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呈立体化趋势

2012年09月11日 06:1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江玮

0人参与0条评论

和过去相比,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已经发展成不同层次的多个领域,其中不再仅仅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开始按照自己的步伐进行境外投资,美国凯腾(Katten)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亚太及中国业务部主席薛峰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美国凯腾律师事务所是中美业务领域最活跃的律师事务所之一,曾经代理大量的中国大中型企业在美国进行相关投资和业务拓展,其中包括中粮、柳工、万向、神华等公司在美的若干项目和业务。去年12月,凯腾在中国上海设立了代表处,在处理外商在华投资业务的同时也着重代表中国企业“走出去”

根据薛峰多年的经验,他认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管理架构,如何适当地实现本土化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挑战。

“中国企业到美国,其目的是要在美国发展,所以管理团队一定要本地化,不要把自己当成中国公司的美国子公司,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美国公司。”薛峰说。

海外投资要有长远计划

《21世纪》:在你接触的客户中,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呈现一种什么趋势?

薛峰:这几年来比较明显的是,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已经拓展到不同层次、多个领域。过去偶尔会有一些大的企业或者国有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现在则开始呈现立体发展的趋势。其中有国有大型企业出于战略的投资,也有民营企业开始按照自己的步伐在境外进行投资。这相比过去立体了许多。

地域方面,美国今年是大选之年,鉴于很多政治因素在其中,中国企业表现得较为谨慎,因此对美国的投资不多,北美地区以加拿大居多;此外在南美洲和欧洲,中国企业也有不少投资。相对来说,加拿大对中国投资比较欢迎,而且也有很多自然资源。很多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希望收购资源,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目标。欧洲的经济问题比美国严重得多,一些老牌的制造业企业,现在需要中国的支持,因此也欢迎中国企业的投资。

《21世纪》: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发展如何?是否与几年前相比有所变化?

薛峰:十几年前,到中国投资的欧美企业看中的是中国的劳动力低廉,原材料便宜,他们的目的是中国制造,再卖到国外市场。现在绝大部分企业投资中国是为了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生产,在中国销售。另外,相比过去集中在制造业,现在海外资本对中国服务业的投资也很多。

《21世纪》:当前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宏观经济形势是否也影响到了海外投资活动?

薛峰:我和很多中国企业高管有过交流,他们有一种拿不准的心态,一方面觉得欧洲和美国经济不好,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买进的好机会。但他们同时也担心,如果市场进一步恶化,怎么办,他们有没有一个长远计划能够支撑过去。不过也有的高管很清楚,他们认为在美国和欧洲进行收购的目的不是因为觉得出价低而买,而是因为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利用现在的机会进入,即使经济继续恶化,也不会影响决策的方向性。

西方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中国境外投资决策的难度。但对有战略眼光的中国企业来说,他们还是会决定要在境外进行投资。

《21世纪》:你提到了低价买进,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现在的欧债危机,这些年是不是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一个好时机或者是高峰期?

薛峰:去年的时候,很多人说现在是中国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的最好机会。当时欧美经济持续低迷,而中国经济表现很好,政府也鼓励大家走出去投资,甚至还有这样一个口号,这是一个不能错过的机会。所以去年有非常多的中国企业到海外寻找投资机会,我们在美国的办公室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接待从中国来的团队,他们带着一些项目和我们交流想法。但和去年相比,今年要稍弱一些,因为中国经济发展也在减弱,所以有一些影响。

做一个好的企业公民

《21世纪》:根据你的经验,中国企业“走出去”通常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薛峰:中国企业,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它们在跨国并购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管理结构。大公司就会比较麻烦,比如联想,它在国外和国内的经营几乎相当,管理起来的难度也比较大,涉及管理团队、管理理念和管理成本。但它会因此雇佣大的咨询公司帮助它进行融合。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可能会更难办,因为它可能不会有很多的顾问来帮它,只能靠自己摸索。

在美国,人们常把中国公司和日本公司相比。日本公司在美国通常经营得不错,走的弯路比中国少。因为日本的市场经济已经实现很多年了,它们到美国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运作规范和美国还有差距,中国企业到美国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它们要么是从头学,要么完全本地化。很多中国企业是家族式的,个人色彩较浓,没有一个很好的决策层体制,这些企业到美国很难实现完全本地化。

一放就乱,一管就死,这是中国企业目前遇到的一个很大问题。“放就的情况是,有的企业完全交给当地人来负责,但由于当地人对企业没有认同,成本等方面难以控制,导致公司损失严重。“管就的情况是主管都从国内派来,少量雇佣当地人做销售,这样的结果是企业无法打开市场。在欧美发展,如何把经营理念、模式和团队适当地本地化,是一个挑战。

《21世纪》:如何实现两者的平衡,你通常会给客户什么建议?

薛峰:我通常对客户说,向日本学习。像丰田公司,在它的经营团队中,日本人已经很少了,绝大部分是美国人。中国企业要有这个魄力不太容易,但将来必须要走这条路。有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但东方文化还是认人,自己的人比较放心。

中国企业到美国,其目的是要在美国发展,所以管理团队一定要本地化,不要把自己当成中国公司的美国子公司,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美国公司。

[责任编辑:liuqiang] 标签:美国 中国 投资 中国企业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