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偿付能力屡触监管红线 上市后盈利能力或降低
人保上市“补血”
人保集团此次在年底前紧锣密鼓地推进H股发行,业内人士称,这同其偿付能力充足率频频告急不无关系
法治周末记者 马树娟
历经5年的谋划与筹备,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集团”)的一只脚终于迈进了资本市场的门槛。
11月26日,人保集团在港交所正式招股。由于此前人保集团已经为H股上市签订了一批基石投资者(cornerstone investors,主要是一些一流的机构投资者、大型企业集团等),因此如果不出意外,人保集团将于12月7日在港交所挂牌。
根据人保集团发售通函披露,人保集团共计发行69亿H股。预计此次IPO计划募资规模最高可能达到40亿美元(约合312亿港元)。业界评述,如果能筹资40亿美元,人保H股IPO将成为继去年5月大宗商贸巨头嘉能可(当时募集资金100亿美元)上市后,香港资本市场最大的一桩IPO,并将成为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在香港和上海上市融资221亿美元之后全球最大的中资企业IPO。
一波三折上市路
可以说,清除各类障碍一直是人保集团上市道路上的主题词。
2007年,人保集团就开始着手研究“先整体改制、后择机上市”的问题。2008年3月,人保正式启动股改的相关工作。一年半之后,变更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公司的工作正式完成;2009年10月,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然而,根据相关规定,股份公司成立必须有两家发起人,而当时股改后的人保只有财政部一家股东,于是引入适当的战略投资者又成为人保上市必须迈的坎。
直到2011年6月,社保基金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以100亿元人民币入股中国人保,才最终实现了人保集团两家发起人的架构。
而这中间,人保集团还为了“华闻系”资产事宜劳心费神。2007年,为了实现“金融控股梦”,人保集团费尽周折终于以8亿多元的价格入主华闻控股,成功拥有了信托、期货、基金、证券四大金融牌照,然而此后由于华闻系内部股权关系复杂、诉讼官司频生等诸多问题,整合工作长期停滞不前,严重拖累了上市进程。此后由为了清理“华闻系内资人保集团于2011年6月将所持的华闻系全部资产挂牌出售,直到2012年5月才将这个最棘手的问题处置完毕。
不过随后在到底是“A+H”股同步上市,还是“H股先行”的问题,人保集团一直举棋不定,并多次改变方案。由于A股市场持续低迷,人保集图的融资计划迟迟未能得到监管层的放行,人保不得不H股先行。
不过赴港上市也并非一帆风顺。今年6月21日人保申请H股上市聆讯通过后,原本打算于6月28日进行预路演,7月3日公开招股,7月19日挂牌,不过由于港股市场环境持续低迷,机构认购不足,人保不得不将上市的计划推后。
然而,按照港交所的规定,H股上市申请通过后,必须在其聆讯申请签字日期后的6个月内完成发行,否则同样的“马拉松”流程还需再走一遍。如此看来,人保11月启动此次发行程序,颇有些不得不为之的意味。
好在近期香港的股票市场有所好转,人保H股发行也迎来了一个较好的时间窗口。11月22日,人保集团H股的IPO全球路演在香港举行,在包括中金、高盛等17家明星投行的推销之下,已有包括中国国家电网、美国国际集团(AIG)等十余家基石投资者认购了人保集团超过17亿美元的H股,占此次募资规模下限30亿美元的57%。
可以说,这些豪华明星阵容基本上“撑起了”人保集团此次IPO,人保集团董事长吴焰也在路演结束后表示,对此次IPO“信心满满”
偿付能力屡触监管红线
人保集团此次在年底前紧锣密鼓地推进H股发行,业内人士称,这同其偿付能力充足率频频告急不无关系。
纵观人保集团的发展历史,偿付能力充足率欠佳一直是困扰人保集团发展的紧箍咒。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偿付能力充足率=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最低资本)。保监会2008年发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将保险公司分为偿付能力不足类(低于100%)、充足I类(100%至150%之间)和充足II类(高于150%),偿付能力不足的险企的业务将受到限制,而偿付能力充足的I类公司需要提交和实施预防偿付能力不足的计划。
现实中,人保集团一直处于偿付能力警戒线附近。招股资料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人保集团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6%;其中,2009年至2011年期间,分别为139%、125%和165%。对于2011年年底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上升,招股书也指出这主要得益于社保基金100亿元的注资。
