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锤砸出了收藏热背后的真相
一锤砸出了收藏热背后的真相
一档开播6载的鉴宝节目,一个开幕3月的文物展览,一位收藏协会的部门主任,掀起了一场波及甚广的论争。
5月17日起,北京电视台与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真“假”藏品对比展。该栏目从被砸掉的300多件“赝品”瓷器中选择了30余件有代表性的,同首都博物馆的40件(套)馆藏珍品进行对比展览。展览前三个月,风平浪静。近日,有媒体引用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等的观点称,这档鉴宝节目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一石激起千层浪。
“砸赝品”传播不了正确的文物观念
陈方:这些天,围绕“王刚砸宝”砸的是真品还是赝品闹得风风雨雨。目前从新闻披露的情况看,王刚砸的都是“赝品闹得但这并没有让争论消停,大家还在围绕着这个“砸宝字继续争论。
周东飞:文物到底是真是假,电视上看,几个专家指点一番就出结果了。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在台下还有很多鉴定的程序要走,我不能相信这个栏目就那么草草对待一件文物。然后,砸还是不砸,栏目里也表达得很明白。问了又问,只有宝主同意砸,人家才砸的。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只要这哐啷一声不违法、不败德,就不存在什么问题。
丁永勋:我也认为砸错的几率不大,但是总觉得当场击碎不太好,有点太暴力了,对文物对持有者都是一种心灵伤害。伤到自己也不好啊,王刚有次就太激动,碎片把自己划伤了。
陈方:无论电视语言还是书面语言,暴力色彩总是不好的。我不了解收藏爱好者的心思,但总觉得,即使是高仿的赝品,只要它没有去冒充真品交易,为什么一定要被砸掉呢?年过九旬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也说,“砸掉是一种暴损天物的行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即便是仿品也让它发挥它的功能。
丁永勋:这可能是电视传播的特点决定的,很多人可能对那些瓶瓶罐罐不感兴趣,也听不懂那些专业的鉴定术语,就因为那个砸碎的动作,开始被这个节目吸引。
陈方:很多反对砸的人还认为,其实王刚砸出的是一个法律问题。文物鉴定应通过司法程序,一个节目是无权判定文物生死的。
周东飞:现在收藏市场假货横行,如果能够确认是假货的东西,当众砸了有什么不可?这个动作是一个象征,有其重要的寓意,我觉得很好。如果双方都觉得砸了没问题,那么别人没必要持有异议。所谓文物鉴定必须通过司法程序,我觉得这个结论不成立。
丁永勋:我不是说砸赝品有法律问题,实际上,砸之前双方签了所谓“生死文书”,而且允许藏家现场退出。我只是说砸赝品这种行为并不利于传播正确的文物观念,这种感官刺激也没有多大价值,并不能实现节目标榜的“去伪存真”的目的。
周东飞:没有强制,双方同意,通过砸给社会提个醒,这就是砸的价值所在。我觉得这能不能砸的话题,其实是几个业内反对者设置的“议题”,舆论自然难免会跟着觉得砸了不好。问题是,在他们之前也没有谁站出来说,这个节目砸的不好。而这些反对者,真正的用意并不是要讨论“砸了暴力不暴力”的问题,而是直接要说,王刚他们砸的9成是真品,3成是珍品。这才是关键所在。
丁永勋:其实在节目刚开播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质疑这个砸的行为。
@草本纲目:其实不管王刚他砸掉的物件是真是假,那都是作者的心血。打着“销毁赝品”的旗号将其砸碎实在是对作者极大的伤害。赝品”只有在买卖的过程中才会对买者造成损失。如果一个人在购买时只为其艺术价值而非未来的升值空间,“赝品伤人”一说当然也就不能成立了。
热议的不仅是“器具真伪”,还有“专家真伪”
陈方:刚才东飞说到,这次话题的起源其实是业内人士的“议题设置”,这才引起了媒体对“砸”的关注。虽然这次北京文物局回应称,绝对没有砸错。但是,有没有可能因为节目组专家走了眼而把真品砸掉?
