大企业负责物理平台的建设及“行驶规则”的制定,而在修好的公路上跑什么车、拉什么物资则由中小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决定。

四、支持和促进云计算领域的国际合作,鼓励国内外学术机构、企业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共享资源和商业机会。在尝试介入甚至主导国际云计算标准制定的同时,也应允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基于现有的、成熟的国际化云计算平台,开发有竞争力的云应用和服务。(作者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

[责任编辑:yangm] 标签:中国 数据中心 产业 技术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

相关报道: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