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财政收入延续低增态势 “稳增长”更待积极财政政策发力

2012年10月18日 20:47
来源:新华网 作者:韩洁 何雨欣 徐蕊

0人参与0条评论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 继今年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4.7%、二季度增长10%,财政部18日发布数据显示,三季度财政收入增长8.1%。渐进的下行增长曲线表明,曾经动辄以百分之二三十增速快速攀升的财政收入正在转入低增长轨道。

如何看待当前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在近期“稳增长”部署中发挥了哪些作用?随着国内经济呈现趋稳迹象,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将如何继续发力?

财政收入增幅继续回落 收支压力进一步凸显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突破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增幅同比回落18.6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财政收入,都经历了增速下滑的考验。9月份,中央财政收入再现负增长,企业所得税出现两位数降幅,这些现象在近些年来都是十分罕见的。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分析称,经济增长放缓、价格涨幅回落、企业利润下降以及实施结构性减税等多重因素叠加,是导致今年财政收入增幅继续回落的主要原因。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近期经济出现趋稳回升迹象,财政收入中也出现一些积极信号,如9月份尽管中央本级收入同比下降2.4%,但受近月来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增加等因素影响,地方本级收入增幅反弹至26.8%;而反映工业效益的国内增值税也由8月份同比下降8.5%变为9月份同比增长10.4%,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认为,财政收入增幅明显回落需要客观看待,一方面固然与经济增速放缓有关,另一方面在加快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也不见得是坏事。

“财政收入过快增长需要一个契机回到相对合适的水平,并通过这个契机更好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保障经济更好运转。”乔宝云说。

积极财政发力稳增长 结构性减税力度加大

财政与宏观经济往往密切相关。今年以来,我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突出财政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上的作用,加大了结构性减税力度、加大投入推广节能环保产品等,效果已经显现。

结构性减税一直是近几年我国财政政策的主题词,今年最为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就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在上海率先试点的基础上,9月1日,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北京正式试点,10月1日,安徽和江苏正式试点,这项税制改革范围扩大到省级。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营改增”既是结构性减税政策,也是深化税制改革的重要举措,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增值税抵扣的链条会进一步扩大,减税效果会进一步体现,必将加快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战略转型。

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措施,今年特别是5月份以来,中央财政还加快中央基建投资预算下达速度,继续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推广,9月份还把高效节能台式计算机、风机、变压器等6类节能产品纳入财政补贴范围,进一步发挥消费的潜能。

节能减排不仅是转方式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推动力量,也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相关专家也指出,中央财政大力度投入,有助于实现节能减排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共赢。

财政支出应重点向民生倾斜 政府要学会过“紧日子”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国仍大幅度增加民生领域的支出。从前三季度数据看,全国财政支出84119亿元,同比增长21.1%。

“民生支出是刚性需求,必须保证。”白景明说,近些年,我国不断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力度,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民生支出仍处在上升通道,而日趋凸显的财政收支矛盾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关注的重点。

“关键要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真正体现减税的实效,这事关本轮宏观经济调控的成败。”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

乔宝云认为,政府支出应重点向民生倾斜,同时政府投资也应逐渐退出竞争力领域,更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此外,从全年看,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必然影响财政增长,再加上财政支出尤其是民生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刚性财政支出需求不断增加,未来财政收支矛盾势必进一步加剧。

白景明表示,随着财政收入高增长时代的结束,对掌管“钱袋子”支出的各级政府部门来说,要树立起过财政“紧日子”的思想,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同时要严防收“过头税”和乱收费,并通过强化财政绩效管理,厉行节约,使财政支出更加回归科学和理性。

[责任编辑:yangm] 标签:结构性减税 积极财政政策 发力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