周东飞:说实话,我之所以相信这个栏目中砸的是赝品,并不是因为北京市文物局给他们背书,而是因为反对者太不靠谱了。我搜了一下几位反对派“专家”的大名,真让我大跌眼镜。玉器专家出来评判瓷器的是非,结论你信吗?两位声调最高的“专家”的其中的一位居然以前高调支持过“汉玉板凳”为真品,并且声称那是“撼世国宝”。另一位更绝,声称那明成祖时期郑和用过的青花瓷暖水瓶”是真品。
陈方:其实,这次舆论热议的不仅仅是被砸器具的真伪,还有所谓“专家”的专业身份。
周东飞:这样的专家,他反对的,你必须不信啊。
陈方:我没有完全相信他们的话,只是单纯反对砸这个行为。
丁永勋:这点我赞同东飞,质疑者的话并不是天然更值得相信,这些所谓专家不排除有利益驱使。比如,砸赝品的传播效果影响到了他的利益,真的被“砸痛”了他的利益,
周东飞:这一次质疑者说现在社会上95%的古董文物是真的。这符合平常人的观感吗?他们又说,王刚等把真品砸了,老百姓就不敢收藏了,于是文物就流失到外国去了,到时候文物价格飙升,我们又需要从外国买回来……这也太离谱了吧?
陈方:嗯。反对者的声音值得怀疑。节目组里专家的声音是不是就非常可信呢?
丁永勋:这一点主持人王刚说过,节目里请的鉴定者是多领域的。第一类是一流博物馆专家,不是那些整天呆在书斋的体制内专家;第二类是国内外一流的艺术品经纪人,他们长期战斗在第一线,真金白银地接触市场;第三类是拍卖公司的负责人,他们专门负责收藏品,眼力一流。
陈方:同样作为收藏爱好者,赵忠祥老师曾说,鉴宝类节目只是个节目,不必当真,至于节目中的专家,都是赵老师的朋友,他们的身份确实是具备资格的,但权威性就见仁见智了。
丁永勋:从一个外行的角度,还比较信任砸宝这个节目的专家。比如主要嘉宾翟健民,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在业内都有一定口碑。当然,为了节目效果,很多电视节目都有夸大和炒作成分,别的节目是把假的说成真的,这个节目反其道而行,专砸赝品。
不要把娱乐化的鉴宝节目当“宝贝”看
陈方:广电总局曾发文通知,要求文物鉴定类节目必须符合《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还规定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故事、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等。但很有意思,北京东方大学文物学院院长李彦君劝慰观众和藏家大可不必担心“错砸”,他曾亲身参与节目,他了解到所谓的“赝品”都是事先从潘家园等旧货市场故意买的假货,然后找来“持宝人”上台表演,最后理所当然地被砸掉。
丁永勋:听过这个说法,那这个节目就更有问题了。不过这个北京东方大学的专家,也不一定可信啊。
周东飞:通过这样一场吵作一团的“公案”,至少再次说明收藏界很乱。
陈方:所以,我从来不觉得那些鉴宝类节目是文化节目,它们就是娱乐节目,不能完全作为扩展文化知识的途径。河南那个鉴宝节目中不是出现了“干爹”送“赝品”的笑话吗?后来证实了是炒作。这一次王刚砸宝,我都怀疑有没有炒作的嫌疑。
周东飞:鉴宝节目里安排“托儿”,这足以说明,在某些电视台看来,鉴宝节目与相亲节目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后者也通常会安排“托儿”,大家的特征都是娱乐节目。所以,要提醒有志于收藏的朋友,千万别拿鉴宝节目当“宝贝”,如果按照节目去寻宝、买宝,那8成是要亏本的。就如同,你不能看着电视股评栏目来炒股,一样的道理。
丁永勋:是的,当然不能跟着鉴宝节目学收藏。它能展示的东西非常有限,我在苦苦搜索我们有没有一个严肃的文物收藏节目,以传播文物知识、增强保护文物观念为己任,而不是把焦点都集中在一件东西是真是假,值多少钱。
周东飞:这样的栏目肯定不会有太高的收视率,所以就肯定找不到啊。
丁永勋:其实,文物知识是很枯燥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决心恐怕难以有所成就。也因此,真正的专家凤毛麟角,伪专家们才满天飞。
周东飞:收藏的盛行与繁荣,恰恰需要更多人成为内行。靠专业知识去自己作出判断,这才是收藏的紧要处。个人收藏的真正价值,就是慢慢懂得文物、欣赏文物、保护文物,而不是全然冲着一个所谓保值增值去的。
陈方:东飞说得挺对的,个人收藏的价值就是欣赏文物懂文物等。但是,这类鉴宝的节目多起来,会使社会公众的文物鉴赏价值导向出现偏差,容易把公众引向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误读,忽略了核心的文化价值,过分关注文物的价格问题。
丁永勋:文物可以收藏和交易,但其最重要的价值还是作为历史活的见证,主要还是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有些文物就是不能买卖和交易的。
@杨如木:不管这里面的真真假假,是不是在作秀,观众都是抱着娱乐的心情观看。有些专家指出王刚砸的文物不少是真品,那在场的专家鉴定出的结果,还会让人相信吗?当作娱乐节目看,我们就少一些极端的偏激。
文物和每个人都有关,但收藏不是人人都能玩的
陈方:有人说,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喜欢收藏了,这是个全民收藏的时代,你们同意这个说法吗?
