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新的“资本神话”肖钢掌舵中国最大IPO
中国银行5月24日招股结束,大获全胜,成为本港股市有史以来最高金额的招股活动,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IPO,该股将于本周四(6月1日)在港挂牌上市。
从2003年初即执掌帅印,历任中国银行行长和董事长,全程推动中行改革,并最终促成上市这一内地银行业和香港股市共同的盛事。但是中行的前路并非坦途,上市只是越过了其中一个坎儿。
中行招股"飙风"席卷全港,不仅点燃近百万本港市民的投资热情,亦获全球国际投资者青睐。
5月24日,中国银行最终以每股2.95港元完成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定价,6月1日挂牌之后将成为市值高达3040.94亿港元的公众上市银行。按照上市后的净资产计算,中行的市净率高达2.36,超过了中银香港的2.03。
据《证券时报》报道,如果中行实施15%的增售选择权,那么中行最终的集资规模将达到112亿美元,这样它不仅成为全球银行业规模最大的IPO、香港证券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IPO、中国最大的IPO,还有望成为全球有史以来的第四大IPO。
缔造新的“资本神话”
自股份制改革以来历经坎坷的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行),终于走到了上市的关键时刻。尽管它的掌舵者——董事长肖钢5月18日"愉快和轻松"地宣称"中行上市天时地利人和",业界与投资人士仍然认为,中行IPO创造了内地国有控股银行在香港的一个新的"资本神话"。
有人戏称,中行多达25万本的招股说明书叠起来有19幢香港中银大厦那么高。中行董事长肖钢带领全球路演队伍已超过了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去年创下的纪录。
尽管谁也没有捅破,但中银和建行间却不可否认地一直在暗地里你争我夺,这种竞争关系在两家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之后变得更加激烈。实际上,在暗地里你争建设银行确定年内上市目标之后,中国银行也通过提速内部改革来加快冲刺IPO,掌控这一步骤的正是2003年低调地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位置上调任中国银行董事长兼行长的肖钢。
在那之前肖钢已经在央行工作了20余年,36岁时,肖钢就成了央行系统内最年轻的正局级干部。
可以说,在2003年底开始的股改中,直到7月中旬,早早选定上市顾问的建行仍是一路领先,一度被人们认定为"那个幸运的占得先机者"。但是这一切,随着中银8月26日的率先挂牌,重新洗牌。一般而言,股份有限公司的挂牌成立只是股改完成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最终上市,还须通过上市辅导期、证监会审核等多道关卡。中银怎么能够抢先几步,从国际基金经理手中分得头杯羹?
肖钢上任之初,业界并没有把他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密切地联系起来,而只是揣测,银监会分立后,央行新行长周小川必定会在货币政策方面大展宏图。
然而就在肖钢低调上任后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央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乃至中行本身都出现了重大人事调整,国有商业银行最大强度的一次改革轰轰烈烈地启动了。作为中国最具国际特色的商业银行和亚洲历史颇为悠久的金融机构,中国银行肩负着特殊使命,遭遇难得的历史机遇。回头来看,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方向和中行成立股份公司的前一年,肖钢调任中行行长分明做了这次重大改革的先遣兵。
对于这次被专家们称为背水一战的改革,肖钢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已经多年,但这次股份制改革是一次全新的实践、一场深刻的变革。无论是在产权制度上、公司治理结构上,还是在内部机制上,都将产生重大的、实质性的变化,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照搬。
险涉“泥潭”与“贱卖”之争
2004年夏天,伴随中行股份公司的诞生,各界的质疑声不绝于耳。这些早期的质疑主要源自2003年底中行和建行同时获得225亿美元的注资。
外界之所以担心225亿美元注资难见改革效果,是鉴于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对四大银行补充资本金,当它们的资本充足率基本达到8%之后,有些银行出于增大分母、稀释不良贷款比率的动机狂发贷款,导致资本充足率又很快下降。随后的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给信达等4家资产管理公司,这在当时被称为"最后的晚餐"。余悸犹存,中行分到的225亿美元折合1863.9亿元人民币成为新挂牌股份公司的全部注册资本,中行吃掉了五年前的所有,却没有受到任何责罚,那么谁又能保证同样的一幕不会重演呢?