人保集团旗下的子公司面临的偿付压力则更为明显。根据披露,人保健康曾于2007年第四季度至2008年第三季度因未能满足最低偿付能力充足率要求而被保监会采取相关监管措施。
而2012年6月30日的数据则显示,人保集团旗下除了人保财险偿付能力为184%,达到II类监管标准外,人保寿险和人保健康险的偿付能力仅分别为136%、101%,资金饥渴症颇为明显。
华创证券保险行业高级研究员牛播坤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根据保监会的规定,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募集资金规模的上限不得超过上年末净资产的50%,通过此前几次发行次级债,人保集团通过发债的方式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的空间已经不大,而如果偿付能力充足率长期不能达标,保险公司开设分公司、发展新业务将受到限制。因此,人保集团也亟须通过股市融资的方式来“补血”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生忠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上市补充股权资本,一方面可以提高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盈利能力或降低
有投资者认为人保是近年来少有的超值新股,持此观点的有西京投资管理公司主席刘央,此次刘央斥1亿美元巨资入股人保H股新股,入股金额甚至超过了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等多家基石投资者的认购额。
“人保集团三大主营业务,财险盈利稳定,寿险具有垄断优势,健康险更是占据国内逾九成的市场份额。在内地保险理财刚性需求的支撑下,人保有可能在未来数年内跻身全球保险公司前三位。”这位素有“女股神”之称的投资人对人保集团的前景颇为看好。
不过,亦有业内人士对人保集团的前景并不乐观。
牛播坤就认为人保集团旗下除财险板块外,寿险和健康险缺乏亮点。人保集团的子公司——中国财险(02328.HK)是人保集团旗下最为优质的资产,已于2003年上市,根据其半年报,中国财险上半年实现净利润65.34亿元,同比增长23.56%,这也是其上市以来交出的最好中报,而人保寿险和健康险的市场表现却要逊色许多。
就寿险而言,人保的财务数据显示,人保寿险在2009年至2011年的保费收入分别为531亿元、845亿元和839亿元,不过人保寿险的业务结构以银保产品为主。2009年至2011年的银保渠道份额占比都达到了7成左右。
“银保产品多以趸交(整批卖出)和投资型产品为主,对资本金的消耗比较快,而且业务容易受到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牛播坤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其实银保产品的不稳定性已经在人保寿险的发展中表现了出来。2011年3月,保监会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从事银保业务的公司提出了多项限制,如限制每个商业银行网点合作销售银保业务的保险公司数目、禁止保险公司派驻代表在商业银行销售保险产品等。
《指引》的发布对国内人身险的银保渠道普遍带来不利影响,对人保寿险的影响更是立竿见影。人保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人保寿险的银保业务比重已下降至59.9%,这也是人保寿险保费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江生忠并不认为人保寿险倚重银保产品有何偏颇,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做大保费规模是一种发展路径,先做大规模再优化结构也未尝不可,鉴于人保有强大的品牌效应,目前寿险规模已经做到行业第五,上市后不断对业务结构进行优化将会产生很大的正面效应。
此外,牛播坤还认为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火热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挤压银保业务的市场空间。“银保产品的保障功能非常弱,多属于投资型产品,一旦其他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高于银保产品,客户极容易出现退保现象。这对人保集团的盈利能力也将造成挑战。”他说。
就健康险业务而言,牛播坤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在目前国内开展专业健康险运营的公司中,人保的专业化程度最高,不过牛播坤也强调,健康险前期需要大量的投入,盈利周期更长,因此人保集团上市后短期内盈利情况将面临较低的盈利增长。
相关专题:人保集团启动整体上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