丁永勋:文物和每个人都有关,但收藏不是人人都能玩的。搞收藏自己要懂,至少熟悉某一领域。
周东飞:我也不太赞成高估目前的收藏热。一个历史并不悠久的瓷罐子被炒到千万上亿,这已经超出了文物本身价值,作为外行,我不太理解。说什么“盛世收藏”,那是骗人的话。收藏热。说到底就是货币超发的后果之一。热钱涌动,没处去,于是乎,炒房的炒房,炒茶叶的炒茶叶,炒大蒜的,炒煤的,都出来了。炒文物,跟前面那些个炒并没有本质区别。有收藏热情当然不错,但是如果仅仅是要炒作获利,被忽悠的可能性绝对“大于62%”
丁永勋:呵呵,现在有些大爷大妈,看电视节目有点入戏,经常在买菜时就买了文物。
周东飞:是啊,菜市场都有骗子卖“文物”
丁永勋:菜市场经常有卖文物的,不知道真假,有的说是家里祖传的,几千就卖,十有八九要上当。
陈方:我很好奇,买菜的这些大爷大妈收藏“文物”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欣赏文物还是为了投资?或者是无意识的盲从?
丁永勋:基本是想捡个漏,发一笔财呗。
@九鼎话术:收藏绝对有三六九等,不少收藏者一生没怎么见过真东西,都是在赝品当中兜兜转转,有时候纯粹就是一直吃地沟油。
治理收藏市场乱象还要从评估环节着手
陈方:去年有条关于收藏的新闻值得玩味。2011年北京艺术品秋季拍卖落幕后,从结果来看,“缩水”已很明显。业内人士预计,2012年艺术品拍卖市场起码有40%的市场份额下降。
丁永勋:这能说明什么啊?
陈方:之前收藏者怀揣着各种心态进入这个市场,由于规则和监管缺失,收藏拍卖就容易欺诈盛行。现在一些收藏爱好者认清了这个混乱局面,反而理性一些了。
周东飞:这符合炒作的一般规律,如日中天时往往就是开始下坡的时候。炒文物估计也快到揭底的时候了,潮水退去才发现谁在裸泳,很多人在没退潮的时候已经跑了。
丁永勋:现在已经到了该考虑收藏市场如何健康发展的时候了。
周东飞:治理收藏市场,肯定要从最烂的地方下手,哪里最烂,评估算是很显眼的一个环节。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案例:多名业内鼎鼎大名的专家,替一件“金缕玉衣”开具了真品证书。结果骗子拿这个赝品,诈骗银行好多个亿。对这些不负责任的鉴定专家难道就没有办法?
丁永勋:这些大名鼎鼎的专家为什么不在意自己的学术名声,走一趟就开鉴定证明?是出于面子被蒙蔽了,还是为了利益?是立法加强监管呢,还是靠学术界内部互相监督?
陈方:刚才两位说的其实都是外力,收藏回归正道,有时候还需要内力发作。如果收藏者认识到收藏品是历史的、文物的载体,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是依附在前三项价值之上。认识到这些,收藏回归了本应的意义,中介评估这些环节中的乱象可能才会减少。
周东飞:靠这样一种自然化的方式解决问题,似乎太不负责任了。当下一波热潮来临的时候,一切恶习又会重演一遍,我们已经看过很多实例了。所以,治理收藏市场的问题,还是从大家反映最强烈的地方开始。就个人而言,所能选择的余地是,不要随意涉身于危险境地,除非,你是真正懂文物的人。
丁永勋:是不是真正有钱有闲且有文化底蕴的人,才能成为这样的人?比如马未都,以及历史上的张伯驹等大藏家?治理收藏市场的乱象,当下能做的,一是管管那些随口乱说的专家,二是建立一个文物鉴定发证的程序和标准。但是可行吗?
漫画/邝飚
观察员
□丁永勋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部主任)
□周东飞
(《潇湘晨报》首席评论员)
□陈 方
相关专题:《天下收藏》王刚砸宝引质疑
相关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