对此,肖钢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就是"以资本充足率的管理来制约资产业务的发展;实行不良贷款的实际拨备制;新增公司贷款原则上从二级分行的授权集中审批上收到省分行和总行两级来集中评审"。由于银监会对上市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方面均有要求,中行2年后的上市证明肖钢还算落实了自己的想法。
但中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的过程却一波三折、疑云不断,一直拖到股份公司成立一年后,首家战略投资者苏格兰皇家银行才浮出水面,其后的3家又在几个月后才得以曝光。紧接着,由建行出售给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股份价格低于公开发行价引发的国有银行"贱卖"论也波及到中行。事实上,中行卖给战略投资者的股份价格也只有1.1港元左右,与最终的发行价相差倍余。
肖钢并不认为这是"贱卖",在他看来,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发行上市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两个环节,两种情况很难直接比较。考虑战略投资者所带来的无形资产价值,一般其认购价格都要低于上市股价。言外之意,如果没有境外战略投资者,国有银行上市才会被"贱卖"。
掀“铁幕”股改往何处去
上市前的国有银行年报常以半张纸示人,半张纸就可以概括银行一年来的经营活动。因此有专家戏说,国有银行上市前不是"黑幕"就是"铁幕"公司。而银行上市之后必须要按照年报、半年报和重大事项披露要求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银行上市使其从铁幕公司变成了有限的公众公司,公司治理会有不小变化。
然而,深层次的问题仍然相当棘手。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表示,国有银行从国有独资到国有控股,进步是有限的。国有企业根本问题是产权改革问题,在初期培育市场竞争可以改善国有企业的状况,但不可持续。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只有在多元化的产权分立之后才有意义。国有控股以后,股权是不是再继续改革值得考虑。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指出,表面上,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2002年的28%降至2004年末的13.2%,但内地银行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却大为增加。研究表明,由于早几年四大国有银行信贷迅速增长,特别是中长期贷款迅速增长,不仅导致银行贷款期限错配及结构错配的巨大风险,而且这些贷款的不良率将在2008年前后逐渐地显露出来。
整顿“家风”引人关注
中行内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肖钢费心。一位证券分析人士向本报指出,看看在港上市的主要银行的高管履历就会明白投资者在怀疑什么。
人们已对中行牵涉的大案耳熟能详:原董事长王雪冰受贿100万元人民币,协助若干公司贷款;原副董事长刘金宝伪造会计记录侵吞1400万元人民币;2001年至2004年期间,原河松街支行行长将部分客户存款账户中约9.39亿元人民币转移;2003年3月至2005年12月期间,四马路支行前任行长与员工合谋,诈取银行汇票4.3亿元人民币等;此外,该行因员工操作风险发生的案件由2003年的34宗直线上升至2005年的75宗,涉案金额也由2003年的2900万元上升至2005年的11.76亿元。
肖钢的拍档在国有银行里已属上好:副董事长、行长李礼辉曾在商业银行工作20年;监事长刘自强也在央行和多家商业银行工作过。但这些"国"字背景的银行经验,在投资者眼里只能是"有这种条件比没有这种条件会好一些"。
此前由于"内部管理问题",坊间对中行上市质疑不断。现在上市已定,肖钢也将面对内部快速的改革节奏和更大的压力。
肖钢履历
195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江西吉安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1976年参加工作。1981年开始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裁。1996年10月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并先后兼任计划资金司司长、货币政策司司长、广东省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局长。1998年10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2003年3月出任中国银行行长。
中行上市大事记
2003年3月肖钢上任中行行长兼董事长
2003年12月政府注资225亿美元
2004年8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2005年8月引进首家海外战略投资者苏格兰皇家银行,随后确认另3家战略投资者淡马锡、瑞银和亚洲开发银行
2006年5月正式招股
2006年6月正式发行H股
相关专题:证监会新掌门肖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